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
The Vibrancy of Medieval Japanese Buddhism: Japan II

作者:末木文美士;編輯協力:松尾剛次、佐藤弘夫、林淳、大久保良峻

譯者:辛如意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新亞洲佛教史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52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10121

ISBN:9789575988463

定價:NT$600

會員價:NT$510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二節 法然與創立專修念佛

↑TOP
一、專修念佛運動在思想史上的定位

就某種意味來說,最具有「新佛教」特質的「新佛教」,是由法然創始的專修念佛運動。以新佛教為中心的佛教觀或「顯密體制論」,皆一致認同專修念佛具有此特性。無論是前者強調「新佛教」的「易行性」、「專修性」,或後者視為「新佛教」特色的「異端性」,專修念佛皆與這些特質最為相符。若說過去的「新佛教」論是以專修念佛為模式建構而成,如此說法亦不為過。

就詞意來看,所謂專修念佛是唯有持誦佛號,若依照法然之說來衍生其義,則指「阿彌陀佛僅依本願選擇稱名念佛(稱念阿彌陀佛)」。稱名念佛是任何人皆能行持的「易行」,但以前述主張來看,必然摒除其他法門的實修及信仰,以致遭到既有佛教視為「異端」而進行批判或彈壓。就社會層面來看,專修念佛排除其他神佛或修行,是在民眾反抗權門假借神佛威力來進行掌控之際,成為民眾勢力的後盾,對於民眾從支配統治下獲得自立及解放貢獻良多。

自「顯密體制論」之後,多從上述面向來強調專修念佛的歷史意義。但若過於強調此點,淨土宗的發展或許成為一種妥協而墮落的歷史。就歷史層面來看,淨土宗抑制極端排他的心態,形成與既有佛教共存的邏輯,如此才是生存之道。總而言之,建構此邏輯思想的鎮西義成為主流並形成大規模教團,這是極為理所當然之事。

在思想史上,新佛教的課題勝過其他學問,具有引領時代潮流的面向。戰後,新佛教中心史觀所描繪的課題,是採取新興階級打倒古代國家佛教的模式,其背景成因是以正統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進步史觀為基礎。至於在顯密體制論方面,新佛教被描繪成在反抗體制下遭受挫折、逐漸扭曲成為異端的形象。姑且不論首倡者黑田俊雄具有何種程度的自覺,對於接納其說的當時讀者而言,他的主張應是符合以新左翼運動為代表的時代經驗。然而,將新佛教視為「擾亂秩序者」而評價其宗教特色的觀點,在陸續發生奧姆真理教或九一一事件等狀況之後,逐漸趨於式微。

若不將專修念佛的歷史意義還原成社會思想的產物,究竟可能會出現何種看法?難道就不能從其他觀點,避免將法然傳延至淨土宗各派的發展視為悖離祖師或陷入墮落立場,而是將之視為一種純化過程?即使面臨各種批判或彈壓,乍見之下,選擇專修念佛的信徒是處於採取妥協的態度,在此情況下,他們依然試圖守護的對象又為何?這些信徒可一貫守護的,是對於自身機根低劣的自覺。所謂「我身愚癡故,難持聖道門,唯稱名念佛,能助成所願」,這是他們的基本態度,無疑生起一種強烈反彈力。但在其信念中,蘊存著大膽狂妄的自我肯定。「憑我這副德性,也得想法子活下去」(島崎藤村,《春》),這堪稱是與私小說式的自我意識有關的內在精神表徵。筆者認為若從宏觀角度來看,在促成這種精神表徵,專修念佛在思想史上發揮了重大意義。

二、法然略傳

法然房源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為美作國(岡山縣)人氏,於比叡山受戒後,因披讀善導著述的因緣際會下,開始倡導專修念佛,並獲得廣泛信徒支持。法然獲受圓頓戒的血脈相承,透過授戒方式博得眾多顯貴所尊崇。專修念佛大為興盛後,卻受到比叡山及南都等舊佛教勢力所排擠,法然遭逢「建永法難」,被流放至土佐國(高知縣),獲得赦免後於京都示寂。

三、法然的思想

法然主要撰有《選擇本願念佛集》(以下簡稱《選擇集》)一書,雖說是主要著述,更適切來說,應是除此之外別無他作。另有說法指出《選擇集》是法然門下之代作。法然個人的稟賦特質,與其說是藉由體系化發展自我主張,毋寧說是本身擁有能直接感化他者的人格魅力。此點不僅吸引許多個性多元化的皈依者,更成為法然歿後衍生多派的一大因素。《選擇集》的撰寫目的在於確立宗派「淨土宗」,其核心思想反映在題名「選擇本願念佛」之中。

所謂「選擇本願念佛」,就是依照本願選擇的稱名念佛。本願是指阿彌陀佛在成佛前被稱為法藏菩薩時期所立的誓願,《無量壽經》列為四十八願。法然重視第十八願,說明「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然將「念」解釋為與「聲」同義,「十念」亦非具體的十次之意,而是從畢生持名念佛,至即使畢生唯稱佛號一次,皆包括在此意涵中。換言之,法然主張《無量壽經》的文意為縱使只念誦一次「南無阿彌陀佛」,亦能保證往生彌陀淨土(極樂世界),其他諸行悉皆廢而不用。

《選擇集》的文末,將法然的立場簡要彙整如下: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暫不入聖道門,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且歸應正行。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為能超脫生死(輪迴)之苦,應行持本願的稱名,廢捨一切教法或諸行,如此稱為專修念佛。尤其是法然在文中兩度述及「且」(暫)字,頗耐人尋味。《選擇集》的論理構成中,稱名念佛是「最易、最勝」,故而擇取之。其他諸行或難或劣,但在做為往生或成佛修行上仍有存在之餘地。法然說明皈依淨土門的行者,不可受聖道門(淨土門之外各宗)所惑,但亦告誡淨土門行者不可與聖道門行者起諍訟或批判。最重要的是個人對機根的自覺,至於顯示機根優劣的則是「三心」。

所謂「三心」,是指《觀無量壽經》所述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法然在《選擇集》中,以極長篇幅援引善導《觀經疏》(《觀無量壽經疏》)的注釋來闡述三心,將三心視為行者之「至要」。深心為三心的核心概念,據善導所述,深心是指「深信」,在深信自身為罪惡深重的凡夫之時,應篤信救度凡夫的彌陀本願正行——稱名念佛。換言之,就是信受「愚癡如我身者,唯求稱名念佛救拔,別無他途」。著名的二河白道之喻,就是以具體形象說明善導流派的念佛觀(法然引用《觀經疏》此段全文)。乍見之下,《選擇集》中的三心教說只屬於附帶內容,法然弟子在其示寂後分裂為數派,其共同重視的課題皆是三心教說。若重視此點,應可將發三心修持稱名念佛,視為法然門徒的根本實修。

原本以為根機淺劣者修持的稱名念佛是低劣的行持法門,法然卻將之定位為阿彌陀佛依本願選擇的最勝行,過去認為這是法然教理中最具意義的特點。如此說法固然正確,但光憑如此,不可能促成專修念佛如野火燎原般的壯大勢力(若更極端來說,甚至可說無非是結果論而已)。新宗教在擴展之際,主倡者的人格魅力不可或缺,法然的情況主要是具有非比尋常的包容力。

「但能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往後諸事遂意」,此為法然主張的基本態度。支持如此態度的信念,不僅是對阿彌陀佛本願的信心堅固,也是對自我根機淺劣而產生深切自覺所致。倒不如說,是抱持「除了念佛,此外無一能事」的自覺,或許將稱名視為唯一救濟之道。法然將三心稱為「行者至要」,其心意並非單純來自經文或注疏,而應該解釋為作者個人的自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