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63期:憶念一行禪師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63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35 (7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遇見禪師】跟著一行禪師 學走路,學過活,學作佛

↑TOP
曾翻譯一行禪師多本著作的方怡蓉,
在翻譯過程中,跟隨禪師的教導,
重新學走路,學過日子,學習療傷止痛,
「那是我人生中一段非常幸福的時光。」
她慶幸有緣翻譯禪師的著作,
感恩得到禪師珍貴的教導。

■ 方怡蓉(專業譯者)

2019年1月25日,臉書有一篇Time雜誌的報導引起我的注意,文章開頭的照片是一行禪師,標題則是"The Monk Who Taught the World Mindfulness Awaits the End of This Life"(教導世人修習正念的比丘靜待生命的終點)。從文中得知一行禪師於2014年嚴重中風,大約四年後回到故鄉越南,在他最初出家的寺院靜養,等待這一期生命的結束。

乍看文章標題,我有點不安,擔心禪師的健康,擔心世間即將失去這位溫暖、明智的老師。擔心,是因為關心,因為感恩;雖然不曾拜他為師,但他的教導對我的人生有深遠的影響。

認識禪師的因緣始於十五年前,出版社邀約重譯Peace Is Every Step(原譯《步步安樂行》,重譯書名改為《橘子禪》)。當時我努力多年仍遲遲無法完成畢業論文,心情苦悶,本來不該分心接下翻譯工作,但是在試譯時,以中文重述禪師平易近人的開示,緊繃的心竟有一絲鬆綁的感覺。於是我成為此書的重譯者,並且在三年內陸續翻譯禪師另外兩本著作。翻譯過程中,我跟隨禪師的教導,重新學走路,學過日子,學習療傷止痛——那是我人生中一段非常幸福的時光。

翻譯啟迪,感受法益

從小到大,追求完美的個性讓我吃足苦頭,所以論文寫作延宕多年。雖然禪師的文章很療癒,但是由於我完美主義的習性太堅強,翻譯也是頻頻卡關,加上與出版社簽約,有截稿壓力,起初苦不堪言。完美主義源於強烈的自我意識,其實我很清楚自我是虛妄,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然而一打開電腦面對翻譯工作,還是成為習慣的奴隸,直到處理〈不二〉那一篇開示,情況才有所改變。文中敘述禪師多年前協助越戰孤兒申請寄養家庭,為他們翻譯申請函。翻譯時,他先好好地看著孩子的照片,與那孩子合而為一,再動筆翻譯。對他而言,不是他個人,而是他和申請的孩子合體,共同翻譯。他說:「那是很自然的,你無須花很多時間禪修就能夠做到,只要注視著,讓自己自在,然後你就消融於那個孩子之中,而那個孩子也消融於你之中。」

其實直到現在我仍然無法在翻譯時與原作者合一。不過,由於那篇文章的啟迪,我開始練習想像自己與原作者面對面,我是學生,盡可能深入聆聽原作者的教誨,提筆翻譯則是我聽聞、領會之後,以另一種語言的複講方式。翻譯,不再僅限於文本的語言轉換,而是佛法的聞與思,進而為人講說。透過這種深入的學習,自然而然會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感受法益。

後來我在讀誦經典或閱讀高僧大德的著作時,也採用類似方法與心態,覺得非常幸福,再也不會遺憾沒有生在佛世,或與大師之間遙遠的時空距離,只要打開經本或書本,攝「耳」諦聽,佛陀與歷代僧寶就在眼前,親自教導。

正念覺察,改變生活

接觸禪師教導之後,我最明顯的改變是走路方式。過去的我,經常在「趕路」,即使不需要在任何限定時間到達目的地,也是不自覺地跟著人群衝!衝!衝!正如禪師在〈步行禪〉所說的,我們大部分的人與其說在走路,不如說在跑步。如此一來,我們在大地留下什麼呢?是焦慮和悲傷的足跡。

禪師教導我們活在當下,覺察呼吸,享受跨出的每一步:「注意你的雙腳與大地的接觸,走路的時候就好像你用雙足在親吻大地一樣。」他的比喻很特別,也很具體,容易憶持。我用他的方法重新學步,沒能體會步步蓮花的感受,但有時可以察覺自己步伐太重,略作調整後,有幾次穿著一般鞋子走在水泥地上,竟有踩在厚地毯的舒適感。這是不是類似經中描述的極樂國土寶華遍地,「廣大柔軟如兜羅綿,若諸有情足蹈彼花,沒深四指,隨其舉足,還復如初」的情景呢?所以,彌陀的淨土莊嚴要等到往生才能享有?還是此生經由正念的練習,就有可能在當下體會一二?「觀步行」是很美妙的修行方式,十五年來,練習走路成為我的定課。

另一個改變是吃飯。禪師教小朋友吃橘子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從一開始靜觀眼前橘子一生的種種因緣,再用五根細細品味這橘子。他也分享有些難民家庭在用餐前,感恩當前有食物享用的福報,同時提醒自己還有許多人正在挨餓。佛教徒通常在用餐前後讀誦〈供養偈〉與〈結齋偈〉,閱讀禪師著作之前,我已有此習慣。不過,我因為小時候養成習慣,一向大口吃飯,咀嚼不到三次就吞下。由於禪師的影響,我放慢吃飯的速度,並且在飯前供養時加入食存五觀的第一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略微觀想與感恩眼前一餐飯背後的諸多因緣,也祝福眾生免於飢渴之苦。正念、感恩和祝福的心,成為最好的佐料,菜色簡單的一餐飯因此美味無比。

別想太多,提起正念

慚愧的是,我的正念依然斷斷續續,主要原因之一應該是「想太多」。禪師在〈別想太多〉一文中,將源源不絕的念頭與思慮比喻為不斷播放的錄音帶。不過,現實世界的錄音帶,按停止鍵即可,腦袋裡的錄音機停止鍵在哪呢?禪師教導的專注呼吸,我還在練習,而「按下重複鍵的錄音機」意象,有時卻能適時阻斷妄念之流。

另一個無法提起正念的原因,是讓自己暴露在世間有害身心的聲色之娛中,例如觀看煽情或暴力的電視節目,就好像冬夜門窗洞開,任狂風吹入屋內,寒冷刺骨,紙張四散分飛。譬喻中的門窗,就是我們的感官;狂風,是周遭的誘惑與刺激。禪師問:明明電視正播放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和影像,為什麼你不關掉電視?你害怕獨處時可能面對的空虛與寂寞嗎?

我原本愛看電視、電影,愛聽音樂,有一度徹夜不眠看電視,只因獨處而感到害怕。讀到禪師這一段開示,我自問是否要由莫名的情緒主導,任外在的聲色刺激入侵,讓內心亂成一團?這個鮮明的意象,幫助我在挑選電視、影片或音樂、書籍時,有所抉擇,會考慮內容是否可能擾動心緒?會不會有礙正念的修習?

悲傷處理,轉化感受

莫名的情緒從何而來?如何處理?也許我從禪師的教導中獲益最多的是悲傷處理。先父母大約分別於二、三十年前逝世,促成我學佛的因緣,認真修學佛法數年後,幾度提及父母,仍然一時悲不自抑,在眾人面前落淚。有時不解為何控制不住悲傷?是否不夠精進,智慧不夠,仍然執著親情?

我在禪師書中找到解方,他說:感受是一條河流,只要在河邊靜靜的觀察,清楚看到每個感受的浮現、流過,而後消逝。不執著感受,也不排斥感受。尤其覺察不愉快的感受時,不需要壓制或驅逐,而應該以關愛、非暴力的態度來面對,促成轉化。

〈轉化感受〉這篇文章說明辨識、融合、平息、釋放、深觀根源等五步驟。禪師的剖析很有次第,可惜我正念力量不足,很難在悲傷萌生時立即辨識它的存在,待察覺時,可能情緒已氾濫,未必能按部就班地處理。然而,即使面對高漲的負面情緒,貫穿全文的「非二元對立」原則——那也是禪師一以貫之的立場——仍然很有力量,支持我度過一次又一次的情緒風暴。

「非二元對立」的正念觀察是什麼?禪師以鮮花和堆肥作比喻,通常看到堆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擅長有機栽種的園丁在堆肥中看到鮮花,也在鮮花中看到肥料,因此不會捨此取彼,心有偏差。負面情緒,可以是一種肥料,用以長養美好特質。依據禪師的解說,我練習將悲傷和正念視為自己內在的一部分,不取捨,不交戰,也不選邊站,只是以接納、關懷的態度持續練習方法,無論是禪師教導的觀呼吸,或是我習慣持誦的佛號,一段時間之後,自然而然產生轉變。

文中另一重點是最後一個步驟,也就是在負面情緒消失後,深入觀察問題的根源。痛苦,通常源於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自己看清情緒的本質和成因,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那麼我悲傷的根源是什麼?簡而言之,愛別離是苦。然而,世間總有愛別離,難道沒有離苦之道?禪師在〈注視自己的手〉分享一位母親的話,她對即將遠行的兒子說:「想念我的時候,只要看著你自己的手,馬上可以見到我。」這個兒子在自己手中看到的不只是母親的遺傳基因,還有她的精神、希望和生命。不僅如此,從時間而言,他身上有歷代祖先和無數後代,從空間而言,他的存在與此時此刻相互依存的網絡密不可分。因此,縱使孑然一身,也絲毫不覺孤單。

所以,現在我若想念父母,就看看自己,感恩他們給予我生命,他們的身教、言教是最珍貴的遺產,如果我能依循他們待人處世的原則,我的存在就是他們生命的延續。現在無論他們在淨土、天國,或轉生何處,都在法界眾生相互依存的網絡中,我們何曾分離?

2019年初Time那篇報導引用一行禪師在Your True Home(《真正的歸宿》)的一段話:

A buddha is someone who is enlightened,
capable of loving and forgiving.
You know that at times you're like that.
So enjoy being a buddha.
我的理解如下:
所謂佛,就是覺醒的人,
能愛人,能寬恕。
你有時就像這樣啊!不是嗎?
所以,開開心心的作佛吧!

圓滿的佛果,需要長期努力才能達到;但是以「佛」的原意而言,其實成佛不是遙不可及,當下每一刻的練習,都可能讓我們嘗到成佛的滋味。禪師這段話,肯定我們成佛的可能性,也鼓勵大家練習作佛。寥寥數語,給人無比信心,讓我重溫十多年前翻譯禪師著作時,每天法喜充滿的感覺。於是,我不再為禪師隨時可能捨報而憂心,也不刻意追蹤他的消息,只是繼續練習正念生活。

短暫覺醒,學習作佛
今年1月22日,得知禪師這一期生命已圓滿,不捨的眼淚依然流下,但淚中有更多感恩與慶幸,慶幸今生有緣翻譯禪師的著作,感恩因此得到他珍貴的教導。

擦乾眼淚,提起正念,慈悲寬容,即使只有短暫的覺醒,我也要享受那成佛的片刻!——這是我紀念一行禪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