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51期:調身調心,以法為藥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51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禪修實踐】禪修,給身心最正的四食

↑TOP
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
這「四食」是眾生維持與延續生命的養分來源。
如何藉由修行提供適當、有益的能量來調身、調心,
讓生命質變,進而發揮人身最大的功能與價值?

■ 釋繼程(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宗教導師)

佛教的修行以出世間為主,色身對修行人只是「道器」──修行的工具,如果能把工具磨利,或是提昇品質,對修行仍是有幫助的。但因修行的終極方向是出世間,對於身體的調養和心理的調和之間,偏重在調心的工夫,並沒有刻意用什麼方法來調身。

智者大師在《小止觀》談到五種調和的調飲食、調睡眠時,也只強調適當、適度與保持平衡。且調五事因人而異,除了看身體的條件,還要看環境的因緣,即所謂「具緣第一」,當環境可以配合就充分地利用它;如果環境不允許,就調自己的身體配合環境。


段食,身體直接吸收

談到生命的維持與延續,佛教中有「四食」的觀念,即四種滋養身心的食物,包括摶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粗摶食供給身體的生理所需,《大智度論》說:「斷食死無疑,食者死未定,以是故佛說,施食得五事。」因此出家人每天托缽乞食,才能繼續滋養色身得以修行。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能量體,在運作的過程會消耗掉能源,必須從外在補充能量,粗摶食就是將可飲用、供給能量的食物,讓身體吸收與消化後,轉化為能源、能量。從身體生存的運作,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生物鏈」,而地球生物能量的源頭、最根本的能源是太陽。

只有植物能夠直接吸收太陽的能源,吸收陽光行光合作用,在內部產生能量讓植物成長。雖然還需要水分與養分,但是整個運作是以太陽的光能作為食物的來源。

我們攝取的食物,愈靠近太陽的能源是愈好的,例如吃植物只隔了一層;吃草食性動物,又隔了一層;吃肉食性動物,又多隔了一層。人類的飲食,素食或蔬食是比較理想的方式。我們每天都需要的粗摶食或段食,若能從植物中攝取是最健康的,因為和太陽的光能很靠近。

觸食,五根影響身心反應

「觸食」與五根有關,五根接觸五境,如眼睛看到負面、不開心的色塵,會引發煩惱,干擾到生理,同樣地,耳根、鼻根、舌根與身根也是如此。

《小止觀》中提到佛教早期的禪修者訶五欲,五欲就是五塵,當五根接觸到五塵,會產生各種反應,所以對於五根所接觸到的境,不管好的還是不好的,最好採取隔離方式,這對調心會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到了禪宗,與其隔離五塵,不如借用五塵、五欲來調和五根,讓五根處在一種順暢、舒服、平和的狀態。以眼根為例,多看對眼根有正面影響的色塵,比如到大自然中看到很多綠色植物,植物最靠近太陽的能源,當我們靠近植物,也是一種養生方法。

至於耳根,當我們聽到悅耳的聲音,對生理、心理都有幫助,反之則會干擾情緒,對身心產生不好的影響,「觀音法門」就是聽海潮音、聽溪、聽雨等大自然的聲音為所緣。鼻根的修行,聞香是一種方法,《華嚴經》中有善財童子參訪普眼長老學習香道。而禪宗利用舌根作為修行方法的就是茶道。有關身根的修行,印度的修道者以瑜伽來鍛鍊,在中國則利用武術健身。

思食、識食,意志正念相繼

「意思食」是指意志的作用,對生命有比較強力的執著,想讓生命延續下去,即一般講的生命力。從正面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的心念、意志,如果長期保持正念,甚至心力比較強而有力,且具有禪定工夫,並處在正面的意志──正知、正念中,對調身有很大的幫助與功能。

「識食」牽涉到生死流轉,與第八識有關。每一個生命內在都具有想要延續生命的本能。就像新冠病毒,為了延續生存,病毒不斷變種。當它遇到不同身體的抗體,或是不同的藥來對治它時,因為要生存,就要變種。病毒變種的過程會有兩種現象:一是致死率比較高;另一種是致死率反而降低,因為它的生存需要宿主,所以傳染速度較快,但同時要讓宿主不會死掉,才能夠繼續延續。

從病毒不斷變種的例子來看,可以想像不同生命體內在比較強的執著,從生死輪迴的角度來看,佛教認為這是一種執著愛染的心。但如果能夠將它轉化為願力,不執著生命本身,而是希望生命的功能發揮得更好,那就是發了菩提願、菩提心,讓生命延續的過程中,依願力發揮最大的價值與功能,所以在行菩薩道時,是以智慧作為修行的中心,在修行過程中,讓生命的功能顯現且發揮得更好。

從修行的角度來談養生,不管是段食、觸食乃至意思食、識食,都是要以正見為引導,時時保持正念,這樣調身、調心便能發揮功能。如果沒有正見引導,就會隨著各種外緣,還有身體生理的功能、需要,以及心理的煩惱運作,耽溺在欲樂或負面情緒之中,顯現出負能量的現象。


禪修,從身心內部起質變

相較於調飲食、調睡眠,禪修打坐更能深層地調和身體,讓體質改變。身體是一種能量,運作時在身體上所顯現的稱為「氣血循環」,如果禪修者耐坐,表示身體內部氣血循環很順暢;如果不耐坐,經常痠麻痛癢或有氣動現象,表示身體氣脈循環不通暢,如果血管不通暢阻塞了,就會出現心臟或高血壓問題,身體當然顯現病態。

持續地禪坐,可使氣脈通暢,健康就會從內慢慢顯現出來。所以有些禪修者表面上沒有做什麼特別的運動或飲食的調和,身體卻非常健康。有些到深山禪修的人,基本上都是通過本質的調和,也就是用禪修的方法達到修身養性的功能。

禪修時,對調身的過程要有正確了解。保持正念,不管身體出現什麼狀態,清楚知道那是身體內部本能、本質性的調和,用意志力持續,意思食保持正念,持續地用功。在靜態用功中達到身心的調和,一定要有正知見、正念、意志力與耐心。

很多禪修者會把在現實中的慣性──功利心帶到蒲團上,以為心情不好,趕快打坐一下,心情就會變好;身體不健康,只要打坐兩天,體質就會改善,這種急功近利的功利心,將導致在用方法時發揮不了效果,有時反而會產生反效果,因為當他坐不下去時,就會對禪修失去信心。

我到歐美指導禪修時,發現西方禪眾經常帶著期待來禪修,所以必須先幫助他們在知見上理解正確,放淡功利心,禪修才能對生命有更大的幫助,調身調心的功能才可能發揮得更好。

方法隨身帶,身心皆自在

在禪堂練習方法,是為了幫助我們保持用功的狀態。就像觀呼吸,出了禪堂,呼吸還在不在?觀呼吸的工夫還在不在?是不是隨時用得上?如果用的是念佛的方法,出了禪堂,佛號還在不在心裡?如果還在,就是在用方法。

中國武術有句話說「工夫不離身」,以禪修來說是「方法不離身」。換個說法就是對於當下身體或心理的狀態有沒有保持正念、保持覺照,如此才是方法不離身,所謂「呼吸隨身帶,佛號隨心帶」,隨身隨心帶方法,所以處處是道場,處處是禪堂。

每一次進禪堂打禪七,要能感覺自己在進步,將身體調得更好,對方法更熟練,慢慢地,即便沒能去打七,在日常生活中,方法也都能用得上,這樣電源才能源源不絕,方法不離身,這就是工夫。

有些人遇到身體不適,又找不到原因,就歸因於業障病,這是不了解病其實是報。病是由各種不同條件引生的,包括疏於照顧好身體,只要了解原因,用適當的方法去調整,就沒有報障、業障、煩惱障等問題。

所以對身體要有正見、正信、正念,還要耐心地修行,這樣不管是身體或心理的問題,都會慢慢地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