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西藏生死導引書(下)六種中陰的實修教授

西藏生死導引書(下)六種中陰的實修教授

作者:蓮花生大士

譯者:堪布慈囊仁波切

出版社:全佛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3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17 x 22 cm

商品編號:1150440631

ISBN:9789869613842

定價:NT$230

會員價:NT$196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一章 生處中有頌

↑TOP
嗚呼!
我於生處中有顯現時,壽命無暇應捨諸怠惰。
無散安住聞思修之道,相由心起現證三身果。
此次獲得寶貴人身時,不應無散安住於道乎?

龍樹菩薩的偈頌說:「願以此善業迴向給一切有情眾生,圓滿積聚福德與智慧資糧;願我證得佛的法身與色身,並迴向一切眾生也都能得到究竟的成就。」同樣地,在我們聽聞佛法的同時,也是在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因此大家在心裡要這樣發願:「願以我積聚的所有善業,迴向一切眾生能夠究竟證得佛陀解脫的果位。」
在《西藏生死導引書》上冊中,已經對六種中陰(亦即「中有」,以下為配合偈頌之用詞,中陰一詞將於本章中改用「中有」一詞。)做了詳細的解說,以下列舉出《中陰聞教解脫》藏文原典中的偈頌漢譯,亦即《六中有根本頌》,為諸位進行教授。

平常我們可以常常唸誦本頌,也可以把《六中有根本頌》當成簡修儀軌,唸誦時則應回想之前所開示的種種教法,如此對於我們的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

接下來就針對本章「生處中有頌」的偈頌,分別解說其意義,方便諸位掌握其修持的攝要。

第一節

壽命無常,應斷懈怠


我於生處中有顯現時,壽命無暇應捨諸怠惰。

這兩句講的是在生處中有的階段,也就是由出生到死亡之間,我們的壽命是無常不定的。眾生既已出生,最後終必死亡,就如同佛陀在經典中所開示的:「既然出生,必然會死亡,死是生的變異;有了聚合,最後的結果必定是分離;有了積聚,最後的結果是消散;有所建立,最後終究會毀壞,世間上一切的現象,都是無常的景象。」既然無常是必然的,是一切事情的實相,我們就該捨棄貪婪、怠惰的習氣而努力地去修持。

此外,諸位要斷除的怠惰包括三種:

一、因為我們對於世間法上的種種執著,而將很多時間花在世間法上,譬如將時間放逸在世間的貪、瞋、癡……等煩惱上面,這也是一種怠惰,應該要捨棄。

二、另外還有一種怠惰情況是自己對自己缺少信心,明明知道修持佛法是很好的,並且是必要的,但是又認為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去修行。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過於怯懦的關係,於是就想乾脆連修都不用修,這也是一種怠惰。或者是明明知道輪迴裡充滿了各種痛苦,我們必須努力去超越、捨離,但是又想到自己的力量微薄,沒有能力修行,也沒有智慧,就完全放棄,連修都不修,這也是一種退卻。

三、第三種的懈怠是明知道應該努力修行、積聚善業,但是因為懈怠的關係,心裡便想:「沒有關係,今天很忙,明天再做好了!」明天又想:「後天再做好了!」於是一天拖過一天,一年拖過一年……,時間就這樣因為懈怠而拖掉了。

第二節

致力於聞、思、修


無散安住聞思修之道

我們捨棄懈怠之後,即應在聞、思、修上努力修持。修行的第一步即是多聽聞。經由聽聞,我們才知道什麼是善、惡取捨的道理──應該行什麼善業?應該去除什麼惡業?如果不了解善、惡取捨的道理,是沒辦法修行的,所以首先要聽聞。在聽聞善、惡取捨的道理之後,進一步則要深入地思惟。

當我們從上師處聽聞教法之後,進一步要用自己的智慧深入地思惟,反省自身的貪、瞋、癡……等煩惱意念與所聽聞的教法兩者之間應該如何做融合?又應該如何改變自己的惡習?如果沒有深入思惟的話,根本無法真正生起堅定的確信。

有了深入的思惟以後,我們進一步要將其運用在修行上面。要究竟斷除我執以及各種煩惱,必須要有修行上的智慧,因此在聞、思、修三學中,前者是後者的基礎與助緣──經由聞而生起智慧,之後常加思索,最後進入修行。因此想要如實地修持,就一定要有聞與思的基礎。

第三節

親證三身


相由心起現證三身果

第四句「相由心起現證三身果」講到兩個層次:外在的境相與心。

在凡夫的眼中,外在的相就是我們認為不清淨且迷惑的相;心則是我們執著為自我等等煩惱意念。因此要透過慈心與悲心的修持,再透過止、觀、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等等各種修行法門,將我們認為不淨的外相以及充滿各種煩惱、污染的心帶入修行道上。

當我們如實地修持與轉換「能執」與「所執」這兩種境相之後,最後證悟一切的外境與心念的體性都是空性,這就是「法身」的境界。

同時,了解到本質雖然是空性,卻具有能夠自在顯現的明性特質,這就是「圓滿報身」。

為了能夠慈悲度化一切有情眾生的緣故而自在地顯現出利生的形象,這就是所謂的「應化身」。外境與心的本質不離法、報、化三身的本質,也可以說即是法性的體現。

第四節

善用暇滿人身


此次獲得寶貴人身時,不應無散安住於道乎?

本章的最後一個偈頌,講到我們在這一生中所得到的暇滿人身是非常難得的,但卻又很容易壞失掉,所以既然得到了就要好好地運用,不要有任何的浪費,而且要將這個寶貴的人身用來追求並達到究竟解脫的果位。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裡有句偈頌說:「暇滿的人身是寶貴難得的,既然已經得到暇滿寶貴的人身,就應該將之用於證得殊勝解脫的果位。如果在這一生中浪費生命,不能證得解脫的果位,來生如何能再得到這樣的寶貴人身呢?」這句話是說:現在我們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雖然在世間法上為了生活的需求……等等而必須去從事一些世俗的作為,但是如果純粹只是為了世間法而捨棄能得到解脫的殊勝修行,則此生壽命終了後,來世想再得到暇滿寶貴的人身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這一生中,一定要好好將人身運用在修行上。

在密勒日巴尊者對弟子鞏布多傑的開示中曾經講到:「一般來說,暇滿人身是相當寶貴難得的,如果得到人身卻不知道將其運用於佛法的修行以求解脫,而只用在無意義的世間事上,這樣的人身和畜生是沒有什麼差別的,談不上有什麼寶貴之處!」

以上這段開示的意思是:既然已經得到寶貴的人身,卻不知道好好地運用在追求利益有情眾生、成辦利他的事業,或是追求自己來世的利益,甚至是能究竟證得解脫的利益上去努力的話,就只能算是和畜生一樣!

人與畜生的差別就在於人能夠抉擇,如果自己沒有去思考:「該如何發心利益有情眾生?如何修行來成辦這一生的利益?要如何修行以證得未來解脫的利益?」就會像畜生一樣,是沒有智慧的。

所以如果得到人身,不好好地運用在修持佛法,解脫生死,卻只是將它用在毫無意義的世間事上,如此一來是與畜生沒有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