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61期:安忍挫敗逆轉勝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61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35 (7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本期專題‧方法篇】從安忍到逆轉之心路

↑TOP
有一種藥,能治眾生的煩惱病,
經典中稱為說「阿伽陀藥」。
安忍也是一種「阿伽陀藥」,
它的療病機轉怎麼運作?搭配什麼療法?如何有效?
就是忍辱,
能治眾生八萬四千的煩惱病。且看果竣法師的藥單。

■ 釋果竣

在佛教經論中,「忍」之一詞,是譯自梵語kṣānti,音譯羼提、羼底、乞叉底,《大般若經》中稱為安忍,是安於忍耐。《四十二章經》說:「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意思是說,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忍的力量勝過一切刀槍與武力,任何力量在忍者面前都要甘拜下風。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譬如世間阿伽陀藥,能除自他一切毒病,菩薩亦跠:忍伽陀藥能治自他一切瞋恚煩惱毒病,是名安忍波羅密多。」意即一切煩惱習氣業障,唯有行忍辱而生慈心,才是根本入手處。「阿伽陀藥」就是忍辱,能治眾生八萬四千的煩惱病;經中又云:「譬如大地,一切草木依之得生,一切有情依之而住。安忍亦爾,一切菩薩摩訶薩於十地中修習六種波羅蜜多,依之生長,由斯而住。」可見「安忍」是菩薩位階中關鍵的殊勝修法,甚至十地菩薩也須以安忍而安住修行。安忍之於修行的重要可見一斑。

經典中「忍」的類別

根據《解深密經》和世親菩薩《攝大乘論釋》卷七,忍辱波羅蜜可分為「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三種。所謂「耐怨害忍」是能忍受他人所作之怨瞋惱害,其中還包括忍自己的煩惱不生氣,主要是忍「瞋心」不起;「安受苦忍」是對外境逼迫的忍受,如身體的疾病或飢渴、天氣的冷熱等眾苦,當這些苦逼迫時,心能不受影響而繼續精進;第三為「諦察法忍」,講的是智慧、空性,即能審諦觀察諸法。觀察世間萬法是不生不滅的空性,心就能安住在智慧之中,「諦察法忍」也是前二忍的所依止處,必須有諦察法忍,也做依據,就是「智慧」作為依止,要有緣起性空的空觀智慧,才能徹底轉耐怨害忍及安受苦忍的煩惱。

《大智度論》中則提到眾生忍及無生法忍。眾生忍是對於一切的眾生,以慈悲心,不起瞋惱,縱使受害,也能不瞋而不加報復。而無生法忍是安忍任於諸法因緣生,自性本是空的法理。或稱為它又分「法忍」及「生忍」,法忍是於非心法的自然現象、生理現象,不起心法的瞋恚、憂愁等煩惱。生忍則是面對他於人對自己的之恭敬供養,不執著;面對他人對自己的之瞋罵、打害、不生瞋恨。前述的;而在《菩薩地持經》中的安苦忍法,即是生忍;觀察法忍,即是法忍。若與《大智度論》對比,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相當於「身生忍」,諦察法忍相當於「法忍」。

忍的「心」與「識運作知多少」

要了解「安忍」的心識運作,可從唯識學切入角度來說。「心識」是指凡夫、眾生的「心識」心,佛心與眾生心的差異是眾生有分別,一旦有了分別心就所以會產生煩惱。世親菩薩造的《百法明門論》提到八識心王與五十一位相應心所,八識心王讓我們產生認知跟了別,因為有「心王」而產生「心所」。

「八識心王」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對「色、聲、香、味、觸」等外境的感知起分別,再產生第六意識,此第六意識就是「分別心」。前五識對外境的感知就好像外塵緣影,在第六意識這個法塵做分別心;第七意識唯一的作用就是「恒審思量」,它誤認為第八識是恆、是一、是遍、是主宰的「自我」,而有了執著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分別之後會產生愛與瞋跟愛、喜歡與不喜歡,以「我」做標準,而這些力量會有個倉庫,存在我們的第八識當中。

如果談到對境,在對境認知和分別之後,心一定有所反應,唯識學說即「根、境、識三者,互相交涉而作自業」,「根」對「境」產生「識」,識就是分別,這過程稱為作「心所」(心理活動)。其中心的念頭其中會有「遍行」,稱「五遍行」(心理活動),即「觸、作意、受、想、思」,是八個識之中都皆會有的這些反應。

「觸」就是接觸,六根接觸環境會注意警覺;「作意」就是注意警覺。下一個念頭產生「領受」,即感知苦受、不苦不樂之受。下一步是「想」,當遇到所緣境後會有想,生起概念想有喜歡不喜歡,即所謂的瞋愛,因分別心而有我討厭、我喜歡。想之後是「思」,因分別心而有我討厭、我喜歡,前面起分別心之後,會猛烈地的擾動我們的心,心產生不安,就會刻意有計謀去造作善、不善業。禪修時,我們常要練習「不起第二念」、念頭起時不要繼續跟著跑,否則會離不開心念造作這個過程,這就是「觸、作意、受、想、思」。

當外境現前,念頭往往接二連三相續下去,這是因為凡夫有我執和法執,唯識學名為「遍計所執」,本來一切現象是緣生緣滅如空花如水月,但因為有執著,將現象執為我,就產生我執和法執。最常見的是「執五蘊法為我」,也就是執五蘊法為真實的境界,接著就產生「善的心所」和「惡的心所」,惡心所是根本煩惱,是累生累劫、無始劫來所累積的煩惱習慣。當心被擾動了,因有我執、法執,不知道其是空性,因而有了遍計所執。接著念頭生起大煩惱,大煩惱再引發小煩惱、隨煩惱。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