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中陰指引──修習四中陰法教的訣竅

中陰指引──修習四中陰法教的訣竅
The Bardo Guidebook

作者:確吉.尼瑪仁波切 Chokyi Nyima Rinpoche

譯者:普賢法譯小組

出版社:橡樹林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14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21.0*14.8*1.2cm

商品編號:1150772081

ISBN:9789869799874

定價:NT$350

會員價:NT$29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1 前行教導

↑TOP
圓滿導師釋迦牟尼佛以殊勝善巧、智慧與悲心,根據眾生的性情與根器,給予了八萬四千法門的不同教導。佛陀的所有法教可濃縮為十二部經(十二分教),或簡稱為經部與續部。廣博經部包含經、律、論(阿毗達摩)三部分,續部則包含四部密續。

《正念明鏡》是密續的甚深教導,但同時也涵蓋經部與續部的法教。此教導不僅適合進階的修行者,初學佛法者也同樣適用。此教導闡述了心的自性,以及我們的心在各種狀況下如何活動。

中陰教導並非僅為佛教徒宣說,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皆會在很多情境裡體驗到所謂的「中陰」。此處的中陰,字面意思是「兩個事件之間的時期」。我們目前身處在始於出生而止於死亡的中陰。現在的中陰結束後,會繼續下一個中陰。因此,無論佛教徒與否,都有必要學習各種中陰的法教。 我們可以研讀並學習各種哲學。以佛教而言,其主題是心靈修道的內在科學。佛教基本上著重於探討心的狀態及心的內涵。我們所謂的「心」,其根本狀態是什麼?正向與負面的層面各是什麼?我們如何能以心靈或禪定的修持,擊敗負面並增長正向的部分?

聞、思、修

我們要如何進入這門內在科學呢?首先,要學習「佛法」,也就是佛陀的教導。但只憑學習教導並無法消除自己的疑惑,也不足以獲得全然的明晰。我們必須再三思量,這就稱作對教導加以「省思」或「思惟」。然而,只有學習教導與思惟教導依然不足,這時我們的理解仍僅停留在智識上。為了要感受到法教的真實,我們需要倚賴第三點的實際禪修。自己以親身經驗運用教導,就能逐漸調伏心中的負面部分。一旦清淨了二元分別的遮障與煩惱,就會生起「如所有智」(如實了知諸法自性的智慧) 與「盡所有智」(觀待一切存有的智慧)。最後我們就能清淨一切染垢並圓滿所有功德。

往昔,當上師保持靜默而簡單安住於心性時,弟子僅僅是隨侍上師身旁,無須隻字片語就能體驗到相同的了悟。他們有時會作簡單的交談,弟子也許問:「是這個嗎?」上師回答:「正是!」如此就可傳授了悟。又或是以手勢或象徵物就能傳授如此的洞見。但當今時代,倘若弟子缺乏聞、思、修,就很難發生那樣的傳授。我們必須依循教導、思惟教導並實際修持。

為何有這樣的差異呢?比起過去,現代人有更加深重的妄念,與佛陀在世時代的人們相比甚為不同。縱然我們有更為敏銳的心,卻也更為善變,信心和自信也較少。由於智識上的敏銳與不穩固,我們難以培養真正的信心。

對我們來說,要對上師生起虔敬、悲心與全然的信任是很難的,反而輕易就會找出師長的缺失而批評之。因此,現世能真正達到究竟了悟的人非常稀有,良善功德也無法自然而然地生起。我們必須以學習教導、思惟教導及實際修持教導來培養三慧(聞慧、思慧、修慧)。

智慧能清淨理解不足、誤解與懷疑的染垢。無論我們是學習、思惟或修持教導,避免誤解、懷疑和無明向來都是重點。用心聽聞且學習教導,我們就能確保自己免於這三種過患。首先,要明白口授或文字的綱要;接著則要將綱要牢記在心,不可立即忘失;最後,必須再次重新複習。教導的真正內容是什麼?主題為何?正確與否?能否帶來助益?是否合理?務必思惟教導,若自己尚有不明白之處,則與法友討論。如此一來,才能有清楚的理解。倘若在聆聽佛法開示時,只是身體在場卻心思渙散,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或記住教導。這絕非是有效學習法教的方式。

佛陀依據萬物的如實自性而給予教導,如此的法教真實不虛。睿智的人會學習並思惟佛法,且越是精進,越能生起自信,也更為信任佛陀教言並能在修持中得到極大的喜樂。因此,務必要以正確的聞、思、修來避免理解不足、誤解與懷疑這三種過失。

得遇具德上師

除此之外,為了正確進行佛法的聞、思、修,我們需要累積助緣。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依止真正可靠的師長。傳統而言,師長需要有聞、思、修三方面的經驗與證量;此外還要依六種功德來判斷其是否為具格的師長,此六種即擅於釋經、辯經、著作,以及具有善德、高尚品格與博學多聞。

對於師長應具備的功德,小乘、大乘、金剛乘各有不同的定義。舉例來說,根據小乘法教,師長必須捨其所應捨、悟其所應悟。而大乘法教的具德師長,則需要擁有了悟空悲雙運的功德。若依循不具此功德之師長,將毫無助益。擁有這般了證的師長,因其清淨發心,不會給予錯謬或令人誤解的教導;又因其悲心,對於追隨的弟子亦不會欺瞞,也不會引領至錯誤的方向。因此,一位師長必須具備此項最重要的功德。

現在的我們很有福報。生而為人,得以領受、理解並修 持教導,也得遇具德師長,如此的我們必定曾累積善業。但 另一方面來說,我們的福報仍非屬上上等。而這麼說的原因 是,過去曾有諸佛和許多證悟者,但我們因種種緣故而沒有 和這些成就者建立極佳的連結,也未能在過去成就證悟,且 直至現在都尚未解脫,看來是我們自己跟不上他們的腳步。如此說來,我們並未具足得遇正等正覺之佛的最殊勝之業。 然而,我們至少還具有如今得遇佛法導師的福報。這並不代表我們的上師比起過去諸佛更為卓越或優秀,正因佛陀曾出世說法,今日我們才能遇見師長並領受法教。但由於我們無法親見佛陀,所以更顯得自己上師的無比慈悲。因此對我們來說,上師比過去曾出世的任何佛陀都還重要。實際上,所有成正等覺者、三世諸佛菩薩的體性,和具德上師的心意無有分別。由此而言,上師即為佛陀的體現。

上師的心意即是佛,因為上師之教誡來自於佛陀的了悟,且符應於佛陀的教言。上師的音聲即是法。而上師以偉大修行者的人身顯現,其身即為僧,所以上師也是僧的體現。以此,佛、法、僧三寶,就體現於具德上師之中。

成為具格弟子

縱然具德上師是最主要的條件之一,但弟子也必須堪為法器。一位修行者或弟子要具備哪些功德,才能領受法教呢?我們需要具有許多不同的功德,例如虔敬、真誠意樂、精進和智慧等。然而,最為重要的功德則是我們修持的基本發心,務必要決斷且立誓:「我要修持,盡除一切煩惱!」應當思惟:「我要修持一切必要的法門,以戰勝令自己漂泊輪迴的所有根本煩惱。珍貴佛法就是消除煩惱的解藥。」要實踐所有自己曾聽聞且了解的法教,直接運用於修持,而非僅視為理論,也就是應該將這些法教直接運用在個人經驗中。藉由如此的意樂之力,便能真實地了解佛法。倘若不依此而為,我們將無法真實地修持佛法,反倒是增長了好勝與傲慢。如此一來,佛法就無法帶來助益。

舉例來說,若把一顆已在河床上躺了百年的石頭撿起並剖開,會發現縱然石頭表面濕滑,但中央卻仍乾燥。這就好比一個雖對佛法有聞、思、修卻未將教導攝入相續之人,他將因而無法戰勝煩惱。

倘若不能掌控煩惱,就如同那外表濕滑但內在乾燥的石頭。應當謹記在心的殊勝想法,即是要以對治自己的煩惱作為修持佛法的發心動機。切莫等待數月或數年,而要從此刻起立即培養如此的發心。

無論進行何種活動,行住坐臥之間都莫忘檢視自己,我們要當自己的老師。若能以此來修持佛法,就算只學習四句教導,也會帶來莫大的幫助。倘若自身並未真正吸收教導, 就算辯才無礙地講經著述,那都不過是空談罷了。倘若佛法沒有真正滲入自己心中,而且我們未能調伏自心,那麼一切的佛法修持都將毫無意義。

六波羅蜜多的菩提心

發心的另一個層面,則是要生起菩提心,或稱證悟想,也就是祈願我們的佛法修持能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想法。菩提心主要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種。「願菩提心」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發願要成就佛果。「行菩提心」則是真正實踐如此的發願,且行持諸多身、語、意的善行,如六波羅蜜多(六度)的菩薩廣大行等。當我們以這兩種菩提心來涵攝任何行為時,這些行為的饒益更加增上,也將帶來極有幫助的果。即使只是念誦六字大明咒一次,都是能饒益的行為。但若缺少菩提心的動機,縱然是再大的善行也無法帶來究竟的利益。

六波羅蜜多之中,前五項的布施、持戒、安忍、精進與禪定,稱為「有所緣」,或「有分別」的善行。稱之「有所緣」,是因為如此行持所積聚的福德資糧是具有參考點的。第六度的般若波羅蜜多,則是「超越的智慧」,而培養般若波羅蜜多將確保行者得以積聚智慧資糧。

以六波羅蜜多來攝持學習佛法等一切行持,便能因此累積二資糧。這些累積的福德有利於對二諦(即世俗諦與勝義諦)的理解和了悟,以此我們將證得二身?。我們務必要把握方向,以二諦雙運為起始點,也就是「基」;以二資糧雙
運為「道」;並以二身雙運為「果」。

舉例來說,當我們領受教導後,會供養或獻上禮物,這就是第一度的「布施波羅蜜多」。我們可以供養鮮花、其他物 質或者以心意供養,例如獻上包括須彌山與四大洲的整個宇宙,做為獻曼達的供養等。這都含括在布施波羅蜜多之中。

其次,「持戒波羅蜜多」是要確定自己在學習時有著正確的發心及建立如法的心態。

第三度「安忍波羅蜜多」,則是不過度執著自己的身體狀態。有時候我們可能覺得有些冷或熱,或座椅不夠舒適, 又或覺得教導講得過久。無論如何,不要屈服於疲厭,要了解:比起那些暫時的不安適,這些教導是更加重要的。

第四度「精進波羅蜜多」是樂於努力吸收所領受的教導。我們要省思文字的意義,自問:「我了解嗎?記住了嗎?」第四度的精進波羅蜜多,是帶著喜悅之心而強烈渴求了解教導。

第五度「禪定波羅蜜多」是不因其他感官知覺而分心,無論是擾人的聲音、身體的感受或散亂的念頭皆然。我們必須專注聆聽且試著理解自己聽聞到的教導。第五度禪定波羅蜜多的要義,就是無有散亂。

第六度「般若波羅蜜多」,或稱「出世慧」(transcendent knowledge),意指最好能持有對二諦雙運的了悟來聽聞教導。也就是說,我們應將世俗諦理解為緣起相依,並將勝義諦理解為空性。假使尚無法做到,至少也應有如此的意樂:
「我要帶著對空性見地的了悟,努力來聞、思、修。」以六波羅蜜多來攝持所學所聞,會帶來極大的助益,且可延伸至我們一切的佛法修持。若能以六波羅蜜多同時行使世俗與勝義層面的修持,將如搭上速度最快的飛機,在五道與十地上迅速前進。

所有修持的要點就在於融合方便與智慧,也就是烏巴雅(upaya) 與般若(prajna)。方便與智慧的合一就是通往解脫最迅速的道路,這一點極為重要。

簡言之,法道修持與真實理解的圓滿條件,就是具德上師和具格弟子的相遇。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 根據大手印、大圓滿與大中觀的法教,基本的空性見地完全離於任何戲論,而且要透過虔敬與悲心這兩種方便來獲得了悟。因此,從內心深處對根本上師生起虔敬以獲得加持,這一點極其重要。第二個方便則是對尚未了悟自心本性而飄泊輪迴的眾生懷有悲心。每當想到這些眾生未能了知心的自性,在輪迴中遊蕩且所受無非是苦,我們的悲心不禁油然而生。

悟即佛陀,迷即眾生

基本上,只有悟與迷這兩種可能。悟即佛陀,迷即眾生。了悟此無謬見地的緣由是什麼?益處是什麼?了悟是指,了解到並無自我的存在,故而對實存自我的耽著或執取也於焉崩散;因此,與實存自我相關的一切,包括那些迫使我們流轉輪迴的煩惱與業力行為都將因而止息。

證悟則是從輪迴解脫,且同時具足許多殊勝的證悟功德;成就菩提或證悟之人,將成為他人奮勉努力的目標、尊敬與學習的典範。這就說明了三寶何以是值得我們信任與皈依的對象。

反之,若是迷惑、未悟,緊抓著自我的概念不放,如此的眾生就會生起煩惱而造業,以致為自己帶來輪迴各道的痛苦體驗。想到這一點,我們不由得生起悲心。在究竟上,輪迴與涅槃諸法(一切現象),從本初以來即是全然清淨。而心的自性或本質之中,並沒有出生、生命、死亡、喜悅或傷悲等,更不用說在究竟上根本不存在這些詞彙。眾生都是迷惑的,他們不了解空性的自性是離於任何造作,超越生、住、滅的。眾生的心受困於執念之中,無止盡被禁錮在二元分別的空虛感受裡。想到這一點,我們自然會對流轉輪迴的痛苦有情生起悲心。

根據自己所造的業力,我們會在輪迴各道中投生,而六道都會體驗到一些不幸。你們應該都聽說過這六道了。教導中提到輪迴有六道:地獄道有冷熱之苦,餓鬼道有飢渴之苦,畜生道有奴役與愚痴之苦,人道有生老病死之苦,天道有死亡與報盡墮之苦,阿修羅道有爭鬥與砍殺之苦。

一般來說有三種主要痛苦,分別是「壞苦」、「苦苦」與「行苦」。另外還有其他較輕微的苦,如求不得苦、不欲臨苦、愛別離苦,與怨憎會苦等。

無論我們投生在六道輪迴的何處,都必然得承受痛苦。想到有情眾生經歷的一切折磨,悲心就會從我們內心深處湧現。我們對這些曾為自己父母的有情眾生懷有悲心,他們曾帶給自己無盡的恩慈。我們該如何讓「老母」有情解脫呢? 要如何引領他們證悟,成就佛果呢?

諸佛因發願解脫一切有情眾生而宣說各種無數的善巧方便法門,如前所述的小乘、大乘與金剛乘等。教導中特別提到,金剛乘尤其擁有諸多方便與較少苦行,適合最利根器的行者。在金剛乘的法教中,實修傳承的祖師傳授了總集一切精義的諸多竅訣。就像奶油是從牛奶中萃取出的精華,四中陰的教導也是甚深續部、廣博經部與佛陀宣說八萬四千不同法門當中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