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人生443期:當佛陀遇上現代青年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43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提問篇】可不可以做我的朋友?

↑TOP
「我們是好麻吉!」
「為什麼他要誤解我的意思……」
「我最討厭臭屁的人!」

心情彷彿雲霄飛車,
隨著人的互動往來忽高忽低,
有人喜歡就飛到雲端,
遭人拒絕就築起一座城牆堡壘,您累了嗎?
讓我們靜下心來,找回自己,也聆聽彼此的心。

■ 釋常啓(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務長)

Q1:我的外在條件不夠好,且在意別人的看法,時常感到自卑,怎麼建立自信心?

我小時候有癲癇,在國小四年級發病,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前倒下,經年累月服用藥物十年,直到大二才停藥。所以,我不太能參與身體需激烈碰撞的運動,也因服藥,腦袋像是塗上一層糨糊,不太能讀書,每天要睡很久。幸運的是,沒有同學因此欺負我,反倒是可憐我,但我不想被可憐,只想被平等對待,常感到自卑。

學佛的母親開導我:「你是一隻企鵝,不要跟別人比飛!」也告訴我成績不重要。於是,我去學音樂、參加音樂性社團,將生命著力在其他領域,也暗中訓練自己的觀察力,例如我會觀察並學習好人緣同學的特質。

回想國中時期,腦中會自動浮現一些畫面:一群人開心地打籃球,那是我所嚮往的。不過,只要我去打籃球,就會損壞一副眼鏡,證明了這運動真的不適合我。由於理解到,時常損失眼鏡也不是辦法,我漸漸接受了自己,如果打籃球不行,那就去打羽球、打桌球或游泳。

自卑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能不能在過程中更認識自己?能不能肯定自己的缺點,也肯定自己的優點?當我們不再跟別人爭取或比較,回歸到自己,就能找到個人獨特且能發揮所長的地方。回過頭來看,因為這段經歷,也讓我更能同理弱勢者的感受。


Q2:如何擁有好人緣?與人產生誤會或意見不合時,怎麼辦?

人緣好的人,不管思考事情或實際作為,總會考慮到別人和整體環境,也願意幫助別人;反之,有些人由於太過關注自己,特別容易鑽牛角尖,導致自卑或自慢,其他人自然也會避而遠之,且相處上容易感到不歡喜。所以,不只看到自己,也能覺察別人的需求,是擁有好人緣的入門條件。

佛陀制戒,看似限制很多,但「持戒」能守護根門,在我們運用五根與人互動的過程中,便能不傷己傷人、增進好人緣。如在語言上,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些原則使我們能講出恰到好處的話,促進與他人的和諧。甚至許多時候,「沉默」就是最好的良藥,因為它是聆聽別人的關鍵,因此佛陀常教導弟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意指專注、仔細地聆聽。

佛陀的兒子羅睺羅,正是透過守護口業,從一個人人討厭的孩子,變成擁有好人緣。羅睺羅幼時,調皮又愛說謊,當信眾長途跋涉前來禮見佛陀、聽佛說法,他就騙對方佛陀在遠方,讓許多人疲於奔波。某天,佛陀藉羅睺羅為他洗腳的時機,以洗腳髒水譬喻口業汙垢,以倒蓋的洗腳盆譬喻正法進不來,又一腳踢開盆子,喝斥:「你就像這洗腳盆,沒人會珍惜你!」痛悟的羅睺羅因此改變自己,說誠實語,且時常不求回報、祕密地幫助別人,後來被譽為「密行第一」。

現代年輕人很有想法和主張,但欠缺聆聽的能力。如果遭受誤解或與人意見不合,就站在個人立場反駁對方,便無法達成溝通的目的,此時,應靜下來傾聽彼此的觀點。每個人擁有的生命厚度與經驗皆不同,如同夏蟲無法語冰,即使做不到佛陀的以默為辯,且理上站得住腳,也要學習聖嚴師父建議的,轉「理直氣壯」為「理直氣和」,才能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與其抱怨別人,如能適時運用自嘲式的幽默(而非自輕),也能化解僵固、創造友善氣氛。


Q3:佛陀也曾被霸凌?如何跟惡霸、仇敵打交道?

看似人緣很好的佛陀,也曾被拒絕、排擠、嫉妒,甚至霸凌。佛陀證悟後,遇到第一位想度化的外道,認為他沒有師承而斷然拒絕;陪伴佛陀一起修苦行的五比丘,覺得他背棄了修行,也一度排擠他,但佛陀只是沉默,用自身的威儀攝受來感化五比丘,促成佛教僧團的誕生。

在古印度社會,佛陀是一個離經叛道的青年,不僅讓賤民階級出家,也讓扮演家庭中勞務主力的女性出家,破壞當時的社會結構,引起很大的爭議。在佛陀的一生中,更不乏嫉妒或霸凌他的人,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提婆達多,不僅另立僧團,還雇刺客殺佛、推巨石壓佛、塗毒爪傷佛等,最後不幸傷到自己,墮入地獄。

如何善巧回應這位惡霸?佛陀有時陳述事實,有時沉默,有時解釋因緣。例如某次,提婆達多以佛陀年紀大為理由,要求將僧團領導權交給他,佛陀直接告訴他,沒有所謂領眾者,是佛法在引導眾人。又有一次,佛陀在街上托缽,遠遠見提婆達多走來,就選擇繞路,由於知道無法改變現實,佛陀選擇以沉默為辯。對於替佛陀打抱不平的弟子們,他不會謾罵或指責提婆達多,只是講述過去世他跟提婆達多的因緣,解釋錯綜複雜的因緣下所組成的種種現象。

後來,佛陀派遣阿難至地獄看提婆達多,才發現累劫以來,只要有多少尊佛,就有多少提婆達多,他的存在正是為了幫助佛陀成道,透過逆向的霸凌、打擊,反而激發佛陀增上修行。

遇到自大或強勢的人,我們時常只看見自己的不歡喜,卻忘了對方也有他的因緣,也許慢心深處帶有自卑,也許源於童年創傷,也許有一些地雷剛好被人踩到。即使我們無法穿透因緣,也可以試著「換位思考」。若能設身處地且靜心觀察,心量會更寬廣,也就能跳脫「受害者」的角色,而能同理他人。猶如提婆達多生生世世幫助佛陀成佛,也許對方正扮演著我們生命中的逆行菩薩!


Q4:身為社交邊緣人的我,不想隨波逐流,又被視為異類,如何勇敢做自己?

經典中,曾有一位賤民尼提,從事挑糞工作,因而渾身發臭,常有路人拿石頭丟他,是標準的社交邊緣人。

佛陀不僅主動靠近這位被視為「不可碰觸」的賤民,更帶他洗澡、為他說法、度化了他,此舉一流傳,引起波斯匿王的擔憂,前去向佛陀請教。一進精舍,看見一位相貌莊嚴、具神通力的比丘,佛陀告訴他,眼前這位比丘正是尼提,波斯匿王終於消除了慢心,心生恭敬且歡喜。

不管任何出生、種族、性別乃至外貌,人都不應妄自菲薄,尤其現代社會愈趨多元,較能接受不同外顯形象,除了建構平等觀,更應學習自尊、自重、自愛,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如同尼提比丘找到本具足的內涵與智慧,證明每個人都有修行潛能。

此外,不論身處在家庭、團體、社會或地球村,沒有人能脫離他人而獨存,佛陀亦然。一方面,在追求真理、通往解脫並主張人人平等的觀點上,佛陀不在乎世俗價值;另一方面,隨著僧團的建立,為了避免社會大眾譏嫌,令僧人起退心、令信眾對佛法失去信心,佛陀又制戒使人敬信三寶。

真正的「做自己」,並非一般定義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是一種心靈面的力量,這個力量不受境界的順逆影響,不因誘惑來就心動,也不因打擊來就頹廢喪志,而能清楚自己的方向,卻不忘自己在群體中的角色與責任,保持韌性與彈性,倒不是說要隨波逐流,而是不要憤世嫉俗。若能維持跟群體的和合,做自己更能如魚得水。(江胤芝採訪整理)


釋常啓(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務長)
出家前曾擔任臺南法青會副會長。2012年自法鼓山僧伽大學禪學系畢業,曾任法鼓山禪修中心禪堂與傳燈院、法鼓山僧伽大學講師,有豐富的禪修帶領經驗,並曾赴中國四川參與心靈環保高中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