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晚霞集
Light at Dusk: A Collection of Buddhist Essays by Li Zhifu

作者:李志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53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651

ISBN:9789575988241

定價:NT$520

會員價:NT$442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從佛教史探討「生活禪」與「禪生活」(節錄)

↑TOP
淨慧長老所提倡之「生活禪」,應是中國佛教到現在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從諸佛、諸菩薩到諸祖師,他們之所以有其證量與成就,就是過著「禪生活」。之所以能過著禪生活,也畢竟是從「生活禪」開始的。

但因為時代不同,所以社會、文化環境也不同,諸佛、諸菩薩、諸祖師們均處在較為封閉的社會、文化中,傳播力有限,所以只有少數人能過著「生活禪」,漸修漸悟到「禪生活」。

筆者以為自佛陀到歷代祖師,之所以為佛陀、為祖師,增進佛法、推陳出新,當然即是新思想的湧現。思想的湧出,一是出自禪定,二是出自禪觀,在佛教早期典籍處處有載。所以我們肯定地說:佛陀之緣起法、三法印、四諦法,都是在禪定中「觀」出來的。唯有在「禪定」中才有純思維的觀想,不會是顛倒妄想;也唯有在禪定中才能思惟出具有極精細、龐大系統的思想與著作;這與純知識的思辨不同。他們的生活,就是「禪生活」。

也正如六祖所言「禪不在坐」,真正之禪定不一定在某一宗教信仰之下才能產生。我們試想:即使我們一般凡夫俗子,是在生活中正思維時,一定也是清靜(淨)的。任何學問家、科學家,如不專注其心意識,絕不可能完成一篇文章、一本著作與學說。這種精神之專注,就是一種禪定、止觀的境界,就是「生活禪」。

所以說上自佛陀、大宗教家,中至一般學問家,下到販夫走卒、一般平民大眾,都曾有不同深淺、不同時間長短,至少有片刻清靜(淨)的心境。正如我們引用《大般涅槃經》所說:饑餓的得到飯食,負重後得到片刻的休息,煩惱後之解脫都稱之為涅槃。涅槃在原始佛典,都稱之為清淨、空性。辦理一件大事後之放下,一件煩惱之解除所得的安慰,都是放下後的自在,也都是生活禪的境界。

這就可以說明禪修、禪觀、禪定的工夫,有長、有短、有深、有淺,都是生活中的事,不是神祕、高不可測。其實真正禪者的成就,是關係到各個行者的道德修為。佛陀教人修為,是從「八正道」著手,四諦法的根本在於「道」,一切佛法的修持也在於「八正道」。歷代祖師、包括中國禪宗祖師之教法,可說都是根基於佛陀的八正道。雖有各種德目不同,但都不能脫離佛陀的八正道。

其實禪之境界,不只是佛教的禪宗;莊子之「罷肢體、絕聰明、逍遙遊」;孟子的「充實之謂美」;陶淵明的「欲辯已忘言」都是禪的一種境界。有此種境界的生活,應即是生活禪;隨時都可享受禪的生活,當然也應包括歷代祖師禪在內,那就是「禪生活」。

「禪即是生活」,凡禪定之行者都在生活禪中生活;「生活禪」是有些修習生活禪的行者,是在禪定中生活之行者。更簡明地說,只有些修生活禪的人有時生活在禪定中,凡隨時隨地生活在禪定之行者,才能過著禪生活。由此可知,「生活即教育」是意謂學到老的終生學習,「教育即生活」是意謂負責教育的人士應終生為人師表。

實際上,「生活禪、禪生活」在佛教史上、甚至在宗教史上、乃至哲學史上,早已在實踐著,只是沒有喊出「生活禪」這個口號,也沒有推廣到民間而已。我之所以分析「生活禪」與「禪生活」,旨在說明二者具有「不同、不異的關係」。我們所推動的是「生活禪」,至於「禪生活」,那是修「生活禪」的結果。「生活禪」是「禪生活」之因,二者為因果關係。

實現「生活禪」,就法師們來說弘化工作忙碌,不一定行有餘力;對居士們來說,有家庭、社會責任,更難得心應手。所以聖嚴法師特別提出:「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句「自在語」。只有在「心無罣礙」、「放下自在」的心態下,才能把生活禪的理想變成現實。

印度南部有一位宗教家賽.巴巴(Sai Baba),他說:「如你每天能禱告十分鐘,即可得到一生的平安;即使你認為禱告是徒然的事,對你也無損失。」對修生活禪的行者,也可作如是觀。

修生活禪,正如淨慧長老所說:「修在當下、悟在當下、證在當下、莊嚴國土在當下、利樂有情在當下。」然而,如何讓參加生活禪的修行者得到禪悅的利益?那才是最重要的事。至於是否需要很深的理論?如能得到禪悅,即使需要理論,那理論也成為方便法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