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漢傳佛教復興:雲棲袾宏及明末融合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作者:于君方

譯者:方怡蓉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大視野

規格:15x21 cm / 平裝 / 41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770051

ISBN:9789575989194

定價:NT$700

會員價:NT$546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自知錄》的特色

↑TOP
《自知錄》真正創新之處,唯有和以前《功過格》的內容相比對才能領略。袾宏在《功過格》原有條目中新增了許多規定,可分為三類:一、忠孝類和不忠孝類;二、佛教修持類;三、社會道德類。

如前文所述,《功過格》的作者可能是淨明忠孝道的道人。不過,《功過格》偶爾才提到忠孝,但《自知錄》忠孝類卻是完整的章節(忠孝類和不忠孝類各十八條)。對袾宏來說,其重要性是無可否認的,也完全符合他在《自知錄》其他類別中普遍強調儒家價值觀的作法。社會道德類新增的規定也多數是以儒家價值觀為取向。

《自知錄》對社會道德的興趣不亞於《感應篇》,而且同樣挑出若干階層人士,特別關注。除了適用於所有人的善、惡行規範之外,另有針對官吏、士紳、商賈、農民的具體告誡。給予官吏的詳細指導原則具有司法和行政性質;為官者不可接受賄賂或屈從於社會壓力,最重要的是判刑時不可過分嚴苛。仕紳階級的家主則被告誡不可侵占他人財產或強迫他人賣地,而要樂善好施,造橋鋪路,以造福大眾,要憐孤恤貧,非但不虐待奴僕,還應盡力為他們贖身,得以回歸本家,也不可脅迫窮苦之人還債。由於明代中後期貪官汙吏、司法不公、仕紳欺壓平民之事不勝枚舉,袾宏如此關注這些問題不無道理。

佛教修持在《自知錄》占有重要地位,這使得《自知錄》明顯有別於《感應篇》和《功過格》,也讓我們更加了解袾宏對於道教的態度。《感應篇》和《功過格》皆是儒、道價值觀的混合體,而《自知錄》無疑混合了儒家與佛教的價值觀。「三寶功德類」是袾宏新增的部分,特別處理佛教修持的主題,但即使是《自知錄》其他部分也經常提及居士佛教價值觀,例如茹素、不殺生、放生等。這些新創的規定成為《自知錄》最重要的一環,透過這樣的條款讓佛教價值觀首次正式併入民間善書的常見內容。因此,《自知錄》也有助於強化第四章探討的居士佛教的宗旨。

然而,袾宏對於道教即使不是極端敵對,也可說是採取高度批判的態度。舉例而言,他規定如果有人拒絕接受道教煉丹術的傳授,計三十善(善門,第200條)。他也同樣阻止人們使用煉丹過程中產生的偽銀,若人拒絕使用相當於百錢價值的這種丹銀,即得三十善(善門,第201條)。據袾宏所見,此種丹銀煉製術尤為道教專長。

袾宏也的確鼓勵流通衛生保健與養生書籍,還有藥方,這些原本都是道教人士提倡和發展的作法,不過儒家和佛教同樣視之為善行,到了明代已完全融入一般大眾的意識中。撿拾遺落在道路上的字紙,並且在家火化(善門,第197條),這也屬於同類善行。袾宏只把《功過格》中有關於道教修持的規定刪除或大幅修改,這是值得注意的一點。《自知錄》刪除《功過格》的「教典門」和「焚修門」,以「三寶類」取而代之。在新增的章節中,袾宏沒有收錄關於傳授道教符咒法籙的條目,而是勸導大眾以密教「施食」儀軌(善門,第118條)和「保禳道場」(善門,第121條),取代道教的焚香修德儀式,以及道教章醮。

袾宏對三教的態度以另一種有趣的方式展現於《自知錄》中。他給予利益佛教之行的點數,是利益道教或儒家之行的兩倍。例如,造佛像每花費百錢計一善,而造其他宗教神像,每費兩百錢僅得一善(善門,第90、91條)。同樣地,建造佛教寺院,每花費百錢計一善,但建造其他廟宇,每兩百錢僅計一善(善門,第96、99條)。註釋大乘經律論,一卷為五十善,而撰寫道德善書,一卷僅有一善(善門,第106、107條)。這再次顯示袾宏對儒家採取調和但仍有等級之別的態度,換句話說,儒家價值觀得以採納,但從屬於佛教之下。

總之,《自知錄》展現的道德量化或許難免受到批評,其作法很可能在處理道德問題時流於純粹功利主義且機械呆板的方式。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忽略這種制度的歷史、社會背景。在此展現的這種具體規定,在當時的確使得公正、正直、仁慈等一般道德觀念切合日常行為,而且可能到現在依然發揮這樣的功能。

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為下層階級創造新機會,卻也同時導致不確定感與焦慮感。新近金榜題名而晉陞官僚階級的貧農之子需要實用的指導,才能在現實世界中實踐繁重的經典道德價值觀。這種指導的資料來源有很多,善書即是其中之一。

善書的用途很廣,對每位滿懷希望、有志成功的人來說,善書是行為舉止的指南,告訴他們若要達到目標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善書也是無所適從的焦慮者的指南,不管一個人身處何種新環境,皆可憑藉善書確定什麼才是適切的道德行為。《自知錄》將佛教價值觀引進傳統善書的一般道德模式中,這是此書的特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