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53期:戶外禪,身心SPA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53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本期專題.前行篇】微微禪修,很療癒

↑TOP
出遊讓人充滿期待,如何玩得盡興又充實?
常正法師提供了前行功課的準備,
從對象、性質、態度著手,
到了目的地以後,要「不著痕跡」的微禪修,
在大自然得到身心的療癒。

■ 釋常正(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務處課務組組長)

出遊時,想要結合修行,希望來個休閒禪?理想很美好,現實很實際。身為關鍵策畫者,要先掌握出遊的對象、人數、性質和關係,才能擬定計畫,在心理或實務上做好準備,讓大家都乘興出發、盡興而回。

前行準備

一、對象、人數

出遊是件令人期待又興奮的事,必須先知道是旅行的性質是家庭旅遊、家族旅遊、好友出遊、公司旅遊,還是跟團旅遊?同行者從親人、好友、同事到陌生人,關係親疏有別;人數可以從二人到數百人,年紀從幾個月的嬰兒到老年人。所以身為策畫者,要做的心理建設、行李準備、景點選擇、天數長短都不同。

二、性質

確定出遊的性質很重要,要先知道旅遊的目的是純粹聯絡感情、觀光,或是大自然愛好者,甚至是禪修同好,這樣比較容易建立共識,減少旅程中的摩擦,增加行程安排的彈性。

三、態度

很多接觸過禪修的人,會很想在出遊時分享禪修的好處,希望提供同行者一些方法,但首先要了解對象是否有禪修經驗,如果只是單純出遊,那就是融入大家,讓大家「歡喜」。如果想提供一些方法,要「不著痕跡」,很自然地提醒,例如:「我們先不講話十分鐘,不然會錯過美麗的風景喔!也會吵到大自然的動物。」、「大自然的空氣是不是特別清新?身體有沒有變輕?」

只是引導大家將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好好去感受大自然或風景,因為平日大家往往忽視自己的身心感受,希望他們利用短暫的時空抽離,好好跟自己在一起。如此,與我們出遊者才能從出遊「歡喜」,慢慢種下「喜歡」禪修的種子。

大自然中的實際演練

當開心抵達旅遊目的地,雖然身為團員關鍵者的我們,希望善用大自然環境來觀景鍊心,但別忘了同行的對象很重要,所以實際的演練,也因對象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引導方法。

一、無禪修經驗者

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即使同伴沒有禪修經驗,可以試著提醒他們打開五感,去感受大自然給人開闊、清淨的歡喜,自然而然地能放鬆身心、放低音量,深怕打擾那份寧靜,這樣的感受有助從日常生活的紛擾、壓力中抽離。

置身自然中,五感特別敏銳,也能感受五感互換,例如眼睛能感受陽光的熱度、鼻子能聞到風的涼意、皮膚感受青草的清新……無論聽溪、觀風、看山、賞花,都是沉澱自己,與自己在一起,雖只是「微微地」禪修,能讓人感受很療癒,記住這份美好,並延續到日常生活中,當煩躁時,可以想想這療癒的感覺。

許多有禪修經驗的人,可能好靜或急著分享禪修的方法與好處,希望大家像自己一樣好好靜心用功,但要提醒自己,出遊是以歡喜、和合為主。聖嚴法師也常常提醒禪修者,真正的禪修是內心寧靜,不與環境、人事對立。禪修是藉境鍊心,對於外在變化是更有彈性去面對、接受、處理與放下。無論是大自然的鳥聲、風聲、溪聲,甚至說話聲、車聲、喇叭聲等等,只是聽著,不去判斷,耳朵就像吸音板,慢慢地,聲音好像只是背景,置身其中並不會受干擾。

縱使小朋友在大自然中嬉鬧,老人家在大自然中打盹,那也是他們開心、放鬆的直接表現,無須刻意去糾正他們。我們的身體是會記憶的,記得我小時候跟著家人、親友去露營,只是在山林野外玩,但那份記憶保留至今,讓我喜歡親近大自然。

當我和俗家姊妹出遊時,雖然她們沒有禪修經驗,但對禪修不排斥,也有點好奇,我會試著稍稍引導她們練習不說話,靜靜坐著幾分鐘,感受自己的身心變化。甚至在露營時,大家放鬆地喝杯咖啡,感受那份寧靜與幸福,都是很美好的覺受。

二、具禪修經驗者

如果出遊的成員已接觸過禪修,也具禪修基礎,戶外禪修只是將禪堂的練習方法搬到大自然中,提醒自己禁語,可以練習四念處,即觀身受心法,掌握「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的心法,體驗動中禪。

1.身:將注意力拉回自己的身上。平時我們很少將注意力放在身體上,往往向外攀緣不自知,除非發生病痛導致生理狀況的改變,不得不正視。我們的心隨著動作,總是向外發散,不易覺察自己身體的變化,甚至沒發現身體是緊的,如肩頸僵硬、牙關緊咬等。利用走路、休息時,從觀呼吸中知道自己的狀況,覺察身體的微妙變化。

2.受:清楚覺知五感與自然環境接觸時的感受,體驗自己的呼吸或腳步,感受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是清涼或溫潤的觸受。體驗放下工作、放下煩惱,只有當下的感受。當下所看到的青山、大地、山川、溪流……單純地看、單純地聽、單純地體驗……更具體的體驗方法有:走路時,每一步踏出的感受;看向青山時,眼球放鬆的感受;面對大海,心境遼闊的感受。

3.心:即景觀心,從身體的觸感深入到心的感受,清楚去覺察自己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心,看見心念的變化,就像平靜的水面,因風吹而波動,然後產生層層漣漪;若生滅現象減少,則像水波愈來愈平靜,終至心平如鏡、心明如鏡。

4.法:面對現象環境,練習用平等心涵蓋所見所聞,完全地接受與融合在天地萬物的自在無礙之中。體驗原來不管是歡喜心、厭離心、遼闊的心、狹隘的心、憂鬱的心、煩躁的心……都是我們幫自己的心貼上標籤;如果能體驗觀察到這一層,就能自我療癒。

聖嚴法師曾說,大乘佛教的四念處是可依次第或同時練習,所以當我們在大自然中無須刻意練習方法,只要記住當下的感受,享受那份放鬆、自在。利用大自然的環境好好充電,療癒疲憊的身心,當我們返回日常生活中,因為身心的記憶,讓我們面對壓力、不如意時,能較快地接受、處理與放下。甚至將療癒的力量感染周遭的人,從與我們的互動中如沐春風,感受到正能量。

在日常的繁忙生活中,也可以善用小小的空檔「微禪修」,例如走路到捷運站的路上練習走路禪、爬樓梯時觀呼吸、到公園散步打開五感,或是聽到噪音時做吸音板練習……生活處處都可練習戶外禪,端看自己是否清楚「身在哪裡,心在哪裡」。(邱惠敏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