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55期:創傷覺察與安心之道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7月01日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55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世界佛教村.京都】禪意詩仙堂

↑TOP
佛寺為何取名「詩仙堂」?
庭園裡的竹製裝置「添水」,寓意為何?
跟著有暋法師從不起眼的竹門拾級而上,
靜觀詩仙堂引人入勝之處。

■ 文‧圖/釋有暋(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生)

京都,作為日本傳統文化之發祥地及中樞地區,名寺古剎與旅遊勝地比比皆是,而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之名勝就有17處。這幾年,網路上衍生許多「自助旅遊攻略」懶人包,打著「若不到此地,便不算到過京都」之口號,無形中讓許多人原本為了出門散心的旅遊,變成了攻城掠地、爭分奪秒的打卡行程。

因此,每當有朋友順道來拜訪我時,我總會要求他們放下繁忙的行程,騰出半天時間,隨我到個人最愛的私房景點--詩仙堂走一趟。

詩仙堂位於京都左京區的山區裡,範圍不大,入口處也毫不起眼。我晨跑經過時,常會遇到手上高舉著導航的遊客匆匆經過,並在來回走了好幾趟以後,才停在小小的竹門前,喃喃自語:「就是這裡嗎?」反倒是那些到附近圓光寺參觀的人們,在參訪結束後悠閒地散步時,偶然被這樸素的竹門吸引了目光,然後發現這裡有一間寺院而感到雀躍。

宥坐之器

詩仙堂是十七世紀日本江戶初期,曾任德川家康家臣的石川丈山,為了隱居而營建的山莊。其名稱由來是在正堂內,橫樑下方,四壁上方,掛著從漢、晉、唐、宋各朝代選出的三十六位中國詩人像的「詩仙之間」而來。雖然現在是日本曹洞宗的寺院之一,詩仙堂非但毫無寺院建築的風格,反而散發著山居茅棚的氣息。

詩仙堂的庭園裡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竹製裝置,日語稱為「添水」。此裝置上橫放著一根兩節長的竹筒,其中間被支架固定著,可以上下擺動。竹筒的前一節有一斜切口作為入水口,後一節中空,其下方放置一塊石頭。清澈的泉水會從上面的竹管潺潺流入竹筒的斜切口,裝滿竹筒的前一節。然後,變重的竹筒前一節就會像翹翹板一樣降下來,把水傾倒而出,再迅速翹起。這時,後一節的尾端就會撞擊在石頭上,發出清脆的回響,劃破閑靜的山林。

參訪者常會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響吸引而紛紛尋找來源。找到那隱藏在庭園角落裡的裝置後,有人會興致勃勃地研究其操作原理,也有人會微笑著閉上眼睛,靜靜地等待下一次的回響。對我而言,這充滿節奏感的回響,似乎能喚起內心的覺醒,並提醒自己,要回到當下。

這令我想起,一行禪師在法國建立梅村禪修中心的規定,即每十五分鐘會敲鐘一次,讓所有人停下正在進行的事,並觀照呼吸,提醒自己保持正念。石川丈山設置「添水」的用意,似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據記載,「添水」原本被田裡的農夫用來趕走田裡的鳥獸,因此也被稱為「驚鹿」。石川丈山是第一位把「驚鹿」引進日本庭園的設計師,後來許多寺院也相續效仿,使其成為常見的裝飾之一。他還為這裝置題了一首四言詩:「爾以自鳴,秋守田畝。水滿覆前,石出憂後。形側溪流,聲答山阜。宥坐惟肖,為誡云有。」

「宥坐惟肖,為誡云有」出自《荀子.宥坐》。據記載,有一次孔子到魯桓公之廟參觀,看見一個盛水器,被稱為「宥坐之器」。孔子解釋這盛水器的操作原理:當裡面的水空了就會傾斜;水量剛好時會保持平衡;水裝滿以後就會傾覆。在古代,英明的君王會把「宥坐之器」放在自己的左右,時時告誡自己,任何行為都必須拿捏得當。

由此可見,石川丈山的確有以「添水」作為「宥坐之器」之意。

六勿銘

石川丈山也是江戶時期有名的漢學學者及詩人。在詩仙堂原本的廚房裡,牆上有一幅用隸書寫的〈六勿銘〉,就是出於他之手。〈六勿銘〉是六句勵志的話:「勿妄丙王、勿忘棍賊、勿斁晨興、勿嫌糲倉、勿變儉勤、勿?拂拭。」白話文可以意譯成:「不可用火不慎、不可疏於防盜、不可早上賴床、不可挑食、不可改變勤儉之美德、不可懶惰灑掃。」

乍看之下,許多人會覺得奇怪,何以一位武士出身、青雲得路的大文學家,其生命之志向,竟然如此地平淡、日常?

就像唐朝的大珠慧海禪師,當被有源律師問道:「禪師如何用功?」時,回答說:「饑來喫飯,睏來即眠。」簡單明瞭的答案,讓人跌破眼鏡。接著,有源律師問:「天下人不都如此?一般人與禪師的用功有不一樣嗎?」慧海禪師說:「不同。天下人喫飯時不肯好好喫飯,諸多要求;睡覺時不肯好好睡覺,千般計較。」

從古至今,許多人在談修行的時候,非要把一個活潑的生活態度,變成某種形而上且僵化的模式不可。其實,修行是非常實際的生活方式,講求的是精神生命的提升。對修行者而言,衣食住行雖然只是瑣碎事,卻不能不放在心上,因為修行本來就在日常生活裡見真章啊!

從〈六勿銘〉,我們不難發現,對通曉儒佛之道的石川丈山來說,修行不是高雅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避世生活,而是連用餐和灑掃等日常所有行為都被極度重視的處世哲學。觸動石川丈山寫下〈六勿銘〉的原因,多少是受到禪宗歷代祖師隱居山林的啟發吧!

生死事大

在詩仙堂迴遊式的庭園裡繞一圈,觀賞池庭、枯山水、假山、林木、書樓、茶庵時,發現所有人的腳步變得閑適緩慢。更奇妙的是,儘管許多人同時在堂內的榻榻米上移動,大家卻都輕手輕腳,除了跟鄰人點頭致意外,沒有多餘的交談。

回到入口處,轉身準備離開時,發現門邊掛有一張木牌,寫著:「生死事大」。

這句話出自《六祖壇經》。當時,行事不拘小節的永嘉玄覺禪師直闖六祖惠能大師的講堂,要惠能大師為他開示。當惠能大師指責玄覺禪師不懂禮儀時,玄覺禪師卻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即,「解脫之道」是最急最重要的事,由於感悟無常,因此求道心切,無暇顧及其他事了。沒想到惠能大師卻回答說:「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意思是,如果你能體會到無生死也無緩急,你就能解脫了。

以上的禪宗語錄有如醍醐灌頂,提醒我們生命裡最重要的不是生與死兩個面向,而是當中的過程,即每一天行住坐臥的體驗裡,我們的領悟與體會。當然,死亡依然是人生大事,若我們能時時對無常有所警惕,也許就能體會石川丈山遁隱山林、立身行道的目的,而不會荒耽於追逐名利的生活。若我們再進一步,明白生死與緩急亦終究不過是虛妄,則能領會石川丈山以〈六勿銘〉作為原則之生活哲學,而懂得認真地活在當下了。

就像詩仙堂外,那些拿著導航匆匆趕路的人們,總會不經意地錯過目的地;那些懂得放緩腳步,欣賞沿途風景的人們,常常會得到意外收穫,發現生命的美好。

詩仙堂,禪意深遠,餘韻無窮,讓人去了,還想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