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吃飯睡覺、工作閱讀,都是修禪

吃飯睡覺、工作閱讀,都是修禪
読むだけ禅修行

作者:奈爾克.無方

譯者:蔡易伶

出版社:健行

出版日期:2020年04月29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21*18.2cm

商品編號:1151970011

ISBN:9789869854184

定價:NT$320

會員價:NT$272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修行之3 不要和他人比較

↑TOP
樂寂靜

不管身處多麼安靜的場所,「內心的噪音」始終無法消失,其中最為棘手的莫過於「和他人比較」之心了。只管專注眼前,不要「分心張望」,這就是活在「當下」,就是「大人」的生活態度。

釋迦牟尼佛入滅前再次對弟子詳述佛法之精要,記錄在《遺教經》中。在這部佛經中,世尊告訴弟子必須滿足八個條件才能覺知,成為「真正的大人」。

八個條件中最為人知的是「少欲」和「知足」。「少欲」是不盲目追求眼前沒有的事物,「知足」則是對所擁有的事物感到滿足。

兩者合在一起便成了「少欲知足」,有時也被當成是節約主義者的座右銘。

其他六個條件分別是「樂寂靜」(於靜寂處安頓身心)、「勤精進」(努力不懈)、「不忘念」(守住正念)、「修禪定」(專心打坐)、「修智慧」(實踐智慧)、「不戲論」(超越既定印象*),不過似乎都沒有上述前兩個條件為人所知。

這八個條件統稱為「八大人覺」。

「樂寂靜」光從字面上看相當簡單。道元禪師另外加上了註解:「當離憒鬧,獨處閒居」,也就是「遠離繁華市街,獨處於靜謐之所」的意思。

《遺教經》中的原文是這樣說的:

「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應當遠離家人、朋友及所有人群,於閑靜處獨處,消除煩惱的根源。渴望「群眾」的人,就必須受「眾生煩惱」之苦,就好比再怎麼高大挺拔的樹木,如果聚集了成千上萬的鳥,枝條也會折斷。世間多為束縛所苦,如老象陷於泥沼之中,無法自行脫困,若陷於群眾之中,則無法掙脫束縛,獲得自由。)

內心的噪音最為喧囂

你或許會想說,這樣的話,只要到我居住的安樂寺之類的地方去不就好了嗎?

畢竟安樂寺位於深山野嶺,距離最近的民宅有五公里之遠,進入積雪的冬季時,整整四個月的時間都與外界隔離。想要安靜打坐,沒有比這裡更適合的地方了。應該是這樣沒錯吧。

其實就算身處安泰寺這樣的深山中,苦惱也不會自動消失,因為周遭環境再怎麼安靜,內心的噪音沒有一刻止息。

真正的寧靜必須在自己的心靜下來之後,才能感受到。心中的噪音如果消失了,在東京也好在紐約也罷,不管你人在哪裡應該都是寧靜的。

那麼,該如何消除內心的噪音呢?

噪音有很多種,我認為最棘手的應該是「和他人比較」之心。「我也想變得跟那個人一樣」、「我也想要那個人擁有的東西」、「死都不想輸給那個人!」……。我覺得這類內心的噪音最讓人不得安寧。

可悲的是,就算在打坐時,偶爾也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我要坐得比那傢伙更挺更直」、「就算那傢伙在打呼,我也絕對不會睡著」、「我要比那傢伙更早得悟」。不管人在多麼偏遠的深山裡,這樣的打坐不過是凡夫俗子的競爭罷了。

因此,我將「樂寂靜」意譯為「不要分心張望」。

只要不分心張望,就能安於當下,怡然自在。真正的「寂靜」不假外求。真正的「寂靜」,是你終於停止分心張望那一刻所發現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