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止觀禪:打開心門的鑰匙
The Chan Practices of Zhi and Guan: A Key to Opening Up Our Spiritual Mind

作者:釋果暉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18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401

ISBN:9789575989163

定價:NT$200

會員價:NT$156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止觀,為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

↑TOP
大乘佛法的慈悲屬菩薩戒學的範圍,因此戒、定、慧三學可說是修行任何大、小乘佛法的總綱。自印度原始佛教以來,「止觀」已成為佛弟子們的根本修行方法。《雜阿含經》卷十三說:「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 (avidya)及有愛(bhava-trsna)。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 (vidya)、解脫(moksa)。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samatha)、觀(vipasyana)。」意即透過修行「止」,可讓我們離開貪著(有愛)而獲得苦的解脫;透過修行「觀」,可讓我們從沒有智慧(無明)而獲得智慧(明)。

「止觀」所開展出來的修行內涵,呈現兩大面向:

「止」,包括佛陀時代常用到的二甘露門——不淨觀及安那般那念(anapana-smrti);廣則涵蓋南傳《清淨道論》所提到的四十業處——四十種的禪定修行方法。所謂「修止得定」,修定的成果包括共世間、外道的四禪八定,乃至佛教獨有的滅受想定(滅盡定),合稱為九次第定。

「觀」,是以「四念處」來觀察苦、集、滅、道的「四聖諦」——苦、集是凡夫十二因緣生命現象的生死流轉,滅、道則為超凡入聖的還滅解脫。廣則遍及全部三十七道品,都屬於「觀」的內容;略則為觀三法印或四法印,而四法印之內容即為四聖諦——有受皆苦是「苦」諦,諸行無常是「集」諦,諸法無我是修道的態度與原則,即是「道」諦,而涅槃寂靜是證空,為「滅」諦。所謂「修觀得慧」,修慧的成果,以小乘而言,主要是賢位的「四善根」與聖位的「四果位」;大乘則為「三賢十聖」的菩薩位,三賢為十住、十行與十迴向,十聖則為十地菩薩,而成佛才是究竟的果位。

在實修方面,因行者多執五蘊的身心為常、樂、我、淨四顛倒,故在修「止」的行持,佛陀最常教導弟子們以不淨觀對治、破除對身體的貪著;復以安那般那念,又稱為安般念、入出息念或持息念,用來對治、調伏內心的散亂;到了大乘佛教的漢傳佛教,則再加上慈悲觀、念佛觀等成為五種觀法,稱為「五停心觀」。修「觀」的方法,則最常觀名色(nama-rupa)——即觀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的苦、無常、無我、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