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40期:禪居 打造心靈空間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40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禪居心學】曾泉希 植感山居,野放自己

↑TOP
由光鮮亮麗的媒體圈退下,
曾泉希在簡樸的山居歲月裡,找回自己。
屋舍內,有書香,有樹花草的陪伴;
屋舍外,山野採集、栽種、走山路,
皆為生活靈思的泉源。

■ 江胤芝

穿過火炎山,苑裡海風迎面吹來,平坦的稻田在眼前綿延開來,溯著淺山溪流而上,獨立而開敞的三合院,環繞在一片遼曠的野雜林中。「這棟五十年老房子,原本荒廢了,房東得知我想住,很積極整修翻新。」順著曾泉希的心意,紅磚瓦漆成了素白,搭上木紋肌理的地板,古今交融,散發出一種溫潤雅致的氣息。

宅院旁的小田畦上,金蓮花、紫蘇、羅勒、百里香、芝麻葉……各種香草植物恣意蔓爬,果樹枝葉朝天奔長,堆肥飄散出發酵的柑橘氣味。謙稱自己毫無庭園規畫能力,她任由植物無序地野放生長,反倒將大自然蓬勃生機收納進眼簾,並化為室內盆景的四季色顏,以及餐桌上盈滿能量的時令蔬食。

簡樸山居,找回如實的自己

大學念社會學,加入新聞社跑議題、編報紙,畢業後一路從事設計類媒體,包羅裝潢設計、居家、綠建築等,曾泉希稱自己受了父親的熏陶,「他是做裝潢的,我從小就看他製圖,也喜歡欣賞空間。」當時,所編雜誌屢屢得獎,忙起來可以連週末都一頭栽入工作,編輯職務的光環背後,卻如失速列車,身心逐步失控,「我得了厭食症,而且,全公司的人都被我罵過,情緒出了很大的問題。」

某次工作,採訪隱居苗栗山林的藝術家梁至青,當晚竟接到對方來電,彷彿看穿了她,並說道:「你要對自己好奇,而不是對別人。」這句話如當頭棒喝,讓她省思:「長年當媒體人,總在磨蹭別人的人生,那自己的人生主軸呢?」同年,她毅然離職,清空位於中和繁華街市的大廈34樓租屋,返回高雄老家,過了兩年無業生活,「為了修復自己,大量地獨處跟調養身體,吃素、慢跑、做瑜伽,看許多心靈類的書。」生命因病症來襲,而懂得踩上剎車,終能停歇喘息,視線也逐漸澄澈明晰。

「身心應該處在更對的場域。」這股意念十分強烈,加上體質變得敏感,原本就喜歡植物的曾泉希,開始嚮往山林。不久,便在陽明山竹子湖的猴崁聚落,找到一方綠意盎然的天地,嘗試自由接案,過著簡樸生活,「我確認了租金與最低限的生活開銷,只賺真正需要的花費。」

五年的山居歲月,讓多年疲憊的身心慢慢甦醒。「一張開眼就看見大屯山,一出門就立刻能走進森林,時時吸收活氧,泡茶、散步、工作都充滿喜悅。」此外,山野的獨居生活,就像一個人的遊戲,充滿創造的樂趣,「必須張羅生活種種的一切,我才發現,原來自己這麼會煮菜和種植!」不在意收成多寡,卻驚奇於日日漸變的蔬菜面貌,或者採集野菜,感受大地贈與的豐盛,她以五感聆聽大自然的奧祕,餵養身心的安頓。而當時已為伴侶的梁至青,與她協調出各自獨立、互相支持卻不依賴的關係,兩人各據一座山,彼此探望時,就一起到野徑散步,認識植物,探索生命的可能。

「直到被趕回城市,我才大量插花與種植苔蘚。」房東突然收回房子,曾泉希頓時由天上墜入人間,暫居大直的日子,心神仍流連山裡,自然而然長出這些嗜好。「年輕時,學過西洋流派的花藝,卻插不出一盆能看的花,長年與植物作伴之後,才開始有自己的感知和想法。」舉凡四季的野花野草,山谷裡的山櫻,掉在地上的枝梗,被風吹落的花草,園子裡自己種的,朋友庭園種的,都是隨手拈來的花藝素材,她解釋,插花不是為了展現,而是「與樹花草一起呼吸,欣賞山林自然的美,善待身邊的植物。」

植物與書香,繁衍四季的屋舍

原本想尋找更隱蔽的山居空間,沒料到,因緣際會來到苗栗淺山,人的互動變得頻繁,曾泉希乾脆將住屋打造成預約制的植物主題書店,「獨處慣了,客人太多也會有壓力,這是我找到的一種回應方式,讓大家可以透過書這個介質,接近自然的頻波,感受心神寧定的狀態。」有關植物的各式精裝圖鑑、散文、詩與畫冊等,都是她精挑細選的藏書,陳列在三合院互為連通的不同廳房內。

屋內採光俱佳,家具擺飾以白色、淺色或透光為主色調,明亮且清朗,「我偏好極簡和淺色系,可以降低視覺的干擾。」大量栽植或插瓶的花草,隨著光線的挪移,緩慢移動伸展;凋零、枯萎的植株,也能成為一席桌上風景;古物店尋來的木蒸籠、古樸木櫃,展示書冊及陶藝家朋友的作品;牆面上則掛了幾幅梁至青以光影自然為題材的畫作。除此之外,家中只有必需品,「理想的室內狀態,是空蕩蕩的,留有許多空間供身體舞動。」

猶如隨四季汰換的盆景,曾泉希也時常挪動家具、更換動線,物景不變,卻注入鮮活的視野與流動感。她特別喜愛坐在和式榻榻米的空間,既是書房、茶室,也能休憩跟看花草,或者在廳堂的門檻前放空,將戶外的天光雲影、百年楓香盡收眼底,「清晨時分,猴子家族常來拜訪,而且鳥類聲景也特別豐富。」共享同一座山野風光,約有六、七戶鄰居,多為農家,經常在她庭院門前留下鮮採蔬果,「比較不習慣的是,有時一轉身,發現鄰居就站在家門口,會被嚇一跳!」

野徑散步,微觀眾生相

每日的散步時光,「是一天中,身心最放鬆的時刻,可以淨空腦中的雜質。」曾泉希以住家為圓心,探索許多山野祕境,猶記住陽明山的日子,同樣幾條路,走了千百回也不倦膩,沿途的小溪、山路、石階、泥地、溝渠、瀑布,各自充滿精彩,「先拋除書本和一切知識,純粹用感官去覺知。」

她熱愛穿梭於野雜林,感受大自然的生息與脈動:正在生長的,正在死去的,地面上的,土壤下的,芽點,細菌,聲響,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萬物蟄伏於大地。潛伏於各種微觀視角,「專注力與深度挖掘的能力,會一點一滴顯露出來。」這項才能,似乎也顯化在她繁殖苔蘚島的興趣中,「像是把一整個森林,濃縮在一座小島上,感知、體會與觸發,每一個念頭和動作,都是有知有覺的,尺度雖小,意寓卻可無限放大。」

回想起,最初走入山林,仍懷有一絲想被療癒的動機,「所謂療癒,就是用一些事物來取悅自己,掩蓋不想面對的;可是,當心中不再需要轉移一些事物,療癒也就不存在了。」現在,曾泉希形容,就是純然跟植物在一起。

從隱世的山居,邁向半開放的淺山居,她持續辯證自己的生活態度,更透過親身實踐,回應生命的流轉與改變。如今,她深刻思索著,如何找到獨處與向外連結之間的平衡。一間植物書店,一座尚未細細挖掘的小山,一顆自由灑脫的心,以及環繞著她的樹花草朋友,她相信:「大自然會引領我一起創造!」

------

禪居TIPS:

1. 簡樸生活:選擇淺色系的家具擺飾,捨離非必需的物品讓空間多一點留白;回歸純然的感知,一杯茶、一方窗景或一盆植栽,皆是潤澤心靈的配方。

2. 享受獨處:為自己預留獨處的時間與空間,過程中,學習觀照自己;享受互相支持卻不依賴的關係。

3. 跟隨大地的韻律:每天花一點時間散步,親近自然,在放鬆中,體察四季的細微變化;培養一些照護植物或愛護自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