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觀修學指引:漢傳禪修次第表解
Guiding Instructions for the Study of Chan Contemplation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46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391

ISBN:9789575989088

定價:NT$490

會員價:NT$41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前言

↑TOP
這次的禪四十九開示與以往不同,以往多是根據某部經典,例如講解《六祖壇經》或《永嘉證道歌》時,會隨順因緣來談。之所以隨緣而談,是因為每位學生的程度不同,既要讓初學者掌握方法與基本觀念,同時也要讓老同學能順著進度用功,所以開示時要盡量同時照顧新參和老參,讓大家除了實修上有所受用、進步,在理論和學習上也能更好地把握,以便在各自用功的過程,皆能有一個明確的程序,可以次第地學習。

我雖早已完成〈禪觀修學次第簡表〉,卻沒有充裕時間好好地分析它,所以趁這次難得的因緣,就把它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從基礎的次第,循序漸進談到進階的深入內容。其實〈禪觀修學次第簡表〉不能算是我的創作,也不是我自己設計出來的。我參考了多方面的資料彙整而成簡表,尤其是天台宗止觀法門,包括天台《小止觀》的主要內容,以及《六妙法門》的整體方法,都是重要的參考依據。這些禪修典籍內容都是古人的智慧,是歷代祖師通過自己的修行實踐,得到很好的受用後,為了接引更多禪眾,根據自己開悟的體驗,設計出完整的禪修方法,並建立佛法的理論系統。

這樣的修行傳統始自佛陀,之後有許多印度論師通過對經典理解與修行體驗,整理出多部重要論典,隨佛教發展流傳到各地。在傳入中國後,中國的祖師們吸收了之後,依自己本身修持的經驗,乃至開悟的體驗,用所理解的佛法與禪法,對禪修做出了系統性的整理。其實這樣的禪修系統,不僅見於中國,也見諸於佛教現存的不同體系。漢傳、南傳與藏傳佛教,都發展出各自不同的禪修系統。

而我們是以漢傳佛教的系統為主,漢傳系統的禪修方法,最主要的包含:1.天台止觀法門;2.話頭與默照;3.念佛的方法。此次禪期中,我會盡量把這些方法都涵攝在一個系統,以幫助大家完整了解漢傳佛教的禪修體系。

所謂的完整了解,並不意味著全部都要實際運作,當然在基礎的部分,會是我們必須具足的條件,至於方法,尤其是進階的方法,則有其對治性與應機性,所以在整體理解修行系統和基本禪修觀念後,大家還是要選擇相應的方法來運作,如此才能以整體的理解為基礎,在實際的運作過程,清楚知道自己的修行次第與進度。透過這樣系統化的學習,相信對於各位完成修行的目標,會有很大的幫助。

修前方便與正修方便

我們先介紹修行的「方便」。方便可分為「修前方便」與「正修方便」,前者包括日常生活須具備的條件,所謂的「日常生活」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指未起修前的每日生活,就要具備這些條件,另一種是指起修後的每日生活,也要具備這些條件,這才是「修前方便」的完整意義。

第一部分的「修前方便」:具足正見、安住正念、持戒清淨、守護根門、調和生活,這些都是日常生活須具備的禪修條件。雖然在剛開始學佛時,很多老師都會特別提醒這些修行條件,可是有些人在禪修久了之後,就以為不重要了,認為這些是還沒禪修以前才需要的,而不知道一旦忽略了它們,會對禪修造成很大的障礙。

有些「修前方便」的內容,在天台《小止觀》的二十五方便中已提及,可是我的歸納方式,和《小止觀》所說略有不同,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把這個系統整理得更完整一些。

至於第二部分的「正修方便」,則是我們在禪修時所須具備的條件,簡表中條列的五點:閒居靜處、衣食具足、息諸緣務、近善知識、具足五法,也是我們在這期禪修課程所須具備的條件,此五點為《小止觀》的二十五方便裡,很重要的五個部分,我們之後都會逐條地詳細分析。

先略說修前和正修這兩個方便,是為了讓諸位了解,其內容實際上皆已涵蓋在天台止觀的「二十五方便」: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和五事、行五法。至於我特別提到的「具足正見」,它雖不在二十五方便裡,但在天台止觀法門的修學中,它甚至更早於二十五方便前就已提到了。此外,正修方法的運作,也有幾項是屬於二十五方便的內容。

〈禪觀修學次第簡表〉十方便和《小止觀》二十五方便對照表(略)

由此可知,二十五方便對於漢傳佛教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歷代禪師對此皆有教導。到了智者大師,則綜合歷代禪師的教導、自身的經驗,以及擷取佛教經典的內容,做出系統性的整理,以為他的教學內容。

總括來說,「方便」就是修行應具備的善巧條件,當中有一部分雖屬比較外圍的條件,但它們能確保我們的修行,是循著正修的方向而去。只要完整具足這些條件,待我們進入「正修」後,就能對修行產生很大的幫助。

貫通靜中修與動中修

簡單介紹了「方便」,我們接下來進入到第二個部分:正修。《小止觀》第六章就是談正修,是我主要的參考內容。正修可簡分為「靜中修」與「動中修」,唯有將兩者貫通,禪修體驗才算完整。

所謂的「靜中修」,就是我們現在用功的禪坐方式,即以靜態、坐的方式為主的修行;「動中修」則是進入動態的用功。人的身體狀態非靜即動,不過實際上是以動態為多,靜態則較少,觀察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人可能甚至沒有靜態,幾乎大部分都在動態。在動態中,我們雖可覺察到自己的問題,卻也知道在動態中無法直接處理這些問題,所以必須以靜態的方法用功。

靜態用功必須有適當的方法和善巧,並搭配時間與空間的因緣,也就是進入禪修課程的運作。在此禪修期間,我們會盡量把靜態用功時間放長,讓大家實際練習靜態用功的方法。於此同時,我們還是要面對動態的必然性,所以課程也會安排一些動態用功的方法,但動態用功最重要的,還是要能運用在日常生活,所以我們把動、靜兩部分,全都涵攝在整體的禪法修學裡,希望諸位能善用這兩方面的技巧,並以止靜的方法強化內在的收攝,達到安定與清明的狀態,如此一來,諸位的動態用功,就能夠用得更好,進一步延伸,也能夠在日常生活繼續用功。

靜中修與動中修雖是修行的兩種狀態,但是要相互貫通,方能稱為完整的修行。一般人常誤以為要來參加禪修,在靜中靜坐才叫修行,在動中活動就不能修行,像這樣的修行態度,工夫是無法成片的。換言之,只要動、靜兩種用功無法完全貫通,即使在靜中修行有多大的受用,都不能真正得到禪的受用。因為禪的受用,必須貫通到動中修,在動中也能讓身心專注覺照與安定清明,也就是所謂「定慧一體」的狀態,唯有將工夫用到如此程度,此際獲得的體驗,才是真正的禪的境界,也才是禪修所能獲致的最完整的受用。

「正修」的課程,主要援引《六妙法門》的修行次第,以「數、隨、止」進行靜態的用功,之後有關禪觀方法的部分,則涵攝傳統禪法與中國禪宗的禪法,希望藉此更完整呈現中國的漢傳禪法,讓禪眾們能有清楚認識。這個認識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如此方可稱為「具足正見」,才能理解為何靜態用功必須與動態用功貫通,在動中如何運用方法,以達到動靜的統一。循著條理分明的修行次第用功,才能從中得到禪法最大的受用,直至達成禪修的終極目標,解脫煩惱。

我希望透過〈禪觀修學次第簡表〉,能將上述的內容,予以適當說明。我們接下來就進入直接用功的部分,也就是「調身、調息、調心」調三事。我將調三事歸納在「靜中修」的基本工夫裡,三者裡的「調心」,可說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中心部分。調心工夫用得好,然後連貫到動態的用功,如此就能在修行的過程,逐漸讓動靜工夫達到一體的運作。(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