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39期:魔來,魔去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39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收藏?囤積?

↑TOP
無論是「斷捨離」,還是「怦然心動整理術」,
前提都是之前的蒐集或收藏,接著產生之後囤積的困擾,
如果能從收藏中覺察自己的匱乏,
也許才能不再陷入收藏與囤積的輪迴。

■ 辜琮瑜(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助理教授)

現代人無論平日多麼忙碌,即便事情與事情之間幾乎無有空隙,但一到歲末年終,總該進行一個有意思的「儀式」,即徹底地把身邊無暇處置的空間,來個翻箱倒櫃,以便物物相見,乃至輕輕道別。小時候全家總動員,家裡沒有一個地方逃得過,都會被徹底地除舊,以便布新。

幼兒時期剛學會剪紙,像著迷一樣,每天一得空,抓了紙就剪,剪完不肯丟,還找了個大人注意不到的角落存了起來。那年大掃除,母親望著樓梯間堆疊的「剪紙花兒」一陣大笑,隨即要清除殆盡。我追在後面大喊:「那都是珍貴的寶貝,可是我花了一年的工夫才累積的收藏品。」最終當然拗不過大人的調侃與堅持,瞬間都花謝了。

不同世代的收藏迷

隨著年歲增長,同儕之間也流行著種種收藏,例如要花錢的集郵;但最受歡迎的,則是一張張美麗的相片卡,卡上題著許多座右銘、金句、詩詞,乃至觸動少年「情事」的悸動短文。後來幾乎人人都有好幾本冊子,專事收藏這些書籤、書卡。

等年紀再大一些,收藏品便開始隨著不同的族群而琳琅滿目。乃至此刻,跨了一大個世紀,這樣的收藏習慣,並不因為不同的世代而稍有停歇。現在的小朋友可能會圍著「扭蛋機」扭個不停,如果大人阻止,他們就出絕招「扭身子」,扭蛋似乎有什麼魔力,非扭出個究竟才肯罷休。

收藏各種寶貝的魔力,當然不只停留在生活實體中,大人小孩追起雲端世界的寶貝,也毫不遜色。只要看見突然有人聚集在一個「沒道理群聚」的空間,狂追猛跑,甚或突然在路邊左跳右拐,九成九是寶可夢迷。

蒐集之後與之前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收藏或蒐集,而是「之後」呢?可能因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成為包袱,乃至在都會的小小居住空間中,堆置如同「資源回收場」般不堪。另一個問題則在「之前」,亦即收藏之熱切,究竟所為何來?為什麼需要?或者與需要無關,只是一種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驅力?

如果願意趁著蒐集的破口自我探索,從一直認定的「收藏」,進入反思,直到謎底揭曉,原來--這樣的行為或心境,竟與「囤積」有關。而囤積的動機,則可能指向「匱乏感」與追求「安全感」。

然而「心理匱乏」的困境,是否能藉由「物質滿足」填滿?或者不一定是物質,而是試著想把心裡的匱乏與空洞感,透過對外的追求來填補,於是這種追求便化為種種形式的「收藏」。

「擁有些什麼」以證明自己的存在,向來是人類最尋常的把戲。從物質的擁有,或將人物化為「標記屬於『我』」,乃至得到某種地位、身分,都是一種收藏,也是囤積。

曾聽一個小學生分享,同學之間會比較臉書的朋友多少,所以會到處加朋友,聽到時駭笑莫名的諸多大人,也暗暗冷汗直冒,原來囤積不分年齡,只分囤積的內容。

另有朋友提及,因為空間不足,蒐藏品四處擺放,後來都不覺得是當初收藏時的寶貝了,反而被家人宣告,再不把「垃圾」清走,就幫忙找人來回收。但每次見到同類的物品,還是會心動手癢,好像那些物件有一種召喚力,於是才開始尋思:到底最初是如何被吸引的?

看見自我空間的局限

囤積往往帶來現實的困境,畢竟人所能使用的自我空間有限;即使是號稱無量大虛擬空間的雲端,也有空間管理問題。但解決置放空間,並不能真正處理囤積的困境。最究竟的處理,還是必須回到「看見」動機,「覺察」心匱乏的根源,才能不再一次次地被吸引,繼而重複於「陷落、出手、懊惱」的輪迴。

日本收納達人近藤麻理惠推廣「怦然心動整理術」,教人從物件中感受是否還有怦然感,否則就與之告別。但「怦然」還是一種吸引的衝擊,如果看清楚自己其實無所匱乏,也無須任何人事物的累積,便能擁有「存在感」,也許囤積造成的困境,能逐日消解。一旦此端消解,彼端的清理便自然而然,不再需要艱苦地捨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