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人生466期:學永嘉大師過禪系生活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66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35 (7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大師行跡】永嘉玄覺的生命歷程與宗派爭議

↑TOP
永嘉大師是如何開悟,並獲得六祖惠能的印可呢?
《證道歌》是玄覺所作的嗎?大師是禪宗還是天台門人?
且讓我們拋開著作、宗派爭議,
純粹地從文獻來追溯大師的生命軌跡。

■ 黃敬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永嘉禪師,法名玄覺(公元665或675年出生,713年圓寂),俗姓戴氏,溫州永嘉人。現存關於永嘉玄覺的生平史料,最早的是唐代慶州刺史魏靜(生卒年不詳)在集成《永嘉集》時所寫的一篇序,回憶他曾親近玄覺的過往:「靜往因薄宦,親承接足,恨未盡於方寸,俄赴京畿,自爾已來,幽冥遽隔。」可惜因官職調赴京畿,回來以後玄覺便去世了,於是他將玄覺生前弘法著作加以整理:「凡所宣紀,總有十篇,集為一卷。」但這篇序言對玄覺的生平事蹟著墨有限。

早年行跡

除了魏靜的序文之外,再來的史料就到十世紀了,包括成書於公元952年的《祖堂集》卷三〈一宿覺和尚〉;988年的《宋高僧傳.習禪篇》卷八〈唐溫州龍興寺玄覺傳〉;1004年的《景德傳燈錄》卷五〈溫州永嘉玄覺禪師〉,以上三種文獻都說玄覺卒於先天二年(713年),與惠能同年去世。其他年代更晚的史料多從此說,較無爭議。

有較多爭議的是玄覺的出生年,《祖堂集》記其春秋三十九,從先天二年往前推,便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高僧傳》記其春秋四十九,比《祖堂集》多了十年,往前推生年則是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見錄於《證道歌》末的楊億(974~1020年)〈無相大師行狀〉,內容與《景德傳燈錄》的玄覺傳完全相同,但是全然未提及玄覺的生卒年分,可能北宋前期時已無法明辨玄覺出生於何年,所以採取略而不記的方式處理。

玄覺幼年便已出家,博通內外學,平生功業,非人所測。《宋高僧傳》記玄覺有兄長宣法師,也是出家人,全家精勤歸信。他原本住在龍興寺,禪修達到定根不移,都捐我相的境界,於是在寺旁勝境自構禪庵,過著山林別居的修行生活。這是其他史料所無的內容。

《祖堂集》記玄覺曾在家鄉溫州的開元寺,與母姊同住以盡孝養之責,也不理會他人議論。有一天來了一位僧人名神策,玄覺的姊姊請他入內喫茶,三人相談間,他看玄覺氣色異於常人,女人的談吐也有丈夫之氣,便勸玄覺應該前往南方去禮拜惠能尋求印可。那時玄覺老母剛去世,安置家姊後,便與神策出發向南。這些細節其他史料也沒有記載。而包括《祖堂集》、《宋高僧傳》和《景德傳燈錄》都有提到玄覺與東陽神策禪師為友,兩人曾一同遊方問道,可惜未知神策何許人。

獲六祖惠能印可

玄覺身處七世紀後半唐朝國力的鼎盛期,也是禪宗的黃金時代,當時神秀(606~706年)因在玉泉寺弘法,聲名遠揚,而被武則天迎請到北方的長安、洛陽弘法,教人坐禪習定以漸悟。而惠能(638~713年)秉承五祖弘忍的指示,回到嶺南,經過多年隱蔽生活,在時機成熟後開始傳法,他提出超越對身體坐禪的執著,強調智慧觀照,頓悟自性的心行法門,在南方迅速傳播開來。當時學人蠭集,跟隨惠能得法者超過千人,玄覺便是在這樣一個南北禪學鼎盛的氛圍下,至曹溪參謁六祖,獲得印可,並且只留一宿便即離去,因此獲得「一宿覺」的稱號。

玄覺住世時間不算長,《宋高僧傳》特別描寫了玄覺臨終前的細節,當玄覺將捨壽前,曾望著所住寺宇而慨嘆人物與花輿並榮枯無常,暗示自己將要捨壽;又遠望西山暗示歸葬之處,可惜弟子皆不測玄覺的預示。而且,在玄覺未終前,有千餘隻飛雁飛到西山寺西,寺人問:「此將何來?」空中有聲回云:「為師墓所,故從海出也。」不久,玄覺便端坐入定而逝。

《宋高僧傳》記玄覺弟子有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等,皆傳師之法,為當時佛教界所共推崇。然而,相較於青原行思(671~740年)、南嶽懷讓(677~744年)後續發展出南宗五家法脈,玄覺法嗣傳承一代之後,再傳世系便湮沒不聞了。

與玄朗交好,天台、禪宗兼容

關於玄覺的修道歷程與師承交遊,魏靜〈永嘉集序〉中,闡述玄覺「幼則遊心三藏,長則通志大乘。三業精勤,偏弘禪觀;境智俱寂,定慧雙融。」顯示玄覺精通大乘佛典,深於禪定,解行俱進,但是並沒有對玄覺所修「禪觀」的內容或宗門有更多的著墨。

《宋高僧傳》特別提到玄覺也曾問法於神秀,最終「得心于曹溪」,但是南宗法系的禪門史書都沒有相關記載。《景德傳燈錄》說玄覺遍探三藏,常修「禪觀」,精通「天台止觀圓妙法門」。楊億〈無相大師行狀〉也說《永嘉集》中,玄覺主要闡明「自淺之深」的禪宗悟修圓旨。此禪法既有淺深,即有次第階漸,推之應與惠能頓教禪法有所不同,而更接近於天台止觀禪法。

玄覺親近的友人,除了未知宗門的神策之外,在《永嘉集》的〈勸友人書第九〉中,收錄〈婺州浦陽縣佐溪山朗禪師召大師山居書〉和〈大師答朗禪師書〉這兩封玄覺與天台宗玄朗(673~754年)往來的書信,從內容可以看出二人頗有交情。玄朗是天台宗七祖天宮慧威(634~713年)的弟子,《宋高僧傳》和《景德傳燈錄》也坦然不諱地記玄覺與左溪玄朗為道友,受其激勵而去參訪惠能。這些內容看似強化了玄覺與天台宗的連結,然而,天台宗的玄朗卻鼓勵玄覺去參謁惠能,隱約暗示惠能南宗也受到天台宗的推崇。

從玄覺的學法歷程看來,他多數時間生活在天台宗盛行的浙東一帶,又精勤廣學,受到天台思想影響應該十分合理。其精於禪觀,但所習禪法並未拘於一家一派,曾參學北宗神秀、南宗惠能,對天台禪觀也有深究,重點是他的禪悟境界是獲得惠能印可的。

宗派定位之爭

《宋高僧傳》和《景德傳燈錄》明指魏靜所輯錄的玄覺著作為《永嘉集》,此書流傳甚廣。不過,魏靜〈永嘉集序〉,言其所整理玄覺著作,並沒有提到《證道歌》。但是在《祖堂集》中提及玄覺有作歌行偈頌,由其姊集之,只是沒有明言集子之名,由此推論則《證道歌》可能由其姊所集。不過,宋代對《證道歌》的來源有不同的看法,而這些雜音的背後涉及當時對玄覺宗派歸屬的論爭。

平心而論,佛教史籍對傳主生平史料的解讀和書寫,不免受到作者自身所屬法系或宗門觀點的因素,而呈現不同的認知面向。關於玄覺所屬的宗派定位,五代以下的南宗和宋代的天台宗史書各有不同立場的表述,可作為一窺當時宗派論爭的實例。

禪宗方面,《祖堂集》卷三〈一宿覺和尚〉,開頭第一句即明確玄覺的傳承法系--「一宿覺和尚嗣於六祖」,直接將玄覺歸之於禪門法系,來強化他的禪宗淵源。《景德傳燈錄》列惠能弟子有四十三人,玄覺是其中之一。到了南宋所出的《聯燈會要》說玄覺因讀《維摩詰經》而發明心地,然而《聯燈會要》晚出,早前的玄覺傳記皆無此說,恐怕附會的成分居多,為的是加強玄覺與禪門思想的連結。

另一方面,宋代天台宗勢力逐漸復興,亦仿效禪門以燈錄體史書來整理宗門傳承法系,於是出現宗鑑所撰《釋門正統》和志磐所撰《佛祖統紀》,皆是整理宋代天台宗傳法世系的史書,其撰作立場與禪宗的對立意識相當明顯。《佛祖統紀》卷十直接將玄覺列為天宮旁出弟子,這恐怕有更多宗派競爭意識的考量,所以將之納為玄朗同門。然而,玄覺雖精於天台禪法,卻未見與天宮互動的史料記載;僅因為他與玄朗為友,便將他歸入天宮門下,不免牽強。

其次,《佛祖統紀》中的玄覺傳記內容幾乎完全抄自《景德傳燈錄》,但著作僅保留《永嘉集》,沒有《證道歌》。原因是從《釋門正統》到《佛祖統紀》,引用天台宗從義神智(1042~1091年)與道因草菴(1090~1167年)的說法,認為《永嘉集》思想延續天宮慧威「止觀遮照」的禪法,從而判定玄覺是「逃逝天台,螟蛉達磨」,也就是說玄覺是從天台宗逃出而成為禪門的養子;批評《證道歌》中有:「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等自明趨向禪宗的句子辭旨乖戾;而且魏靜集成的《永嘉集》中並沒有收《證道歌》,因而懷疑《證道歌》作者並非玄覺。然而,《佛祖統紀》是南宋才成立,上述質疑多少帶有宗派因素。

《永嘉集》、《證道歌》作者之謎

《永嘉集》為玄覺著作應是沒有疑義的,日僧圓珍(814~891年)所作《日本國比丘圓珍入唐求法目錄》中有「永嘉覺大師集一卷」,可以作為《永嘉集》作者是玄覺的旁證。而日僧慈覺圓仁(794~864年)於承和二年(835年)入唐,於承和十四年(847年)返國,所編成《入唐新求聖教目錄》中,列有「曹溪禪師證道歌一卷,真覺述」。楊億〈無相大師行狀〉記跟隨玄覺學法者眾多,弟子便是尊稱他為「真覺大師」。這兩位唐代來華求法日僧的成果目錄,正好可以證明玄覺的著作包括《永嘉集》和《證道歌》。

至於,《證道歌》中出現「六代傳衣」、「二十八代」祖師等禪門用詞,經學者考證,成立於晚唐的〈曹溪大師別傳〉、《寶林傳》均已經出現,並非晚出。何況歷史上的禪宗著作在傳抄過程中,文字多次被刪訂修改,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不能以此認定《證道歌》為後人偽作。

實則,在玄覺的時代宗派概念尚未成熟,魏靜也只客觀地記他偏弘禪觀,並無宗派色彩,而後人透過晚出的史籍詮釋操作,有意識地將他歸屬於禪宗或天台宗,才使得玄覺生平行跡呈現更複雜,或者說更豐富的歷史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