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
Perspectives on Satipatthana

作者:無著比丘(Bhikkhu Analayo)

譯者:釋心承、劉雅詩、呂文仁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法鼓文理學院譯叢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36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90041

ISBN:9789575988654

定價:NT$450

會員價:NT$38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一章 念住的面向

↑TOP
一、「直接之道」

三部經典的前言行文如下:

《中部》:
這是一條直接之道,可以清淨眾生,可以超脫憂傷和悲歎,可以滅除苦與不滿,可以得取正法,可以實證涅槃,名為四念住。

《中阿含經》:
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

《增一阿含經》:
有一入道,淨眾生行,除去愁憂,無有諸惱,得大智慧,成泥洹證。所謂:當滅五蓋,思惟四意止。

在這三個版本中的經文的基本涵意是相同的:念住是清淨之道。此道在中文翻譯是稱作「一」道或「一入」道,據我所知,譯文是對應於巴利版本ekāyana一詞。

儘管註釋傳統設想這用詞有各種微細差別,基於這用詞在念住架構以外其它經文中的用法,我選擇「直接之道」這意思,此可見於《獅子吼大經》和漢譯《增一阿含經》的部分對應經文。在下文中為《增一阿含經》版本的相關部分:

猶如去村落不遠有大池,水極清徹。若有人直從一道來,有目之士遙見斯人來,知此人必至池水不疑。

《獅子吼大經》另外指出這人走向水池的直接之道(ekāyana),是受迫於炎熱和口渴,導致對於邁向水池的期望更為強烈,令整個比喻變得生動。這兩個版本接著描寫觀察者隨後看到此人確實到達水池邊並沐浴。

對於理解直接之道(ekāyana)在早期佛教的用法,這比喻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它與禪修沒有直接關聯,所以能顯現出這用語在早期佛教文本一般如何使用。從這經文顯露出來的意義,是說通往水池的一條直接之道,所以ekāyana表示「一條直接之道」。

有些學者曾經提出理解ekāyana用詞的其它方法,考量在佛教傳統之外的古印度典籍裡的對應用語,他們建議這詞有傳達「聚集點」、「匯集點」或「統一」的意思。 從這意義來理解,《念住經》和對應經典所引介的念住之道,是為各種修習的匯聚處,最終邁向一條統一或整合之道。

此一論點從實修的觀點上有其吸引力,因為它提醒我們在初期佛教思想中,念住是諸多修習法其中之一,也必然是八正道修習架構中所不可或缺。然而我認為,初期經典並沒有支持念住做為一個匯集點的詮釋。雖然考量一個特定詞彙在古印度典籍裡通用的含義是重要的,但是必須確認此一含義是否同樣適用於初期佛教經典。

聚集或匯集的概念的確在初期經典裡出現,但與念住無關。在《增支部》中有一部經典提到慧力為五根的聚集點,此五根含攝念根,其作用猶如屋頂。雖然這部經似乎並未有相對應經典,但說明慧做為其他諸根的聚集點,猶如屋頂穩定其他椽木的作用,於《相應部》和《雜阿含經》中也出現過。 從這比喻來看,如果要挑選一根做為「聚集點」,所選的是慧。對比之下,念是匯聚慧的諸根之一,它是諸椽木之一,而並非屋頂或聚集點。

《四十大經》及其對應經典也顯現出同樣的微細差別,經中將八正道加上正智和正解脫而擴展成阿羅漢的十支。也就是說,正智和正解脫是為慧學的代表,也是各種修習的聚集點,綜合而成為一條整合之道。在初期佛教的觀點上,另一段經文表明,一切法以解脫為本質。換句話說,在初期佛教思想中,解脫可被視為各種修行的聚集點。總之,就我所知,在初期經典中,念住並未被視為其他修習的聚集點。取而代之,念住是匯集智慧和解脫的眾多修習之一。

聚集的意涵也不適用於《獅子吼大經》和其對應經典中的比喻,經中描述的狀況是直接通往水池的一條道路,這比喻中似乎未暗示此道路是其他路徑的聚集點。

若要與《獅子吼大經》和對應經典中的比喻相符,其概念應為一條道路僅通往一個清楚方向。然而這並不適用於念住禪修,因其具有多種利益。單是第一念住身隨觀就能有各種成果,包括從克服不滿到體驗深定,以及內觀成就(我在第三章將有更詳盡的討論)。舉阿那律尊者的例子來說,在初期經典中,他常與修習念住有密切關係。根據《相應部》和《雜阿含經》的對應經典,阿那律的種種成就,包括深定中獲得的神通以及斷盡煩惱的解脫觀智,都是他修習念住的成果。因此念住不僅是通往一個方向而已;相反地,念住是通往多個方向的一種修習,因為它可做為修持慧與定的基礎。

簡言之,雖然非傳統的翻譯確實豐富了我們對ekāyana這字詞的理解,在我看來,「直接之道」是最適合經典原意的用法。從《雜阿含經》中的一段經文可以支持此議,透過對應巴利詞語ekāyana的對隨念功能的表達,此經強調六隨念,指出其意涵為一條「一乘道」。

將此概念放在目前討論的文本上,我對念住的理解便是淨化心意的直接之道,由此邁向解脫。在此,念住可直接發慧,因為它直接面對行者當下的經驗,揭示種種特性。直接面對自身當下的狀況,正是成就修習者在道上前進,做為個人在正式修行和日常生活中應該維持的適當態度。總之,我的觀點是,念住禪修的核心面向是以覺知直接面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