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
Perspectives on Satipatthana

作者:無著比丘(Bhikkhu Analayo)

譯者:釋心承、劉雅詩、呂文仁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法鼓文理學院譯叢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36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90041

ISBN:9789575988654

定價:NT$450

會員價:NT$38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七章 受隨觀

↑TOP
諸受的本質

除了分析性的說明之外,初期經典也提供一些譬喻以協助反覆教導對諸受不執著的態度。《相應部》中的兩部經典和其各自在《雜阿含經》中的對應經典將諸受比喻為天空中吹起的種種風,以及來到客棧的旅人。《雜阿含經》中天空中的風的譬喻如下:
譬如空中狂風卒起,從四方來,有塵土風、無塵土風、毘濕波風、鞞嵐婆風、薄風、厚風乃至風輪起風。

身中受風亦復如是,種種受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雜阿含經》版本的客棧譬喻如下:
譬如客舍種種人住,若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野人、獵師,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於中住。

此身亦復如是,種種受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這些譬喻的啟發力可以有相當實質的助益,做為提醒修習和保持對諸受的適當態度。正如與變化無常的氣候相抗衡沒有意義一樣,同樣地以貪和瞋回應諸受亦毫無意義。諸受生滅就像不同種類的風,保持心胸豁達如虛空的天空,任憑諸受的「風」只是來去。

客棧譬喻更強調對諸受不執著態度的重要性。像一個友善但不介入的客棧主人一樣隨觀,清楚知道與那些很快離開的客人交涉太深是沒有意義的,如此便能任憑諸受來來去去而不須要做回應,因此不會在心中造成任何進一步的影響。諸受就像客人一般,而不是成為「我的」認同感和幸福感的一部分。

痛與病

當行者生病和感受痛時,維持對諸受不執取會是一種特別的挑戰。而這正是受隨觀可展現其用處的時候。念住的「魔杖」甚至可以將一個可怕的經歷轉變成在道上前進的有力機緣,以發展觀慧和不執取。

在《相應部》和《雜阿含經》中有一段對應經文說到佛陀探望病舍裡的比丘們,在他對比丘的建議裡,首先提點他們四念住與培養正知的修行,並教導如何面對諸受的問題。《雜阿含經》版本說到一個已具備念住和正知的人如何在生病時審察痛苦的感受:

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為因緣?如是緣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苦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

身及苦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乃至捨,於此〔身〕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復使。

正如於《相應部》的對應經文中所澄清的,如是修行將能捨斷瞋隨眠。在遭受病苦折磨時,以此法修行有相當大的可能性加速心清淨的進展。根據這兩個版本,同樣修法亦適用於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將能捨斷貪隨眠和癡隨眠。

此外,隨念也是一個面對痛的極佳方法,因為繫念於當下能使所實際經驗的痛苦較不具壓迫性。從兩支箭的譬喻來看,繫念現前有助於避免第二箭,亦即是在身之苦上往往更添加心之苦。這在《相應部》和《雜阿含經》的另一部經文可見舉例說明,敘述一群比丘如何探訪曾生病的阿那律,阿那律告訴他的訪客們,由於修習四念住,他不為疾病所造成的痛苦感受所折磨。在《雜阿含經》版本有關他的闡述說明如下:

住四念處,身諸苦痛漸得安隱。

《相應部》中的對應經文指出,由於心善住於四念住,已生起的身體感受不會持續令心混擾難堪。

念住修習的療癒效果與現代臨床應用有顯著關聯,以正念為基礎的方法在醫療場域中已證明其做為疼痛處理方法的價值。從初期佛教的觀點,這種益處並沒有完全達到繫念於受隨觀的潛能。這種修習法的核心目的,是透過覺醒以達致完善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