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52期:一個人的善終準備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52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生死觀念】「生死管理:夏花與秋葉」三則

↑TOP
當高齡、超高齡社會來臨,
不管已婚、有小孩與否,
每個人都必須好好準備「一個人」臨終的功課,
好好思考安寧、老人療護與社區關係,
做好生死管理,雖然黃泉路上獨來獨往,卻可以不孤獨死!

■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清明掃墓或祭祀,我們常會看到「祖德流芳」的字句,似乎是提醒:緬懷祖先意義是在於「德行」不只是「血緣」,因為道德典範的存續,才能讓家族、社會乃至人類永續發展,萬世流芳。

《雜阿含經》卷24(638經)記載「五分法身不滅」的意義:舍利弗尊者因病涅槃,其弟子純陀沙彌帶其舍利與衣缽回王舍城竹園精舍,阿難悲痛不已,釋尊安慰他,謂:「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息滅)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舍利弗只是有漏因果的身心息滅,「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不滅,聖者典範傳播十方、世代相傳。

這或許也是泰戈爾(公元1861~1941年)《漂鳥集》「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意境,也是敝人所謂「生死管理:生涯規劃、善終準備」的目標。

安寧與老人療護、社區淨土

當高齡、超高齡社會成為未來世界的常態,「比鄰若天涯」的社會關係,無論已婚未婚、有子無子,任何人需要有面臨「孤獨死」或「一個人的臨終」的準備。其實,從「諸行無常」的角度,我們更需要有「人命在呼吸之間」、「黃泉路上,獨來獨往」等覺悟。敝人於2014年出版之《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註1)中的「捌、安寧與老人療護、社區淨土」開頭提到20年來參與安寧與老人療護的歷程:

於1998~1999年,我有幸與一些法師,以及臺大醫院陳慶餘教授等醫護人員,一起參與由蓮花基金會陳榮基董事長大力支持與贊助的「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研究計畫與報告……此外,於2005年,也應國立空中大學之邀,撰寫與錄影《臨終關懷與實務》電視教學教材之第6章「靈性照顧」以及第13章「生命的奧秘:人生最後的48小時」……

1997年,我曾在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發表過〈「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當時的研究結論︰「自他行淨=眾生淨>佛土淨」的淨土行,應如何落實在現代社會?到了2004年底,我開始認為「社區淨土」是很重要的目標,於是,有「三願六行」等呼籲,與上述的安寧與老人療護配合,推行「社區淨土」的理念與活動是我的第三個夢想實踐目標,或許也是因應「孤獨死」或「一個人的臨終」議題的方案。以下,依此「生與死、個人與社區社群」之脈絡綜整,野人獻曝三則,就教方家。

一、CPR等救生學習與簽署ACP、AD等善終準備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高居第二名,其中以突發性心跳停止居多,若急救延遲1分鐘,成功率將遞減7~10%。因此,全民學習CPR、AED等救生技能,以及哈姆立克等各種急救法是值得鼓勵,因為人命無常迅速,可以救人之外,也多些人可以救自己或親友,利人利己。

此外,我們也需要善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2000年實施,2002年修訂)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2019年實施),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d Care Planning, 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d Decision, AD),並註記於健保卡,讓末期病人或「醫院外心肺功能停止」的腦死者,事前表達臨終時「拒絕心肺復甦術」,避免「無效醫療」的痛苦,例如:CPR或「延命措施」(葉克膜、升壓藥物、血管輸液、鼻胃管等),也減少醫療資源浪費,此預立意願與死亡品質或善終密切相關,也值得推廣,自利利人(註2)。

二、累積善緣、減少擁有

養成累積善緣於各種人際關係、社區社群,以及減少多餘的擁有與避免囤積物品的生活習慣。

根據2021年1月3日50+ Fifty Plus社群標題:「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少囤物品,多積緣分」的報導,記者陳莞欣提到:擔任禮儀師多年,盧拉拉有感於孤獨死的案件逐年增加,卻少有業者有能力處理。3年多前,他和朋友共同成立「玥明特殊清潔」,是臺灣第一家非自然死亡現場清潔公司。特殊的工作性質,讓他們對於孤獨死問題有第一手的觀察。

在人們的想像中,「貧窮、沒有小孩的老人才會孤獨死。」但盧拉拉指出,孤獨死的案例中,有很高的比例是35~65歲的中壯年男性。他們多數結過婚、有小孩,經濟狀況也還足以維持生計。有時,他們甚至會在死者遺留下的垃圾堆中,找到被妥善藏好的鉅額款項。然而,有錢未必等於有尊嚴的生活。

孤獨死為什麼會發生?表面上看來,往生者的直接死因,大多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跌倒休克後無人發現,而錯過搶救時機。但盧拉拉認為,孤獨死真正的成因有三:家庭結構轉變、親緣淡薄、人際疏離。

以往,孤獨死的定義是:「獨居者往生時無人在場。」但近年盧拉拉和團隊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孤獨死案件,往生者並非獨居。只是人走了,同住的家人卻沒有發現。往往清理團隊到了現場,發現客廳窗明几淨,家人生活如常。一打開往生者的房門,才發現裡頭堆滿了食物的殘渣與垃圾,臭氣沖天。一門之隔,卻是天堂與地獄之差。

如此由人際關係與個人生活習慣所造成的現象,值得我們省思。此外,日本遺物整理師小島美羽之《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陳柏瑤譯)書中,把令人不忍卒睹的孤獨死,化為精巧逼真的8座微縮模型屋,數百件死亡現場的共同特徵、來不及說出口的故事,皆濃縮其中,令人深思。

三、剎那無常、百歲人生

我們需要有「剎那無常」的生活態度--將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每一口氣當成最後一口氣,同時也要有因應「百歲人生」的準備,避免因醫療體系的進步,而走向只延長壽命卻不健康的晚年。我們應該養成盡量延長身體各器官與心智功能等使用年限的習慣,例如:從養成戴太陽眼鏡防紫外線的習慣開始,延後發生白內障的年齡;從養成日記與筆記習慣開始,延後智能退化發生的年齡。

2016年,英國倫敦商學院教授們出版《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為個人、企業與政府描繪未來世界的挑戰與機會:2007年後出生的孩子有一半會活到100歲。日本一些專家,參考北歐芬蘭等國的經驗,提出「全民基本收入」(BI)的社會制度可能是解決方案。

敝人覺得:對於雙A(AI人工智+Aging高齡化)時代的挑戰,「雙B(BI基本收入+BL基本[健康]生活型態)」的因應,會更有長遠效果。例如:推行「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與「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參、發表、實行」之維持基本「體能、智能」生活型態(Basic Life styles),如此更可以減少個人與社會經濟負擔,提升全民的服務體能與智能,增進大家的生活品質與公民素養,這或許是「生死管理」與建設「人間淨土」的基本方針。

註1:侯坤宏、卓遵宏訪問,臺北:國史館初版;增訂版(2015,臺北:法鼓文化)。
註2:詳參拙文〈人生會議(ACP)與人生期末考(AD)〉(《人生》2019年4月,4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