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佛陀的初心:2550年前最早的正法

佛陀的初心:2550年前最早的正法

作者:呂尚

出版社:大千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01月08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21*15*1.2cm

商品編號:1150231871

ISBN:9789574473441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3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前言:二十一世紀的經典復興

↑TOP
在大約二五六○年前,東方出現二位偉大聖人,一位是老子,一位是釋迦牟尼,他們兩位年紀相差大約十一歲,同在那個時代留下偉大的思想典籍,流傳迄今仍是人類思想史上崇高的經典。

有沒有人想過:老子與釋迦牟尼二人都沒有師承,他們偉大的思想來自何處?

同樣的,大約在二○二○年前,也在東方(耶路撒冷位於中東)出現一位偉大聖人耶穌基督,他在世短短幾年的言說被弟子記錄下來成為《新約聖經》,流傳迄今也成為全球信仰人數最多的經典。
有沒有人想過:耶穌基督也沒有師承,他的偉大思想來自何處?

(近代有大量學者研究,而且學術界越來越相信,耶穌在十三歲到三十歲之間來到印度西藏學習佛學,祂與釋迦牟尼相隔五百年。)

《道德經》、《佛經》、《聖經》這三部偉大經典迄今沒有其它著作可以超越,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目前流傳在世的版本是否正確?是否就是這三位偉人當時的教誨?是否能精準表達出他們的核心思想?

似乎很少人思考這個問題。大家都抱著「反正信就對了」的心態。但,喜歡探究核心思想的我,總是有著不能苟同的思維。

一九七五年翻譯出版《上帝駕駛飛碟》,開始深入研究基督教與天主教不同版本的聖經,還買了一些聖經比較學方面的書籍,於一九九六年出版《上帝的真相》,一九九九年出版《聖經真相》,二○一一年出版《當聖經遇到外星人》,二○一九年出版《誰?創造了神》等書。因為聖經研究學者也認為:當今流傳的聖經絕對不是正確版本。

那時也想到《佛經》是否也有這樣的問題?於是也涉入佛經的研究。一九七九年出版《聖經.佛典.太空人》,一九九二年出版《大世紀:佛經宇宙人紀事》,二○○一年出版《阿含經大世紀》,二○一一年出版《當佛經遇上宇宙科學》,二○一九年出版《佛陀的量子世界》,更加堅定認為:浩瀚佛經大部分都不是佛陀當初所講的。

我在道學、佛學、神學三方面的全新著作,絕對是二千年來的創新,是翻轉經典被誤解的重要信息,也是在進行二十一世紀經典復興的重要工作。

對於佛學,一直在思維二個問題:

一、 古代翻譯的佛經文字,現代年輕人誰能閱讀?
二、了解佛陀當初的教誨,比信佛教更為重要。

這樣說不是在謗佛教,而是為佛教。當今環觀整個社會,還在閱讀佛教書籍的都剩下一些老居士了,如此下去,不出二十年,就沒有人能繼續閱讀佛經及佛教書籍了,佛學如何續存下去?

所以四十多年來,一直在思考,有沒有好的方法把佛陀的偉大思想透過現代方式,被現代人接受。

想到西方的聖經版本,天主教界曾經於一九七一年以「意義相符、效果相等」的原則,重新翻譯中文聖經,撇棄《基督教和合本》中暗晦難明的字句,譯出通順易懂、又具時代特色的經文,於一九七九年出版,又於一九九七年修訂完成《現代中文譯本聖經修訂版》。基督教聖經公會也在一九八九年重新採用新標點與新型態編印《新標點和合本聖經》,呈現給世人。

於是思考,人家都能如此因應時代潮流做聖經的現代化重譯編修,為什麼佛經不行?當然問題出在:聖經只有一部,很好用現代話新譯新編。佛經卻浩瀚的一生都讀不完。怎麼新編?

在二○○一年我出版《阿含經大世紀》,已經提過所有佛經都不是佛陀在世時就寫好的,當初都沒有文字本,因為當時認為把老師的話筆記下來是不敬的,所以都只是用口誦傳播。

問題就在這裡,只用口傳,失誤必大,句子顛倒情況必多,不同的比丘所講的一定會有出入,那麼如何令人對後世的佛經文字信服?

目前全世界佛學家都公認《阿含經》是原始佛經,那是在佛入滅後四個多月,隨身五百位弟子所追述寫下來的,所以開頭第一句一定是「如是我聞」。

《阿含經》是一切佛經之首,是佛陀的原始教義,也被稱為「法歸」。但是非常遺憾,《阿含經》歸類在小乘經典,宣揚大乘經典的漢傳佛教是不讀阿含經的,然而從一九九二年起,我就堅信要了解佛陀教法本義,必須從《阿含經》內尋找,也一直思考這個問題。

二○一九年初,邱復生董事長與我多次討論必須要回歸佛陀的教誨,而不是盲目信仰佛教,不是天天讀不懂的佛經,重要的是:如何讓現代人能夠了解佛陀的核心思想!

經過數個月的討論,終於在五月底具體形成結論,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宣揚佛陀在世時的教誨。邱董事長說,佛三十五歲開悟就像海上日出時地平線升出霧氣然後冉雲升起,這就是「佛當初悟道敎導庶民的哲理」,也就是佛陀的「初心」。

我們不僅要宣揚佛陀在《阿含經》裡的核心思想,還要擴大用「悲憫天下」的心,愛地球愛眾生,提倡「綠身體、綠生活、綠思維、綠建築、綠地球」的思想。

因此誕生了這本書的文體構想,我們認為必須用現代人看得懂的文字,將佛陀當時的教誨做現代表述,讓現代人有機會了解佛陀的思想,這就是「佛學復興」的工作。

我們不是要讓大家成為佛教徒,而是要讓大家成為佛陀思想的實踐者。

在此用以下四句來表達一些感思:
天長地久 天在 地在 物不在
觸景傷情 景逝 情逝 愛不逝
引經據典 經有 典有 修沒有
借花獻佛 花在 佛在 人不在

佛陀當初說的記錄在哪裡?

摩訶迦葉尊者(Mahā-kāśyapa,大迦葉尊者)於佛陀入滅七日,在路上聞知師尊已涅槃,便立刻趕回現場,並主持火化。

那時有一些比丘便說,師尊入滅了,大家可以無拘無束了。

摩訶迦葉尊者看到此種情形不能發展下去,便遴選五百阿羅漢到王舍城,於六月二十七日於摩揭陀國王舍城的講堂,進行佛陀一生教誨的結集,史稱「第一結集(五百結集)」,這就是佛教「經、律」的起源,也是佛教各部派的一致記載。

在第一次結集中,摩訶迦葉尊者位列上座,主持典禮。

優婆離尊者(Upali)誦出佛陀宣說的「律vinaya」,也就是今日所見的八十誦律。

阿難尊者(Ānanda)以多聞第一著名,且擔任佛陀的侍者達二十五年,記性最強,因此由他誦出佛陀宣說的「經sutra」。

通過五百位弟子嚴謹的論證,形成現今的《經、律》最早的藏本(「藏」讀音為二聲「藏起來」的藏,不是四聲)。

(注意,第一次結集只有「經」與「律」,沒有「論」,因為浩瀚的大部頭佛經大多是「論」,不是佛陀講的。)

第一次結集的內容分為五大部,形成了各部派所傳《阿含經》的共同基礎。

阿含,巴利文āgama,漢譯有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多種。意譯為法歸、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種種說、無比法、傳教、淨教、趣無、教、傳、歸、來、藏。最好的漢譯是「法歸」,萬法所歸。

近代學者更有將阿含的意義解釋為:來著、趣歸、知識、聖言、聖訓集、經典等。也就是表示這是集師尊一生的教說所成的聖典。一般通指原始佛教聖典《四阿含》或《五阿含》。這是上座部佛教(舊稱小乘佛教)依循的根本經典,構成了部派佛教時期的經藏。

《阿含經》的文句是一種言行錄的體裁,記述佛陀四十五年間及其弟子的修道和傳教活動言行,還涉及印度社會風俗等內容。裡面已經完整記述佛教的基本教義,如四聖諦、四念處、四禪、四證淨、五蘊空、八正道、十二因緣、十二分教、無常、無我、業感輪迴、善惡報應等論點。

佛陀悟到的「亙古就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則」被簡稱為「法」,巴利語धम्म,轉寫dhamma。

而「覺悟的釋迦族悉達多王子解說的宇宙法則」就稱為「佛法」。

後世又有多次結集,注意這些都不是佛陀所宣說的:

「第二次結集」是在佛陀涅槃百年,因毘舍離比丘向外求乞金錢的事,被耶舍長老認為不妥,認為求乞金錢是非法行為,為了平息當時引發的爭論,召集七百位比丘集會在毗舍離討論一些事情是否符合律法,旨在保持佛陀戒律的嚴格執行。

南傳佛教《島史》有記載:在那個時候,被上座部放逐的跋耆族惡比丘們也集合了一萬人進行大型集結,導致上座部(小乘)和大眾部(大乘)發生分裂,此後佛教也因教義和戒律的分歧而產生不同部派,到了佛陀涅槃後二百年時就分成十八個部派。(一些現代研究者都認同佛教根本分裂的時期就是發生在第二次集結之後。)

問題來了:因教義和戒律分歧而產生不同部派,表示那些出家人已經不按照佛陀所講的去引導眾生了解宇宙法則,反而依照個人解讀的不同產生分裂,之後形成各個佛教部派,可見此後的佛教團體已經變質了。

「第三次結集」是在佛陀涅槃後約二三五年前後,當時因為有大量外道為了受人供養而混入佛教,比丘僧伽都不願與他們一起舉行法會,就由阿育王召集一千位阿羅漢在華氏城舉行結集,歷時九個月完成。

由於這次的結集僅保存在南傳佛教文獻中,而無其他資料佐證,因此有許多佛學家對這次集結持懷疑態度。

這次結集也產生了北傳佛教大眾部、正量部和說一切有部所傳的經典。顯見此次結集的經典更不是佛陀所說,而是當時的阿羅漢們發表自己的心得而已,卻結成佛經,成為北傳佛教的經典,也傳到中國來。

「第四次結集」指的是佛滅四百年,南傳部派在斯里蘭卡瑪杜勒的阿盧迦寺舉行的結集,參加結集的是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的五百阿羅漢。首次制定巴利語三藏輯錄成文。但在不承認各部派在阿育王時代第三次結集的文獻中,將此次結集稱為第三次結集。

「第五次結集」據北傳佛教記載,在佛滅六百餘年後(或說佛滅四百年後),以犍陀羅國迦膩色迦王為施主,由脇尊者發起,在迦濕彌羅國選拔五百比丘結集造《毘婆沙論》。

在此提出非常嚴肅,但也非常突兀的幾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第一、 第二次結集以後的經典,全是佛陀涅槃之後一百年至六百年以後的事,並非佛陀在世所言,而是後世僧侶們、阿羅漢們假托佛陀的名號所寫的心得文章,又是佛教部派分裂多次之後,各個僧眾所結集的文章,卻構成了浩瀚的佛教大藏經,現代人難以閱讀,少有閱讀。

因此要思考:第二次結集之後的浩瀚佛經,根本不是佛陀當初的教誨,是否應該閱讀?

第二、大家都習以為常認為佛經就是用梵文記錄的,事實上不是如此,那是後世才改的。悉達多王子的國度是在今日尼泊爾地區,也就是印度東北部的迦毗羅衛城,此國與末羅(Malla)、迦尸(Kasi)、拘薩羅(Kosala)、摩揭陀(Magadha)、般闍羅(Panchala)和跋耆(Vajii)為鄰。所以他們通用的語言是「摩揭陀語(Magadhī)」,不是梵語。

北區東邊的摩揭陀語和西邊的巴利語有很多顯著的相似性。摩揭陀俗語是保存在古代耆那教經典中的古老形式語言,耆那教的創始者筏馱摩那(Vardhamāna,被教徒尊稱為大雄 Mahāvīra)和釋迦牟尼佛都在同樣的摩揭陀國區域傳教。

據說,佛陀當時禁止弟子使用梵文,那是一種雅語(就是官話的意思)。所以,玄奘法師扛回中原的佛經都是後世梵文記錄的,因此導致中國所譯的佛經多是艱澀文字。

因此要思考:浩瀚大乘佛經是不是佛陀的原本思想?

第三、佛陀並沒有說自己創立佛教,也沒有說自己的開悟是得自哪位神、哪位上帝、哪位大師。也不提倡要崇拜哪位主神,不提倡要崇拜他。所以佛教被稱為無神教,基督教被稱為一神教,道教被稱為多神教。

因此,我們提倡回歸「佛陀最初教的是什麼」,與大家共同分享這位「已覺悟宇宙真理與生命真相的釋迦族悉達多喬達摩太子(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教誨,不談後世僧侶所寫下的、假託佛陀名義的經文。

由於當今全球佛教學者公認《阿含經》為原始佛經,是佛陀在世所說,為各部派佛教所宗。所以,佛陀當初說的記錄全在《阿含經》裡,因此要了解佛陀的核心思想,就要從《阿含經》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