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人生446期:化慈悲為行動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46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CBETA衝浪去】硬要在鼠年談倒楣老鼠的故事

↑TOP
鼠年談鼠,CBETA中的老鼠有何奇異之處?
一隻放逸、一隻精進,
兩隻結局卻相同,都以死收尾,
這帶來什麼啟發?

■ 楊佳芳

每每中文系畢業的身分曝光一次,在農曆新年被親友來一句:「來副對聯吧!」這種危機發生率就會增高。今年為了避免被問時只能傻笑,我決定先做功課,於是不太聰明地在CBETA的「全文搜索」打了個「鼠」字,雖然最終無功而返(也就是說,若要我寫鼠年對聯,還是只能傻笑),卻收穫了一則相當特別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曾有一名長者將酥油以瓶裝收諸閣樓,瓶口卻沒加蓋,遂有一隻老鼠聞香入瓶吃酥油。那老鼠日吃夜吃不出來,隨著酥油漸漸探底,老鼠身軀日益巨大。待酥油吃盡時,老鼠也出不來了,原文此處簡練而生動地描述道:「酥既盡澌,鼠滿瓶裡。」正巧,這時有人來找長者買酥油,老鼠毛色又與酥油顏色相近,他便將裝有老鼠的瓶子當成裝著酥油的瓶子放在火上加熱。老鼠在瓶中命絕,火卻繼續加熱牠,於是老鼠在吃酥油的瓶子裡化成了酥油,骨骼則沉落瓶底。

等買油人取走酥油,長者這才看見瓶底的骨骼,回想起取酥油時瓶口呈未覆狀態,遂猜到發生何事。當下他並沒有去追回顧客手上的瑕疵商品(可能晚點會去吧),而是先梳理整起事件,他有了這樣的觀點:「看看耽於放逸犯了多少錯?下場就是這樣子。」(註1)

試想以迎接新年的心情,而且是迎接鼠年,卻撞見老鼠死掉的故事,該有多麼震驚!

兩隻老鼠之死

當然震驚之餘,我仍舊從中產生了自己的觀點,身為一般人,自然也是一個簡單的世俗觀點——貪圖逸樂、不勤奮努力時,在精神層次上就成了自己惰性或享樂欲望的囚犯,若長此以往,這般習氣對人多少會產生負面影響。

至此,這觀點彷彿順理成章,然而我想起大慧宗杲禪師講「老鼠入牛角」的典故。將一勤一懶老鼠兩相對照,發現兩者之間有相似處,才驚覺我解讀老鼠吃酥油的故事,已不自覺落入了某種思考慣性。

「老鼠入牛角」若展開成一則完整的故事,這隻鑽牛角尖的老鼠是否會有好下場?尤其聖嚴法師在〈老鼠入牛角〉一文表明,這句話與「大死一番」的禪修方法有關,使我覺得這隻老鼠(作為學佛者在成佛道路上化身的一隻精神老鼠)大抵同樣凶多吉少。牠可能要象徵性地死過一次,類似《魔戒》裡的甘道夫,然後才能以更高的境界回歸。

兩隻老鼠的差異似乎也不在於積極主動、消極被動,或者在於是否有意識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牠們的處境都算是自找的,都不是在可預見後果的情形下去做的事。另外,牠們都身處在局促的封閉空間,所以我不應該將可被比喻為「身處封閉空間」的狀態,一律上綱為「不好的」。按此,我也不應該設想人一旦精進用功,身心從此就無拘無束;或者想以某種無拘無束的身心狀態,回頭證明自己是不放逸的。

兩隻老鼠的啟發

如此一一刪除,最終我所能見的兩隻老鼠差別在於:吃酥油老鼠是從事消費活動;鑽牛角尖老鼠則從事創造活動,而此處的創造自然是指「對悟道成佛的嘗試」,當既存道路全被封死時,自己嘗試創造一條開悟的活路。相對於吃酥油老鼠被當作負面範例,單就學佛而言,老鼠鑽牛角尖的努力本身即是值得肯定,而不端視其有無收穫美好的成果。

其實「貪圖逸樂沒好下場」這種伊索寓言式的啟發,用以砥礪自己已經足夠,不過兩則典故互作參照,確實使我的想法稍微再周延了些——也許應該不以收穫為前提,雖然不確定能維持多久,但仍嘗試提昇自己。

此外,既然社會還願意讓我在生存之外,能留有一點餘力,是否多少應該主動且有意識地在日常中,試著替自己與他人創造一點美好?雖然我能想到的都是小事,像優化工作流程中的一個小環節、讓自己與某人的相處比原本好一點、寫一篇有趣的文章、強化自己認知世界的能力,也許我還應該多留意下自己的儀容與談吐?

無獨有偶,因為疫情,人與人以距離、住處或國家疆域為界相互隔離,使我們多少都有點像佛經裡的老鼠,活在某種封閉狀態裡,然而想想,會不會疫情只是凸顯了原本存在的狀況?

四輩鼠的反思

在CBETA搜尋「鼠」字,有一篇文獻寫道:

譬如四輩鼠:一者屋間鼠,二者家中鼠,三者野田鼠,四者清溷中鼠。屋間鼠不能居平地,平地鼠不能居屋間,野田中鼠不能居人家,人家鼠不能居野田,清溷中鼠不能出清溷中也,不知倉中饒穀故也。(註2)

我們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不同處境,即使互相往來,仍只能自己面對,而無法交由別人承擔(這僅是個人因字面產生的感觸,文獻不是要講這個)。如今疫情將我們與自身處境之間,隔著的那一層人的熱鬧與喧囂給稀釋了,於是我們都更直面自己出生至今所積累的諸多後果,像是身心狀態、參與形塑的社會、打造的親密關係……或許對某些人而言,還有房間——以往僅當作每天兩次通勤之間「人經過的地方」,這下子真的成了「人停留的地方」。

有些人的微笑在口罩擋住半張臉後喪失意義,同時有些人在必須以口罩遮擋半張臉之前便已沒了微笑的力氣。有人猜想疫情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劇變,然而他的人生卻原封不動並寫實依舊。

鼠年在對口罩的逐漸習慣中默默過半,我反省著自己這半年來是哪種老鼠。但願那些物理上將我們分隔的界線消失時,我們都已成為比原本的自己更好的人。

註1:出自《出曜經卷五.無放逸品上》,T04n0212_p0637a17。
註2:《佛說恒水經》,T01n0033_p0817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