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人生433期:獨處,找回心力量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33

定價:NT$180

會員價:NT$29 (16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本期專題/享受獨處樂】 用平常心過關

↑TOP
曾獨修一年的常源法師,
除了外在環境的現實考驗,
還必須經歷「心」的考驗:寂寞、孤獨與恐懼,
他發現原來「平常心」才是「過關」的心法,
幫助他開發智慧的力量,累積行菩薩道的資糧。

■ 釋常源(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組員)

我在法鼓山僧伽大學四年的養成教育裡,受完整的禪修訓練,也因此奠定日後弘法重要的道糧之一,將禪修視為日常生活的重心,每天保持打坐的習慣。

閉關找回自己
僧大畢業領執後,經常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以及承擔許多行政工作,尤其2012年經手萬人禪修活動,可說忙到極點。當時,每天從早到晚的念頭,幾乎多是圍繞著活動的規畫:如何找人找場地、人員的受訓關懷等瑣事,除了開會還是開會。

有次,會議中與一位負責活動規畫的義工,因為彼此對活動定調不同,形成兩方舌戰而迷失了自己。那時,果元法師當下棒喝:「常源法師,你的『我』怎麼那麼大呢?」這一喝!突然有一種醍醐灌頂的覺醒,立即生起大慚愧心,也喚起閉關的念頭,想要長時間的靜態獨修用功。

2013年,圓滿第二次的萬人禪修後,我申請了一年的自修計畫,經僧團允許,請義工菩薩協助護關,也備齊相關的衣物和經書,七月初立即入住南投山區的一間小木屋。這間小屋已有三十年的歷史,自從老屋主過世就無人整理,不過,還可供遮陽擋雨,實踐閉關心願。於是,我切斷對外所有的連結,展開阿蘭若修行。

山中的日子相當簡樸,甚至可說簡陋,但內心卻是喜悅、快樂的。生活作息規律簡單,早上三點起床,晚上十點睡覺;清晨是二支香的打坐,上午拜法華懺,下午則看經典,晚上繼續打坐,每天只進食二餐。這樣的安排,有點仿效聖嚴師父當年的閉關模式。

閉關進入第七天,卻遭遇到外在嚴峻的考驗,一是中度颱風過境臺灣中部,另一是大黑蟻入侵,爬滿屋內。經歷這兩個事件後,深深體認到生命的無常,也感到閉關是要有福報的。當時果竣法師前來關心,要我調整用功方法,他建議修行的重心,先以拜佛、念佛為主,並減少打坐時間,也暫時不閱經。聽取建言後,調整了作息安排,從起床後開始拜《法華經》,一字一拜;接著下午念佛,晚上打坐,維持九個月之久。

獨修的三大考驗
除了外在的修行考驗外,最主要的,是面對自己內在心境上的轉變。閉關初期,我遇到三個狀況:一是寂寞感,一是孤獨感,再來是恐懼感。這三者是一體的。

由於長時間一個人獨處,在沒有對象互動,也不說話的情況下,只有一個人擁抱大自然的生活,心情上雖會有相當程度的寂靜,也會對外界聲音產生高度的敏感,這是一種定境的自然反應,但是面對這種安靜絕對不能黏著也不能排斥,否則可能會出現幻覺。

我住處對面的山頭,有戶人家養了一隻狗,平常很少吠叫,但有一次半夜打坐,卻聽到吠叫聲,其實遠處傳來的叫聲並不大,但是傳到耳?裡,好像有擴大器放大了聲音,讓我開始討厭狗吠聲,後來,我覺察到這是一種「定刺」,必須放下。

其次是「孤獨感」。有一次,我在睡夢中被屋外的說話聲吵醒,發現兩個人拿著手電筒,往我屋內不停地照射,並且嘰嘰喳喳地交談:「這木屋裡有人住……」我猜想可能是釣客,因為附近有一個小湖。接著,這二個釣客來到小屋旁聊天,當時心裡生起逐客的念頭,這是因為好靜而不想被干擾,但這種反感很快便過去了。第二天半夜,釣客又來,又拿著手電筒照射,我躺在床上豎起耳朵,更加專注凝聽,只聽到聲音卻聽不清楚內容,決定起床一探究竟,沒想到走到窗前往外看,竟然什麼人也沒有,當下明白那是夢中產生的幻覺。

最後是「恐懼感」的出現。長時間的精進用功,如何維持細水長流的「平常心」很重要,輕鬆而不著急。當時每天只吃兩餐,體力的消耗很大,加上山中濕氣重、溫差大,晚上很難入眠,因此身體日漸消瘦,也出現一些毛病,如胃不舒服、虛弱、怕冷,無形之中,我擔心著身體狀況,不知不覺看起針灸的書,也依樣畫葫蘆自己處理。事實上,針灸理論錯綜複雜,而且中醫是整體醫療,並非像我這樣瞎子摸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為了處理身體虛弱的情形,我一邊研讀、一邊針灸,兩週後,卻每下愈況。有一天,早上起床感覺身體特別沉重,有如死亡來臨的預兆。剎那間,「怕死」浮上心頭……我深吸一口氣,心中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祈願觀音加被,能令閉關無障礙一切順利。同時,我回到法義思惟:佛教講「破身見」,要我們不要太執著這個色身,而以法身為重,何況身體還能堪受?如今我浪費太多時間在世學上著墨,那並非正道,所以我放棄它。

另外,每天上午禮拜《法華經》,比較特別的一次經驗是,過程中出現往昔的惡業念頭,而這個念頭特別強,內心竟然感到哀傷、因懊悔而嚎啕大哭。一般懺悔時會哭泣是正常的現象,可是這回懺悔後,心情卻是更加難過,甚至擔憂業報的可怕。我當下意識到,《楞嚴經》中曾提到的魔境──「悲魔」,猜想可能接近這種情況,也醒悟:我太用功了,把自己逼太緊了。於是,我立即到庭院走一走,然後回寮房睡一覺,也就沒事了。

獨修初期,內心深處產生寂寞與孤獨感,進而出現恐懼心。這些心中的影像,何嘗不是生活中的縮影?當一切萬物都沉寂時,這些影像自然顯現。正確的態度是視之為正常的現象,那只是一個修行的過程,無須大驚小怪。面對這種情形,就是不去在乎它,只要回到在方法上用功,基本上都能大事化小。

開發智慧的力量
聖嚴師父說:「現代人的生活基本上什麼都不缺,唯獨欠缺智慧。」智慧是來自於內心的自在與清淨,但必須先有安定的心力才能達成,因此需要襌修。長時間的獨修,對於內心觀照力的提升,更有細膩及深化的作用,這股力量也印證對佛法的絕對信心。因此,當再次回到領執的生活後,面對忙碌工作,我會隨時回到身心放鬆,觀察當下的一念及當下事情的因緣。只要一察覺,內心很快平靜下來,而且事情看得更清楚,也更有耐心地去等待因緣俱足,對人也更具包容力。

多年下來,我也更清楚修行的目的,不在於個人了脫生死,而是為了眾生的解脫而發大菩提心,因此我在閉關所立誓的心願:「一生為弘揚漢傳禪法而努力,盡心奉獻大眾廣結善緣為良田。」依此方向而依法依律修行。面對這條漫長的修行路,也期許未來,若是有因緣,再次入山進修,累積自己悟道的機緣。如弘一大師所說:「沒有因緣閉長關,但要創造因緣閉短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