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釋淨土群疑論》提要校註
Treatise of Dispelling Doubts about the Pure Land: A summarized, collated and annotated edition

作者:懷感大師 著;中華佛研所 編註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漢傳佛教典籍叢刊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66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30041

ISBN:9789575988173

定價:NT$680

會員價:NT$57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三十三、極樂淨土苦樂篇

↑TOP
【提要】

在現代的世界中,生活過得快不快樂,似乎是可以測量出來的,像是所謂的「世界快樂指數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美好生活指數」(OECD Better Life Index)或「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等指標系統,就是用來檢視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他們的幸福程度。然而,在佛教中,是否也有評量快樂程度的相關說法呢?本篇的問答所要探討的,就是極樂世界眾生的苦樂狀況,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從苦受(三苦、八苦)及其他諸受(樂受、憂受、喜受、捨受)的分析來進行檢視的。

第九十三問,運用三苦與八苦的概念,分析在極樂世界裡面,有哪些苦是不存在的。論主分別從佛及淨土眾生等兩部分來做說明:1.對佛的部分有兩種說法:(1)小乘根據《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等的說法,認為佛身仍有三苦;然而在八苦之中,沒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等三種苦。(2)大乘則認為佛的蘊、處、界都是無漏的,所以會說佛身沒有各種苦的存在。2.淨土眾生的部分也有兩種說法:(1)三苦之中沒有苦苦;八苦之中只有五取蘊苦。(2)三苦之中沒有苦苦、壞苦;八苦之中只有五取蘊苦。

第九十四問,承續上一問更深入地探究,既然極樂淨土仍有行苦,為何還能稱作是「極樂」。論主提出兩點解釋:1.在極樂世界中,三苦與八苦都各別只剩下一苦,既然這些苦的內容有所殘缺,而且所占的比重又非常少,稱作是「極樂」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2.極樂世界沒有各種讓人感到逼迫或不安的身心憂、苦,所以仍然可以稱作是「極樂」。

第九十五問,解釋阿彌陀佛分身度眾的問題。既然是極樂世界,理當沒有需要被度化的苦惱眾生,然而為何《觀無量壽佛經》卻說:「分身化現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二菩薩,集合於極樂世界度化苦惱眾生。」論主提出兩點解釋:1.度自眾生:極樂眾生雖然無苦,但是仍有分段、變易兩種生死的行苦之苦,聚集的諸佛們會為他們宣說妙法,使之迅速解脫兩種生死,成就法身。2.度他眾生:分身佛除了會親自前往十方世界,救拔他方的眾生;也會聚集起來,勸化極樂自土的菩薩們,讓他們生起大悲心,放下自土的安樂,前往他方世界教化眾生。所以,這些化佛既是度極樂自土的眾生,也是度其他世界的眾生。

第九十六問,是解釋「但受諸樂」的極樂眾生,在他們的八識之中,有哪些識是與樂受相應的。論主說明:第七、第八識只與捨受相應,第六識與喜、樂二受相應,前五識與樂受相應,一切識與捨受都相應。如此說來,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都可以和樂受相應。

第九十七問,解釋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們的身上是否仍有寄身蟲的問題。《大智度論》說:「分段生死的眾生,仍會感得有蟲寄居的肉身。」《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說:「阿鞞跋致菩薩的身體沒有八萬戶蟲。」如此而論,在極樂世界中,那些仍受分段生死的眾生(未達阿鞞跋致者),他們的身上應該會有八萬戶蟲,而蟲正是三惡趣中的畜生道眾生,為什麼《阿彌陀經》卻說「極樂淨土無三惡趣」呢?論主解釋:雖然在極樂淨土中,仍有分段生死的眾生,但是不會有八萬戶蟲寄生在他們身上。至於《大智度論》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的蟲身,那是就穢土眾生的狀況而說的。

【正文】

問答第九十三

問曰:

淨土之中既言「無苦」,未知三苦、八苦之中,無何苦也?

釋曰:

若依小乘《婆娑》等說:「佛身猶有三苦具足,八苦之中猶有五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五取蘊苦;唯無三苦,謂: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以如來身十五界是有漏,謂:五根、五塵、五識;三界通有漏及無漏,謂:意界、法界、意識界。以是有漏身故,有生等五苦;然斷貪、瞋、癡等諸煩惱結,無三苦也。以愛別離苦是愛結,怨憎會苦是恚結,求不得苦是貪結。佛雖愍諸釋種為琉璃王所誅,而非愛別離苦。調達出血、栴遮繫盂、火坑毒飯,眾怨來集,非怨憎會苦也。聚落乞食,空而歸,遇飢饉世,乞求不得,雖屬此事,非求不得苦也。

大乘之中,以佛世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皆是無漏。故《涅槃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又言:「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維摩經》言:「佛身無漏,諸漏已盡。」如是等諸大乘經咸言「佛身唯是無漏」,三苦、八苦唯是有漏,故諸佛身無諸苦也。

十地以還,凡夫以上,有二釋:

一釋云:三苦之中,有行苦、壞苦;八苦之中,有一苦,謂五取蘊苦。以十地以還,由受有漏變易、分段諸報身故,又於行苦,有漏遷流,是行苦也;諸有漏樂,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故有壞苦也;彼無逼迫身心憂、苦——「唯無苦苦」也。初受彼身,雖名為「生」,非眾苦所依,又無胎藏逼迫——「無生苦」。命極長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縱令凡夫,還入變易生死,究竟成佛——「無死苦」。捨彼命,願生穢土,救苦眾生,雖死非苦也-以心欣樂,願捨報修慈悲故。此五蘊報從惑所生,體是有漏,即五取蘊苦也。淨佛國土,四大安穩——「無病苦」;形無衰損——「無老苦」;勝友恆集——「無愛別離苦」;惡人不生——「無怨憎會苦」;資緣無乏——「無求不得苦」。

二釋云:極樂世界八苦同前,三苦之中唯有行苦。由受分段、變易報故,雖有樂受,以唯清淨,常恆相續,無有間斷,究竟永證寂滅之樂;雖有少息,而不生苦,非壞苦也。故彼淨土,言「無苦」者——「無苦苦、壞苦」也。

問答第九十四

問曰:

既彼淨土雖無苦苦等,而猶有彼行苦等,如何得名為「極樂」也?

釋曰:

三苦之中唯有一苦,八苦之內亦唯有一苦。既三中無二,八中缺七,唯雖有餘一,不名「有苦」。如《涅槃經》言:「如河少水,亦名『無水』;如食少鹽,亦名『無鹽』。」又,如《毘曇》言:「大海一滴、須彌一塵,不可說言『有山、海』也。」今此亦爾,縱有少苦,不妨得名為「極樂」也。

又,逼迫不安在身、在心,名為憂、苦;彼土俱無,名為「極樂」也。

問答第九十五

問曰:

《觀經》言:「分身化阿彌陀佛,化觀世音、大勢至,集極樂世界,度苦眾生。」彼土既云「極樂」,即應無苦眾生,何因乃言「集極樂國,度苦眾生」耶?

釋曰:

今言「度苦眾生」者,為度自土苦眾生?為度他土苦眾生耶?

答:

通度自、他土苦眾生。

問曰:

自土既無苦眾生,云何度自土苦眾生?他土雖有苦眾生,應須往彼度苦,何因乃集極樂遠度他方苦耶?

答:

自國眾生雖無苦,然有二種生死——分段、變易,有漏、有為行苦之苦。如來同集,為說妙法,令速出離二種生死,成就法身,故名「度苦」。他國眾生,或宜身往,親自救拔,故分身佛遍滿十方;如此土眾生,淨土業成,臨命終化佛來迎往彼,或宜歸還,遠為利益,故集本國,遙拯沉淪。或言「度苦眾生」,化佛集自土中,化諸菩薩,令興大悲心,捨自土樂,遣生他方,行大悲行,教化十方有緣眾生,故言「集極樂國,度苦眾生」,如經論言:「八地菩薩由多寂,證真如理,不肯出定,教化眾生;諸佛摩頂,勸令出定,教化眾生。」即其義也。故《維摩經》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又言:「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怨害處。」

問答第九十六

問曰:

《阿彌陀經》言:「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未知八識之中,幾有識種而與樂受相應乎?

釋曰:

八識之中,七、八兩識一類相續,緣境微細,難可了知,縱處阿鼻地獄極苦之處,縱生三禪極樂之處,而此兩識唯與捨受相應,乃至佛果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相應淨識,亦唯恆與捨受相應。

以此準知-極樂世界此七、八識恆與捨受相應也;餘六轉識與三受相應,謂:喜、樂、捨。在意,與喜、樂受相應;在五識,與樂受相應;捨受,通與一切相應。以《稱讚淨土經》言:「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以此準知,淨土六識之中,但無憂、苦,無妨有捨,以諸喜、樂心,後至歇滅位,多皆與彼捨受相應。又,彼捨受,體非逼迫,善業所感,故得與彼捨受相應。又,彼眾生起未至定及與中間禪、第四靜慮以上諸定,如何不許與捨受相應?以此準知,雖名「極樂」,亦得與其捨受相應也。若謂不然,彼亦不得與喜相應,以彼土名「極樂界」故。雖土名「極樂」而得與喜相應,何妨名「極樂」亦與捨受相應也?

問答第九十七

問曰:

分段生死,《大智度論》文等言:「受蟲身肉身。」《大品經》言:「阿鞞跋致菩薩身中無八萬戶蟲。」彼既有分段生死,故須有蟲身也。若有者,《阿彌陀經》言:「彼佛國土無三惡趣。」復云何有八萬戶蟲?進退相違,如何解釋?

釋曰:

淨土眾生雖受分段,而無有彼八萬戶蟲。《大智度論》及《大品經》說是蟲身,據穢土說。且就穢土,色界諸天雖是凡夫,身中尚無八萬戶蟲;及三災起,壞劫時末,先壞三惡趣,爾時人中所受,於身猶自無有八萬戶蟲,以三惡趣先已壞盡-何況淨土清淨妙色身,雖是分段而無有是諸蟲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