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42期:菩提道上的女性修行者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42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本期專題】當代佛教的女性賦權之路

↑TOP
歷史洪流中,女性對宗教、靈性的追尋,時常被壓抑或囿限,
即便艱辛,女性佛教徒依舊走在拔苦予樂、修行證悟的道途上,不曾滅失信心。
當代興起的性平意識,促使不同佛教傳承的尼眾修行環境得以被正視,
無論是受戒、教育、傳承法脈或建構女史(herstory),
一切不離佛陀對於制戒「十種利益」的諄諄教誨。
當女力匯聚成河,佛法將生生長流,潤澤世界!

■ 江胤芝

今年(2020)四月,美國著名商業雜誌《富士比》(Forbes)網站上,一篇「對新型冠狀病毒反應最佳的國家共通點為何?女性領袖」(What Do Countries with the Best Coronavirus Responses Have in Common? Women Leaders)的文章,細數全球(包括臺灣)七位女性國家領袖,在全球抗疫期間發揮的能力特質:給予實情、果斷的決定、科技防疫、愛與同理心,並指出女性領導風格也許有所不同且帶來助益。然而,由於女性在歷史上往往不被視為具領袖能力者,因此,相關研究仍稀少且模糊。

1970年代之後,伴隨全球性別平權浪潮,以及臺灣婦女運動的風起雲湧,女性在政策、法律、教育等方面逐漸獲得保障,也依憑自身能力在各領域嶄露頭角。近年,臺灣社會誕生了首位女總統,但「穿裙子不能當三軍統帥」這類思維,掩蓋對其能力的檢視;電視劇《通靈少女》原型人物劉柏君,去年(2019)獲頒「國際婦女與運動獎座」的榮耀,但在擔任棒球裁判的職涯中,卻常因「女性碰球會帶來厄運」等迷思而處處碰壁。社會中無形存在的性別藩籬,依舊阻礙女性對世界貢獻更多力量。

超越性別,攜手合作療癒世界

在臺灣,比丘尼對漢傳佛教的振興,以及「人間佛教」的入世關懷,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如證嚴法師帶領慈濟功德會力行慈善志業,走入貧苦戰亂之地;曉雲法師創建臺灣首座佛教大學,培育青年投入佛學研究;乃至佛光山、靈鷲山、法鼓山等佛教團體的尼眾,對於教育、慈善、弘法的奉獻,皆深受社會與信眾的肯認。不過,如同臺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恆清法師所言,當中有諸多因緣促成,與近代臺灣大環境的變化有密切關係。像是在國共戰後,臺灣尼眾、齋姑竭力護持中國流亡僧人,間接促成中國佛教來臺建立三壇大戒制度,女性得以剃度受戒,是宗教師身分的重要「賦權」。

全球六億佛教徒當中,女性超過半數,如能賦權女性、提昇其修行潛能,對於世界是莫大助益。在瞬息萬變的二十一世紀,全球社會更為緊密、互相牽動的當前,極端氣候的挑戰愈加險峻,種族迫害、貧富差距、戰亂頻仍,人心則深受貪瞋癡、社會關係疏離之苦。我們亟需療癒這個世界,這有賴全人類社會攜手合作--跨越性別、種族、階級等差異——共同追尋慈悲、智慧與和平。

兩千多年前,佛陀以「緣起無我」和「眾生平等」等教理,劇烈轉動時代巨輪,不僅粉碎階級意識,並破天荒允許女性出家,畫下佛教史上超越性的進展。雖然,在「世俗諦」的層次上,比丘尼要在保守的古印度社會行腳、托缽並居於樹林曠野,有人身安全考量,使得佛陀也曾再三省思,三拒其姨母大愛道所引領的女性出家行動,但佛陀不僅強調「男女同為道器」、「同一解脫」的思惟,更善巧減緩男眾僧團與社會的反對聲浪。然而,佛滅後保守派比丘結集經典、訂定對尼眾不利的戒律,直至當代,不同佛教傳承的尼眾,修行上依然面對嚴峻挑戰。

傳承戒律,廣布女性的智慧法音

臺灣尼眾擁有高教育程度,得受具足戒,許多並住持寺院或擔任重要執事,成為當今世界佛教的楷模之一。與此同時,藏傳、南傳佛教的尼眾卻未享有平等受戒的權利。不過,歷史的因緣更迭如此不可思議,「當年若沒有錫蘭比丘尼僧團,臺灣現在就不會有比丘尼戒的傳承。」Sākyadhitā(意譯:佛陀的女兒)國際佛教善女人協會籌委會主席張玉玲,指出跨宗派傳承的女性互助核心,「況且,我們也無法預料某一天,臺灣比丘尼的傳承會不會斷?」

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Saṅghamittā)長老尼,帶著佛教聖物——佛陀證悟之地的菩提樹分株,從印度航向錫蘭(今為斯里蘭卡),為當地婦女剃度授戒,促成佛教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比丘尼僧團,這些比丘尼不僅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在首都及各地講經弘法,並受著名居士的供養。當地最古老的佛教編年史《島史》,記錄了這支僧團於一世紀展開的海外弘化之旅,以及比丘尼在修道與智慧上的成就,如「她們多聞,都已經受具足戒,使大地生輝」,或描繪修行境界「已離貪寂靜」。且據梁代寶唱法師所著《比丘尼傳》,五世紀時,錫蘭比丘尼僧團航行前往中國南京,在南林寺為三百多位比丘尼授具足戒,正式將「比丘尼戒」傳至漢地。一個千年前的善緣,竟生根日後翻轉的力量。

十一世紀南印入侵,錫蘭比丘尼僧團近乎絕跡。直到二十世紀初,蘇達摩加利(Sudharmmācārī)在斯里蘭卡首先創立「十戒尼」修行團體,雖然身分上不受教界認可,但她們以出家人自居,力行社會救濟、慈善照護,逐漸獲得一些社會支持。1996年,在世界僧伽會(World Buddhist Sangha Council)和善女人協會的協助下,由上座部比丘和韓國比丘尼組成的戒師,在印度鹿野苑為十名來自斯里蘭卡的十戒尼授戒,失傳九百餘年的尼制終於成功復興!

在泰國,持續爭取女性受戒權利的達摩難陀法師(Ven. Bhikkhunī Dhammanandā),也於2001年前往斯里蘭卡受沙彌尼戒,並說道:「佛教最美之處在於,它非常開放、無性別限制。修行最終的目標是悟道,而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心的本來面目一直都是超越性別的。」即使掀起了國內媒體和社論對於女性宗教自由的討論,卻被政府禁播節目,甚至被教界譴責,指稱由上座部比丘和大乘比丘尼建立的「新尼制」,不屬於上座部傳統。如今,泰國、緬甸等地持戒尼在爭取宗教師認可的道途上,仍未見曙光。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亦多次呼籲教界長老回復比丘尼戒的傳承。

扎根教育,賦予學佛的平等機會

在雪域閉關十二年,因具修行成就經驗被藏人尊為「傑尊瑪」的丹津葩默法師(Jetsunma Tenzin palmo),因女性身分,無法跟在上師身邊修行,「我在哪裡都格格不入,也不能和僧團共住,真是一段令我感到寂寞和挫折的時期。」即使出了家,尼眾往往被認為只能在廚房作飯、打掃寺院。1970年代,在達賴喇嘛協助下,來自美國的慧空法師(Karma Lekshe Tsomo)成為達蘭薩拉辯經學院(Institute of Buddhist Dialectics)當時唯一的西方女性學僧,得與其他比丘辯經,然而,「當我環顧四周,卻發現沒有藏族女性擁有像我一樣的機會。」

1987年,善女人協會在印度菩提迦耶舉辦第一屆Sakyadhita大會,來自世界各地幾百位佛教女眾前來參加,許多長老尼身穿破布袈裟,不僅缺乏營養的食物、醫療資源、遮風避雨的寺院,更由於不識字而無法研讀佛經。意識到唯有開展教育,才有機會創造改變,慧空法師和丹津葩默法師紛紛投入喜馬拉雅地區的尼眾教育,並創建女眾佛學院和尼寺。

在達賴喇嘛長年倡導下,藏人行政中央在2012年正式設立「格西瑪」(Gashema,佛學女博士)學位,2016年他更親自頒發證書給首批通過考試的二十位格西瑪。2018年,達賴喇嘛在各尼寺參與獻供的活動中,語帶欣慰地對尼眾說:「秉持信念,全心投入弘揚佛法與利益眾生的事業……佛陀早已提倡男女平等,現在是二十一世紀,我們更要透過如理思惟來領悟佛法、實踐佛法。」

建構女史,豐厚法義與修行典範

歷經千百年的社會變遷,古、今女性的社會條件已相差甚遠。此外,許多冠以佛說的經典已受到學術界的懷疑,如佛陀為保護比丘尼所設立的八敬法,不少學者認為包含保守派比丘在結集經典時的穿鑿附會之說,印順長老更曾提出八敬法與佛陀「隨犯制戒」原則的種種矛盾。

佛陀住世時期,留下「小小戒可捨」的彈性,不過,身處當代的我們,又如何在變與不變之間,不遺失佛法的核心精髓?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昭慧法師提醒:「佛陀制戒前,必先講述十種利益,這可作為一個判準,因為佛陀是基於這十種利益而制戒。」包括令僧眾安穩和樂、令對佛法沒信心的人生起信心、降伏惡心、斷除煩惱、令正法久住等。在揭櫫性別平等、人權、民主、自由的現代,與其完全依循「聖言量」,更應審慎思考,是否偏離這十種利益?

當前,許多學者也重新投入經典研究,替不利於女性修行的觀點,如女身不得成佛、女人五障、八十四醜態、正法減損五百年等,賦予時空脈絡與更多元的詮釋角度,期許增進女性學佛者的信心。政大宗教研究所所長兼教授李玉珍認為,世俗規範雖深深影響女性的宗教角色,但宗教卻也賦予女性突破世俗規範的機會,這兩者互動對話的過程,正是我們在審視宗教與性別議題時,最為引人入勝之處。

不過,建構佛教界的女史(herstory)——從女性角度書寫的歷史,才有機會讓女性的智慧法音生生長流,透過人類學家劉斐玟對「女書」的研究,可以見證情感共同體的力量,以及史觀建立的重要。丹津葩默法師曾如此感嘆:「所有傳記都是以男性修行者的觀點書寫。」卻發現許多西藏男性上師的自傳中,記錄著向喜馬拉雅山區的女性大成就者尋求智慧的經驗,只不過,這些創立傳承的女性身分大多逸失了。如今,借助普及教育、傳播科技的便捷,以及當代女性自覺,我們將能挖掘更多女性修行者的智慧。

佛教歷史中,世俗社會對於女性的制約和考驗,往往激盪出更堅韌的求法意志,女性修行者的機鋒妙語,更可豐厚佛法義理的深度。如果佛教能「在性平方面持續努力,培養更多女性成為領導者,一同合作來照亮這個世界。」如同慧空法師所言:「佛教徒會更有力量,去帶領社會度過動盪不安的時期,為世界拔苦予樂。」經由匯聚女力,當代女性佛教徒也將承先啟後,持續潤澤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