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36期:今夜共臨 瑜伽焰口法會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36

定價:NT$180

會員價:NT$30 (17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瑜伽焰口法會Q&A

↑TOP
瑜伽焰口法會為什麼都在晚上舉行?
金剛上師的作用為何?
金剛上師念的咒語真的有用嗎?
為什麼要不斷打手印?
對於瑜伽焰口法會的諸多疑問,
Q&A一一為您解答。

■ 編輯室

問:為何瑜伽焰口法會都在晚上舉行?
瑜伽焰口施食的對象主要是餓鬼道眾生,據唐朝道世法師所集《諸經集要》,其中《毘羅三昧經》說明食有四種,「平旦天食時,午法食時,暮畜生食時,夜鬼神食時」,指出清晨是諸天的食時;午法食時,即午時是三世諸佛如法的食時,過午則非時食;暮畜生食時,即日暮是畜生的食時;夜鬼神食時,即夜晚是鬼神的食時。雖然明言鬼神是夜間飲食,但並未限定鬼神夜食的時段,直至明朝蓮池大師,才於《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的〈補註〉中特別訂出夜食時段為「戌亥二時」(即晚上七點到十一點)。此後,瑜伽焰口法會便循此規,多在戌亥二時進行施食儀軌。

問:瑜伽焰口法會中金剛上師的作用是什麼?
金剛上師即阿闍黎、老師之意。在藏傳佛教中,以此尊稱有修持、有德行,堪為世人軌範者。蓮池大師在《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指出:「金剛者,喻實相也。」由此可知金剛上師須對佛法有所契入及解證。

在瑜伽焰口法會中,以金剛上師為主法法師,除擔負一般法會主法法師作為佛法的精神中心,代佛說法、領眾共修、凝聚法會氛圍之外,由於此法會係為超度餓鬼道乃至六道亡靈所施設啟建,以密法為主,顯教為從,在過程中以禪定力及觀想,與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用咒力加持,變食施食,同時為與會一切法界眾生說法,令其心開意解、冥陽兩利。如聖嚴法師在〈論經懺佛事及其利弊得失〉一文所說:「以三業相應(即瑜伽之意)為方便:結印、持誦、觀想。作法者果能心誠意切,登上三昧耶密壇(焰口台)之後,三業清淨,一心專注,必有效應可觀。」

問:瑜伽焰口法會中的咒語作用何在?
瑜伽焰口法會裡使用了大量咒語,《瑜伽焰口施食要集》中共出現七十幾個咒語,皆出自經典。其中幾個咒語,如〈準提咒〉、〈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等,則廣為流傳,較為人熟悉。

在古印度婆羅門宗教文獻裡,咒語扮演祈禱文的功能,透過念誦的語言祈願,以達成某種作用。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表示,佛教雖駁斥迷信咒術,但不排斥咒語祈願的功能。大乘佛典也記載各種咒語,方便輔助修行,尤其是密教大乘,更重視咒語,認為若誦讀觀想,將能獲得成佛之利益。

在瑜伽焰口法會中誦持的咒語,統稱為「陀羅尼」。在印度文化中,「陀羅尼」(dhāraṇī)為一種「總持」的記憶術,佛教也利用這樣的記誦方式,教人從一句聯想無量句,從一義聯想無量義,總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此記誦方式,與誦咒類同,故後人統稱咒語為「陀羅尼」(長句)或「真言」(短句),若僅一、兩字者,為「種子字」。

問:瑜伽焰口法會中,結手印的用意為何?
惠敏法師指出,印度宗教自古就相信,手指本身具有表達的力量,稱「手指所結之印記」為「手印」,認為在宗教儀式中,修行者結手印時,即能迅速且強烈感受到印記所代表的意涵,此時修行者能與此意涵合而為一,同時產生力量。

佛教一般常用的手印有:「施無畏印」(右手開啟,掌心朝外,舉於肩側)、「轉法輪印」(兩手置於胸側,右掌與左掌相反,左右諸指輕觸)、「觸地印」(如佛陀成道時之坐相,右手向地下垂,又稱降魔印)、「禪定印」(靜坐思惟時,兩手悉展五指,左掌疊於右掌下)、「施願印」(右手伸展,掌心向外)等。

密宗之手印種類極多,通常以金剛拳印、蓮華拳印、內縛拳印、外縛拳印、忿怒拳印、如來拳印等「六種拳印」與「十二合掌」(合兩掌所作之十二種印相,將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賦予萬物之地、水、火、風、空等五種基本元素的意涵)為基本手印(印母)。

此外,佛教也以「手」比喻信心,稱具有信心為「有手」,具有信心之人為「有手之人」。例如《大乘起信論義疏》說:「信心如手,有手之人入海寶藏,隨意拾取;無手之人雖遇寶藏,不得拾取」。由此可知,「信」乃是讓手印產生力量的重要因素。

問:自己可以在家裡根據儀軌做瑜伽焰口施食嗎?女性也可以作為金剛上師嗎?
惠敏法師表示,一切唯心造,如儀軌中所指出:「一心湛寂,全身總是大悲王;三業應兮,脫體俱成𠶹哩字。果然如是,則是因是果,不出自心;自利利他,豈關餘物。」因此,在家施放焰口,或由女性作金剛上師並無不可,端看用意與心態,重點是生起平等普施的慈悲心,並且與般若空慧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