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56期:疫起共修藥師法門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56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佛學新視界】免疫系統的弘願:病原無盡誓願抗

↑TOP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莫辜負自家寶藏

2020年12月8日英國90歲老婦人基南(Keenan)接種全球首劑COVID-19疫苗後,迄今(7月5日),全球總施打劑超過32億劑,約有24.2%人口至少接種了第一劑疫苗。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疫情趨緩,警戒逐漸寬鬆。

在臺灣,因為疫情控制尚可,加上媒體報導各種不良反應的案例,優先接種疫苗的類別者接種意願也不高。為避免疫苗過期,5月11日起,政府開放65歲以上的人可以接種AZ疫苗,因此敝人於當天下午完成接種,也分享經驗,鼓勵大家接種,自利利人。

接種疫苗讓體內產生抗體而獲得免疫力,雖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有些人似乎對於疫苗接種還是有許多疑慮,讓我們一起回顧免疫學歷史,或許有助於我們讚賞免疫系統「病原無盡誓願抗」的弘願,莫辜負此「自家寶藏」,能接種疫苗讓它提前「識別」病原,藉由「免疫記憶」充分準備好「自家特效藥=抗體」,從容地因應病毒、病菌,以及毒素。

免疫現象之觀察

「免疫」(immunity)之用語源自拉丁語「免除(in-)義務 (munus)」,例如:兵役、稅務或勞務。免疫(不再次感染)概念的第一個記載者,可能是公元前430年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他親歷當時雅典與斯巴達的爭霸戰而撰寫《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該書描述當瘟疫襲擊雅典時,瘟疫患者的症狀,以及記載「病人和垂死者得到康復者的同情照顧……因為沒有人第二次得病,或者沒有造成致命的結果」的觀察,他發現得過瘟疫而倖存者不會再次得病,因此可以幫忙照護病人或處理屍體等後事。

雖然人類早就意識到免疫現象,也曾於「天花」(smallpox)大流行時,採用人的天花痘漿來預防天花,但許多人還未得其利(免疫),先得其弊(死亡)。直到1796年,英國金納(Edward Jenner)醫師,觀察到擠牛奶女工若感染過牛痘,就不會感染天花,因此將「牛天花」(cowpox)膿液接種到一個孩子的皮膚的實驗,而成功地預防天花。他為了與當時流行的「人之天花痘接種法」(variolation)作區別,將此種產生抵抗力的方法叫做「牛之天花痘接種」(vaccination,拉丁文vacca,牛),這也是所謂「疫苗」(vaccine)語詞的來源。

免疫學之始:善用「微毒」抗「劇毒」

但是為什麼接種牛之天花痘膿液可以預防人的天花病?又經過將近80年,提倡微生物為病原的法國巴斯德(Louis Pasteur)才開創探究的契機。

1880年,巴斯德從得病多天的雞取出樣本而培養的病毒之毒性已減低(首支實驗室培養出的疫苗),因此不會致病,但仍然能在其他雞的體內產生免疫力。他再以此方法開發用於羊和牛之炭疽病和人類狂犬病的疫苗。

1890年,北里柴三郎、馮.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發現:將細菌的毒素培養液(類毒素)讓動物產生免疫,再取其血清(含「抗毒素」,即1930年後所稱的「抗體」),可以治療其他動物(包含人)的感染。

數百萬種體內特效藥:抗體的專一性與多樣性

由於病毒、細菌等病原之種類眾多,人體細胞可以對每一種入侵的微生物(多樣性,diversity)製造出專一性(特異性,specificity)的抗體,對二十世紀初的科學家們而言,覺得不可思議。

根據日本免疫內科學熊ノ淳教授邀集58位相關專家撰寫的《免疫ペディア》(《免疫學百科》,2017年),科學家提出兩類免疫理論模型:「從現有的中選擇」(選擇說)或「配合抗原而後製作抗體」(模具說)。換言之,前者認為我們體內已經存有數百萬種特效免疫藥(抗體),只需要從中「選擇」出匹配的種類即可。

1959年,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Frank Macfarlane Burnet)醫師提出「克隆選擇(clonal selection)理論」,是目前的公認模型:預先存在無數抗體的淋巴細胞群(克隆)中,特定的抗原激活(選擇)特定的抗體細胞,從而誘導該特定細胞大量繁殖而產生足夠的抗體以防疫,一部分的抗體細胞殘留而成為「免疫記憶」,於再次感染時,可以迅速有效的因應病原。

病原無盡誓願抗、煩惱無盡誓願斷

1976年,利根川進教授發表「產生抗體多樣性的基因性原理」,更加印證「克隆選擇理論」。他發現:在胚胎期,免疫系統的淋巴細胞之幾組基因隨機(random)重組,可產生數十億種抗體類型的細胞。因此,他獲得198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得獎說明:「我們已為與任何可能的抗原(病原體之可辨識部分)相遇做好充分的準備,雖一生很可能只有一小部分抗體(中和病原體或毒素)被使用而產生免疫防禦;然而,這對於因應可能的新感染所需的高度警覺性之保持是必要的。」

如此我們與微生物病原「競爭合作」數億年,而演化成為「病原無盡誓願抗」的免疫系統,或許可用佛教〈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菩薩於因位時的大願來形容。也或許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與無盡「客塵煩惱」的關係,也可以向免疫系統學習:雖然我們已為與任何可能的煩惱相遇做好充分準備,但有必要對可能的新煩惱保持高度的警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