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法緣.書緣
A Dharma Life: Through Heart, Mind, and Practice

作者:單德興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琉璃文學

規格:平裝 / 15*21cm / 26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700381

ISBN:9789575988807

定價:NT$300

會員價:NT$210 (70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精進的人生,美好的晚年——讀齊邦媛教授日記有感

↑TOP
二○○五年三月十六日,臺大外文系名譽教授齊邦媛老師由兒子開車,載著她和基本的行李,從長住了三十六年的臺北市麗水街臺鐵宿舍,移居桃園縣龜山鄉長庚養生文化村。高齡八十的她不顧家人的不捨,自願「流放至此深山」,是為了完成她多年的心願——寫出記錄自己、家族和整個世代的回憶錄,否則「死不瞑目」(套用其妹齊寧媛的說法)。

齊老師住進養生村時,隨身攜帶、也是心中最牽掛的,就是我和已故的趙綺娜博士與她進行近二十次口述歷史的錄音謄稿,因為她的最大心願就是要把它改寫成書,為一代人留下歷史紀錄。在撰寫過程中她一再向我強調,自己寫的是「回憶錄」,不是「自傳」,因為她自認只是大時代中的一個小人物,不值得大書特書,但是若不透過個人回憶把那段歷史記錄下來,很多的人與事會就此湮沒,永不為人知。

日升月落 最後的書房

她也提到自己有寫日記的習慣,住進山村的「最後的書房」之後,依然隨時記下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其中不乏有關老年的省思,應有些參考價值。因此,我多次勸請她把日記整理出來,將不涉及隱私的部分公諸於世,分享一己的生命經驗與智慧。

日記是隨時隨處的私密書寫,反映了當下的感思,因此透過書中的日記,讀者得以觀察並感受這位退休女教授的生活點滴。由於日記不拘內容,不限長短,具有高度彈性,不同題材輪番出現,看似零碎片段,卻環繞著當事人的興趣與關切,不時遙相呼應,帶有現場感與時序感,可說是進入內心世界最直捷的途徑。

在這位年屆八旬的知識分子的日記中,出現了許多重要的人生議題,反映出當事人的生命情趣與處世態度,也就是所謂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僅值得年長者參考,也可供其他年齡層的人了解老年心理,拓展個人視野,提昇人生境界,實為適合不同世代閱讀的難得之作。

日記取名「日升月落 最後的書房」,表達了光陰的流逝與終老山村的決心,因為齊老師選擇在耄耋之年,遠離塵囂,單獨面對餘年以及承載著生命記憶的文稿。書中出現的諸多議題環繞著老年的人生,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老年人的自主權與獨立感。齊老師一生照顧家庭,奉獻教育,提倡文學,向國際推介臺灣文學,在了卻世俗責任之後,身心尚堪負荷、記憶力絕佳的她,捐棄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發揮自主與獨立的精神,決意要過自己的日子,寫出念茲在茲的回憶錄,光是這份膽識與決心就令人佩服。

隨著這份自主與膽識而來的便是「出離心」。在提到決意遷居僻靜的山村時,齊老師用上「出家」這個比喻。此詞就字面直解就是放下親情繫絆,「『出』離『家』庭」。常人原本就難割捨親情,年老體衰之人尤其如此,因此「出家」這個具有強烈宗教色彩的字眼,強調了她離群索居的決心,只不過此處不是為了特定的宗教——齊老師本人是基督教徒——而是為了完成「生命之書」。

由此可見,書寫回憶錄對她宛如宗教的神聖使命,也是艱鉅的自我挑戰。為了回應多年的心裡召喚,她難捨能捨,甘願擱下天倫之樂,忍受愛別離之苦,僻居養生村,過著兒子戲稱的「駝鳥生涯」。她清楚明白,「到了這『歲數』,獨處和團聚應是永不妥協的矛盾吧」,但為了完成心願,自甘過著「獨身老女子」的生活,均為面對「如此無可奈何,卻又是自己做的選擇(似也沒有別的更好的)——這種有些(或全然)絕望的妥協與寧靜」。

再給我一點點有用的時間

日記生動地呈現了一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長者,雖然面對晚境,以及諸多病苦與如影隨形的無常感,仍鼓起勇氣一步一腳印,優雅過日子,其中不乏生命的喜悅與努力的願景。該地雖名為養「生」文化村,其實絕大多數居民是為養「老」而來。除了工作人員與前來探訪的親友,觸目所及大多是白髮蒼蒼、身形佝僂的長者,斯情斯景有如日記裡數度提到的名著《魔山》中,那群因病困居阿爾卑斯山上的人。而養生村中,像齊老師這樣懷抱強烈心願與明確目標而來的,很可能絕無僅有。

置身於這樣的環境,齊老師坦言:「到了這個年紀,當然常常想到生命的終點。」其實,如同人生其他階段,老年自有其優劣之勢:就反面觀之,由於時間與體力有限,造成急切的時不我予之感,深怕無法完成手邊要事;但就正面觀之,豐富的知識與閱歷,使得長者更容易看穿事物的表相,直抵本質。於是她有了底下的祈求與認知:「上天,請再給我一點點有用的時間!也許正因這樣晚了,才有如此清明的人生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