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釋淨土群疑論》提要校註
Treatise of Dispelling Doubts about the Pure Land: A summarized, collated and annotated edition

作者:懷感大師 著;中華佛研所 編註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漢傳佛教典籍叢刊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66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30041

ISBN:9789575988173

定價:NT$680

會員價:NT$57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導讀

< 回商品頁

【壹】 導讀

↑TOP
一、關於造論者:釋懷感

已知善導是良師,淨土求生信不疑;
欲啟後人還造論,臨終合掌向西馳。
——明.釋道衍

(一)相關史料與生卒年

《釋淨土群疑論》最主要的作者為唐代的懷感大師,在藏經文獻中,多稱他為「釋懷感」、「懷感法師」,又簡稱「感法師」、「感師」。

關於懷感的生平,從唐代到清代,有若干的僧傳及淨土著作會提到他的事蹟,而這些內容,大抵都是根據唐代文諗、少康合撰的《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以下簡稱《瑞應傳》)以及其後北宋贊寧的《宋高僧傳》而做的刪補;然而,遍觀歷來可見的文獻資料,只能從中了解他早年修學的片段內容,以及後來歸宗淨土、撰著《群疑論》的始末,至於懷感的出身(俗家姓氏、籍貫)、求教於善導之前的修學過程、地理軌跡,乃至於生卒年與其間各階段的確切時間,都沒有載錄。既然記載懷感個人的史傳,沒有交代出他的生卒,或許可以從與懷感同時代的人著手進行考察。

〈釋序〉說:

撰次未修,門成乃化,遺編累復,有懷惲法師。惲與感師并為導公神足。

由上述引文可得知以下兩點:1.懷惲與懷感都是善導的高徒;2.《群疑論》尚未撰寫完成,僅留下綱目與草稿,懷感就先辭世了,後續由懷惲接棒完成-這兩點是考察懷感生卒年很具體的線索。

懷感生卒年的大概範圍,如果從啟蒙他念佛的師父及師弟的生卒年來做推斷-其師善導(六一三─六八一)是隋煬帝大業十年至唐高宗開耀元年之間的人,師弟懷惲(六四○─七○一)則是唐太宗貞觀十四年至武周則天大足元年之間的人,如此大致推估,懷感的生年最早不會早於西元六一三,卒年最晚不會超過西元七○一年。

另外,與懷感同時代的窺基(六三二─六八二)在《阿彌陀經通贊疏》中,曾經引用過《群疑論》「往生極樂淨土的人是否有中有身」的論述-這件事也可以當作另一個考察懷感卒年的線索。如果根據「窺基曾引用《群疑論》」之事,結合〈釋序〉所說「懷感死後,經過懷惲接手,《群疑論》才成書」的描述來做推測,《群疑論》最晚於西元六八二年(窺基卒年)成書,而懷感的卒年最晚也不會超過西元六八二年。

(二)學思歷程

《瑞應傳》說懷感博通教內經典;〈釋序〉說他善於闡講經典,名聲廣布;《宋高僧傳》更說他在學習上極為勇猛精進,刻苦耐勞地跟隨他的老師,常常自我要求並檢視所學,如果發現沒有掌握到義理的要領,就不罷休,因此也吸引一批學佛的同好,群聚一處-然而,這三個文獻,乃至於其後相關的文獻,都沒有提到他在歸心淨土之前,在佛學的解行上主攻哪個領域,也沒提到除了向善導求教、學習以外,他是否依止過其他的老師。若根據〈釋序〉對懷感的介紹以及他在《群疑論》所做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至少懷感在淨土、唯識跟律學這三個領域都是下過工夫的,尤其在《群疑論》的答辯內容中,更可以發現他在唯識方面特別具有精湛獨到的見地,而且在同本異譯的經典裡,懷感慣於引用的文獻,多是以玄奘的譯本為主,而玄奘正是漢地當時唯識學的集大成者。

雖然懷感在解門上博學多聞且善於講述,但他並不因此感到滿足,後來改變了自己的修學方向,放下對義理與文獻的鑽研,轉而致力於行門的實踐工夫,如〈釋序〉說:

雖善說而不窮,恐有言之為累,思練神以息際,佇依定而保光,捨義學共遺蹤,遂誠求而取證。

「練神」是漢傳佛教早期譯經的舊詞,字面上帶有濃厚的神祕色彩,然實際上就是指稱「調心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禪定」或「禪修」。由此可知,懷感早期所運用的方法就是禪法,佐以《瑞應傳》、《宋高僧傳》的記載來看,很可能就是念佛或觀佛的禪修,他期望能夠親身驗證過去自己所學的經論義理。即使如此,他在心中仍一直對念佛感到懷疑,所以向善導大師求教。如《瑞應傳》說:

博通經典,不信念佛,問善導和尚曰:「念佛之事如何門?」答曰:「君能專念佛,當自有證。」又問:「頗見佛否?」師曰:「佛語何可疑哉!」遂三七日入道場,未有其應,自恨罪深,故絕食畢命,師止而不許。三年專志,遂得見佛金色玉毫,證得三昧,乃自造《往生決疑論》七卷。

懷感此時在佛法的修學上,早就已經從對義理的探求轉而為實修了,在經過善導的鼓勵與釋疑之後,他馬上進入道場專念阿彌陀佛。剛開始時,經過二十一天,懷感卻沒有獲得任何的感應,自責可能是自己罪業深重所致,想要就此絕食畢命,被善導所制止;後來繼續用三年的時間專心致志地念佛,最後終於見到佛的金色玉毫相,並且證得念佛三昧。在自己確實地體證了念佛法門的真實性與修持經驗後,懷感就撰寫了七卷的《往生決疑論》,此即《釋淨土群疑論》的異名。以上,即懷感從「不信念佛」到「為淨土造論」的轉折歷程。在《宋高僧傳》中,則補充了他撰寫《釋淨土群疑論》的動機:

悲恨宿垢業重,妄搆眾愆,懺悔發露,乃述《決疑論》七卷。

懷感反省自己過去,因為「不信念佛」的無知而造作許多罪業,基於悔罪並想要彌補的心理,於是撰寫了《釋淨土群疑論》,大概是希望透過這本論著,幫助那些對念佛法門存疑的人祛除疑慮,讓他們免於犯下疑法或謗法的過失,進而也能夠對念佛生起信心吧!

關於懷感的辭世,歷代的資料都說他最後是面向西方、合掌而逝,在這之前,還感得佛來迎接的瑞相-《瑞應傳》說:「臨終佛迎。」《宋高僧傳》說:「有化佛來迎。」明代雲棲袾宏《往生集》中,臨終的懷感更自言:「佛來迎我。」〈釋序〉則說:「(懷感)長年先逝,三門徒然,七眾同悲。」假設真如孟銑的序文所述,當時懷感的圓寂,可能震驚了當時的佛教界,令僧、俗弟子們無不對此感到悲傷與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