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從同理到慈悲:大寶法王給網路世代的十二堂課

從同理到慈悲:大寶法王給網路世代的十二堂課
Interconnected: Embracing Life in Our Global Society

作者: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施心慧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3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14.8 x 21 x 1.52 cm

商品編號:1150120791

ISBN:9789571377315

定價:NT$380

會員價:NT$32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已搶購一空
目前無法購買

可購買時通知我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我們相互依存的世界

↑TOP
在二十一世紀中,我們的世界變得較以往更小,廣布各處社會的人們比過往的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繫,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也更能覺察到彼此的緊密。在這個資訊時代中,專家和一般觀察者都同樣能辨識出,在世界一隅發生的行為,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對地球其他地方造成深遠的影響。我們更能夠覺察到,在我們生存的世界中,我們全體以及養活我們的自然世界,都是深刻而徹底地連結在一起。

這樣的相互連結,長久以來在佛教中被稱為「相互依存」,而現今這個詞彙也形成了某些遠超過佛學範疇的對話。許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對於解釋他們所觀察到的事物而言,都更加發現「相互依存」是個非常重要的體系。環境科學家發現,對於瞭解生態系統來說,相互依存是不可或缺的;經濟學家將其應用於國際貿易;社學理論學者則運用它來記述重演種族和性別不公義的制度系統。而這些只是其中的一些例子而已。

相互依存可用以解釋大量不同的系統,從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到不同族群的人們和國家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周遭的世界。但我相信,對於彼此之間深刻的相互連結的理解所能達成的遠超於此。「相互依存」並非只是一個理論,或是一種有趣的哲學思想。每一天,它都直接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藉由加深對相互連結的覺察,我們就能創造更和諧、更健康的社會,並且過著更滿足的人生。要讓這一切得以發生,就不能讓我們的觀察和研究,只停留在物質世界的相互依存上。人類的心靈和思想,或許稱之為「內在世界」,也是構成了相互依存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著錯綜複雜的感知、想法、感受和動機等脈絡,而且它們彼此交互影響。我們的內在世界與外在狀況條件的相互作用,就構成了我們周遭的世界。我們對外在的情況做回應,但同時我們也創造了它們。換句話說,我們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密切相連,而這個相互連結,也是相互依存的一部分。對相互依存所含括的整體範圍的認識,將會引導至基本的重新思考:身為人類的我們到底是誰?以及重新思考這個我們協同創造出來的世界。

我們的內在世界,是在我們共有的這個世界上引生真正改變的關鍵領域。如果我們在態度上沒有重大改變,沒有因而產生有意識的行為,社會或環境的正義都是不可能的。社會和物質世界的改革,必須從我們內心開始。

我們現在正生起對相互依存的知識性覺察,這是重要的第一步;接下來,也是關鍵性的一步,就是生起對相互依存的情感意識。我們必須「感受到」彼此之間深刻的相互連結,而不只是知道而已。我們內心中具有許多特質,有助於提振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的情感投入。藉由增長對自己內在世界相互依存性的瞭解,就更能培養這樣的特質。

一旦這麼做了之後,我們已有的情感意識,將會徹底重新調整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處在這個世界上的方式。我們的行為方式將會開始真正反映出我們的相互依存,當我們對相互依存的理解已經從理性進展到感性,並且付諸行動,我們的生命就會充分發揮作用,而且變得有意義。

相互依存為何重要?如何重要?

在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在生命的每一個面向上,我們的相互連結都是極其重要的。相互依存是世界上一股確切的力量,對我們具有極大的價值。由於相互依存,我們就能夠去回應和適應各種情況;我們能夠改變;我們能藉由聚集達成目標所需的條件,來努力朝目標邁進。如果我們並非相互依存,就無法做到上述任何一項。理解了這個基本法則將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運作,我們得以有意識地去重新定位我們的人生,並且能夠去改變這個世界。

相互依存指出了我們的深切連結,但它同時也說明了我們為何相互連結以及如何相互連結。我們可以從觀察生命中每件事物的發生,都是源於許多不同的因緣條件的聚合來著手。相互依存揭示了這個單純的事實可能會有的深遠影響。它為我們指出,在龐大而複雜的因果定律網絡中,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是對其他事物造成影響的一個條件,而且也反過來被其他事物所影響。身為這個網絡的一部分,我們自己就是對周遭事物產生影響的一個條件。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改變了,他人也會改變。

就如我們所見,不僅物質領域密切地相互連結,社會系統也受相互依存所支配。我們的情感生活也是如此,物質或非物質的一切都是如此。我們一旦開始去探尋它,無論注視哪個方面,從最大的天文系統,到知覺的微細轉變,都會發現「相互依存」。在這個地球上,幾乎生命的每一個範疇中,相互依存都具有實際的影響。事實上,它在環境、經濟、社會、心理和道德上都具有影響力,而這是身為全球化社會的我們才剛開始要去釐清和理解的。

從最廣的角度來看,地球的健康要依賴我們意識到相互依存如何在自然世界中運作,特別是意識到因科技發展而大幅擴展的人類行為,如何與其他力量交互影響。就個人而言,尋找長久快樂的能力,也要依賴對於相互依存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人際關係中運行的理解與認識。簡言之,全球化社會的幸福和個人的快樂,都有賴我們去學習如何充分與相互依存完全協調一致地生活。

想要認識相互依存在我們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中的運作,就必須問一些基本問題。如果開始「感受到」相互連結,我們和他人相處的方式會有什麼改變?當我們在情感上和理智上都意識到相互連結,會有哪些人類價值浮現?一個全然接受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社會會是什麼模樣?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協同開創這樣的社會?

什麼東西真正屬於你?

在佛教中,應用相互依存的觀點,會引導我們去檢視自我的本質,而這也挑戰了我們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如何看待自己。這樣的重新思考,轉變了我們在情感上和行動上與他人相處的方式。我們可以從觀察自己的經驗著手。站在相互依存的觀點上,我們就能開始見到,我們與他人的連結是無法斬斷的。我們的快樂與痛苦和他人的快樂與痛苦如此密切連結,以至於密不可分。這就意味著,沒有任何人是完全自給自足或是可與他人完全劃分開來的。

若要檢視這是否合乎道理,可以去思維:當你說「我」或「我自己」時,你所指的是什麼。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會發現你把自己想成是堅實而各別自主,就像是一個真實的獨立個體。但是,真的有這樣的一個東西嗎?當你說「我」時,如果被要求具體說明你所指的到底為何,你一定會指著自己的身體,要不然,你還能指哪裡呢?但其實這個身體是來自於他人,你的身體是從你的親生父母提供的細胞物質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他們,你的身體根本不會存在。

這些細胞開始分裂之後,你的身體就形成了,而且以你所吸收的所有養分為基礎而成長。你今天擁有的生理身形,是你一開始在子宮中接收的物質,以及隨後一生所吃的飯菜所構成的產物。這些飯菜絕大多數都是由他人準備的,而且所用的食材完全來自於在你之外的資源,也就是植物和動物。沒有一個活著的身體不從其所處環境吸取東西為基礎而成長,也沒有任何一個人類不由父母所生。既然這樣的事情根本不存在,你的身體實際上也不是一個各別自主的「你」。你的身體來自於他人。是因為許多被你認為不同於你的因素,你的身體才能夠存在。因此,稱身體為「我」並不完全正確。但是,它也不是不同於你的某人。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的父親名為噶瑪敦珠(Karma Dondrup),母親是洛拉嘎(Lolaga)。由於我的身體是源自於他們的DNA組合,我的相貌和他們有相似之處。基本上,我是他們製造出來的,差不多就像是一個商品被一家公司生產出來一樣,你甚至可以說我帶有他們的商標。不像工廠所生產的工業產品那樣,我們的父母不會真的在我們的身體上印上標籤或是品牌,雖然他們有時確實表現得好像他們擁有孩子的版權一樣。

如果你無法指著自己的身體,說它是「我」,那麼,那些被你認為是「我的」的其他事物又會是如何呢?這裡有件你穿的衣服,它是他人製造的,而且也是從他人之處得來。在它成為「你的」之前,你要不就是必須從某處去購買它,要不就必須是某人把它當成禮物送給你,我們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穿著衣服出生的。棉花是來自植物,羊毛來自羊的身體,而且為了要讓羊毛成為你的,必須強制去把羊毛和羊分開,而合成纖維是工廠製造出來的。在現在你認為是「你的」的這件衣服上,許多其他人類、甚至某些動物都涉入其中。每次穿上衣服,或享受一杯茶和一道菜餚,你都是在見證你的相互依存的這個展現,因為這一切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他人準備,由他人供應給你的。

我們認為是「我」和「我的」的這一切事物,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衣服、我們的食物,以及我們所有的財物,都是來自他人。因此,這個排他獨存的「我」在哪裡呢?似乎沒有剩下什麼是我們自己獨有的。雖然應該已經很明顯,我們所謂的「我」有百分之九十九並非真正的「我」,我們依然還是繼續說「我」,但那其實是我們通常認為的「他者」。

你可能會去爭辯的那百分之一是你的心識,但其實連要去爭論你的想法完全和他人無關都非常困難,除非你的所有想法都是徹底原創,而且你是以一種你獨有的語言在思考。不僅是我們的想法,包括我們許多情感生活和心理構成都很顯然受到他人的影響,而且受到我們周遭發生之事的衝擊。

就算我們的基本覺知或心識真的確實是我們專有的,而其他百分之九十九或許不是,但是當我們說「我」的時候,我們主要在想的並非那百分之一。當我們說「我」時,我們所說的是整個身體和心的集合體,我們所指的是我們所認為的這一整套事物。而我們已經見到這全套當中的百分之九十九,來自植物和動物,也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他者」,並且深刻留下許多其他人類存在的痕跡。如此從相互依存的角度來思維這一點之後,問問你自己,是否有一個「完全獨立的你」這樣的事物。

你所認為和執著為你自己的,實際上是他人製造的一個產物,許多因緣條件的促成,創造出現在的你這樣的產物。然而,僅只是認知到這一點是不夠的。在理智上瞭解你的相互依存性的這個事實,並不會轉變你的經驗。但是以此方式深入思維,是培養對於我們與他人的連結有所感觸的一個開端。

我們的目標是要能夠感受到,對你而言,他人的極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究竟到達什麼樣的程度,以及你從未真正與他人分離,而生起一種情感意識。他人是你的一部分,如同你也是他們的一部分。你是以與他人相關聯的狀態而存在。當你能夠見到這一點,也就能夠見到你的快樂和痛苦都是倚賴他人而生起。如果只從自己和自身快樂的角度去思考,這根本是行不通的。不倚賴他人,是不會有快樂的。

一旦深刻體認到自己和他人並非兩個完全個別獨立的東西,也就是我們並非真的有所分隔,很多事情就能夠改變。我們將會感受到一種與其他眾生的深刻連結感,我們也會懷著謝意和善意去體驗他們造就了現在的我們所做的貢獻。我們將能領會並感受到,我們應該要考慮到他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