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29期:悟吧!在世界佛教村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29

定價:NT$180

會員價:NT$29 (16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驟變.應變】 驟變時代,佛教怎麼變?(上)

↑TOP
活動名稱:2018世界佛教村座談會(一):佛教於「驟變時代」的因應與回應
主持人:常華法師(法鼓山紐約東初禪寺監院)
與談人:
1.關寂照老師(索諾瑪山禪中心創辦人)
2.梅安法師(Rev. Meian Elbert,夏斯塔寺院住持)
3.法欽法師(Ven. Phap Kham,梅村香港基金會執行總監暨佛法老師)
4.果暉法師(法鼓山方丈和尚)
現場口譯:陳維武、張瓈文
文字翻譯:張家誠、林何臻
人物攝影:施純泰
記錄整理:《人生》雜誌編輯室
講座時間:2018年6月27日

佛教傳承:修行異中存同
常華法師(以下稱「主」):很榮幸邀請梅村香港基金會執行總監暨佛法老師法欽法師、法鼓山副住持暨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果暉法師、美國夏斯塔寺院住持梅安法師,以及美國索諾瑪山禪中心創辦人關寂照老師來此,分享他們的智慧與修行,幫助我們面對並超越現今社會失序的驟變。

首先請各位簡短地分享你們的修行傳統、方法,以及哪些核心價值是不能改變的,而哪些是可以改變的。
梅安法師(以下稱「梅」):夏斯塔寺位在美國加州北部,我們有男女僧眾,目前大約二十三位。我們獨身、不食肉、不喝酒,遵循曹洞宗的傳統,是隸屬於「佛教禪修會」(Order of Buddhist Contemplatives)的分院,另外在北英格蘭也有分院(編註:Theossel Hole Buddhist Abbey,畫眉鳥洞佛教修道院),還有一些較小的寺院,分佈在歐洲、英國與北美。所以我們是一個大團體的一部分,以修習傳統佛法為基本原則。我們團體有僧俗四眾弟子,因為我們認為,尤其自己更是這麼想,僧眾與居士,男眾與女眾,必須具足四眾,才能裨益佛教。

我們主要的工作是訓練僧眾,因為如果我們不做,又能寄望誰來做呢?我也負責信眾居士的教育。我們會說法,並將部分內容上傳網路,供需要的人們聆聽。我們也會出書,有些會放在網站上免費下載。裡面大多是傳統的佛法,即四聖諦、八正道,以及三法印(苦、無常、無我),這些基本的核心教法。

我認為,基本的佛法教義在現今社會還是適用的,儘管現今的事物看似不同,但差異也沒那麼大。人心仍是相同的,在不同的外衣下,有著相同的問題,只是如今這些問題似乎比較劇烈。但我認為,所要面對的仍是固有的貪、瞋、癡,只是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訓練它、轉化它,大家學著在這個世界上和諧共生。

這些問題之所以看似更加嚴重,是因為網路的緣故。每個人彼此連結,都在看著其他人正在做什麼,這有好處,也有壞處。網路有很好的地方:我們可以透過它弘傳佛法;但也意味人們會東拿一點、西取一些,佛法就這樣被人們自己的觀點給稀釋了,正如關寂照老師在主題演講中所說,很容易只揀選自己想要的,卻錯失了佛法的根本。

而這個根本,也就是佛陀的核心教法,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仍然完全可以應用得上。這就是我們所要教導的,也是我正在教導的。當中也包括慈悲行。人們可能對禪修、經典與佛學研究卻步,但人人皆可修慈心,而佛教即是慈心。而且我認為,現今世上,在我們所需的一切當中,慈心居首。我所教導的包括禪修、持戒、慈心、悲心、耐心對待和自己思考方式不同的他人、練習身語意上的寬大慷慨(generosity)、試著在生活中實踐佛道、試著從教學中實踐佛道,教導自己,也教導年輕的僧眾和前來學佛的居士。我們不收取任何費用,貧窮之人同樣可以來我們的寺院或其他道場修習。

關寂照老師(以下稱「關」):是的,平靜、慈心和慷慨──以慈悲心布施(Dana)很重要。丹津.葩默是第一位被藏傳佛教正式認證的女性佛法老師,幾個月前剛到我們那兒拜訪。她是唯一一位在洞穴裡修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西方人。當我們問起她的修行經驗時,她表示更原意分享對當下的經驗,而不是過去的經驗。她說走訪中國時,發現政府和其人民正逐漸了解到佛教對社會是有益的。這表示他們知道佛法簡捷、良善、誠正和高貴,認同了佛法根本的好處和特質。我覺得這是很好的徵兆,因為這樣一來,法就能在中國持續弘揚,進而將這個國家和其人民根本的良善特質引發出來。

像我先前提到的,「修行」這個字有點被濫用了,我們應該深入去思考這個問題。「什麼」是修行?中國幾百年前有個公案,講到二十位僧眾一同沐浴,根據佛教歷史的記載,這群僧眾同時開悟了。因為他們修行了,而這個修行方法究竟是什麼?就是去觸摸水。那就是修行,不是使用水,而是觸碰它。透過觸碰水,我們的身心轉為純淨。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修行時,我們應該記住,我們不是為了特定目的去做什麼。法在心中,與動作合一,這是一瞬間的事,就在現前之前的那一瞬間……

主:您是用什麼方法教人去觸碰水呢?

關:我頂多只能示範「碰觸」……最終,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去發現真理。我甚至無法確定,「方法」或「教法」這些字眼是否恰當。我們能做的只是示範,就是這樣,只是示範而已。

主:您的傳承是曹洞宗?無法之法嗎?

關:是的,曹洞禪,無法之法。在我們的傳承裡,它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無法之法,意指包含了一切法門,就像坐禪(Zazen)的時候。你們如何稱呼坐禪?

主:Zazen,我們稱為Chan(禪)。

關:「禪」,是的,就像在打坐時,有嚴格的限制,比如說圓蒲團放在坐在三尺見方的方墊上,那是種嚴格的限制。但透過這種限制,卻可找到自由。而且要經過好多年、好多年,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時間的練習。
這很重要,你必須具足尋道的心,充滿了實證究竟實相所需的勇氣、疑情和願力。我們各時各地的祖輩,都是以此來示範和教導「法」。

弘法多元:堅持佛法的本質
主:請法欽法師介紹您的修行傳統、方法,以及不能被改變的核心價值。

法欽法師(以下稱「欽」):尊敬的法師、僧團,大家好,我來自梅村香港基金會,那是一個傳承了一行禪師和梅村的教法的禪修中心。我的衣服上貼著「向日葵章」,上頭寫了個SMILE(微笑)。各位到梅村時,會教你「呼吸」和「微笑」。呼吸表示活著,而微笑代表快樂;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活著」和「快樂」。梅村傳統修行源於上座部和大乘佛教的四個原始教法。在禪修中,我們著重於完全覺察呼吸(《安般守意經》)和四念處(《大念處經》),這些是我們的核心禪修方法。在大乘佛法方面,我們將其結合《華嚴經》所教導的「相即相入(inter-being)」,並且從更大的格局來看這些道理如何被解讀,進而整合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的導師一行禪師曾說,從現在算起的一百年後,梅村的教法肯定會被改變,不可能永遠維持不變的。但若這些教法有以下四個特質,那就可以說是梅村的教法了。這些特質並不新穎,一行禪師只是將之從傳統教法中提取出來,並使它適應、貼近於現代日常生活。

第一個特質是 「我到達了。我回家了。」我們有首歌唱道:

我到達了,我回家了。
就在此處,就在當下。
我到達了。我回家了。
就在現前,就在當下。
我很踏實,我很自由。
我很踏實,我很自由。
我安住在究竟處。
我安住在究竟處。

這些正是《善於獨處經》的教法,安住在此時此刻,這就是佛陀一直強調的。所以,沒有什麼是新的,一行禪師只是用現代語言說出來。

第二點是「行如河流」。在僧團裡,我們練習「無我」,也就是並無一個「個別的我」。所以我們鼓勵僧眾修習「和敬」與「覺察」。僧團和敬共住,過著趣向解脫的生活,不被困在二元對立中。而這又關乎我們正在變化的世界,以及我們如何去適應它。我引用一則故事來說明。

兩位沙彌看到樹和風在動。

一個說:「是樹在動!」

另一個說:「是風在動!」

當禪師經過,他說:「是你們的心在動。」

所以方法是心要安定、寂靜,不要被分離獨存的妄想給困住了,不要認為有一個個別、不變的「我」。這就是「行如河流」的意思。

第三個特點是「世俗諦」與「第一義諦」相即。過去、現在、未來相即。二諦共存,若無世俗諦,即無第一義諦。這就是相即相入(inter-being,inter-existence,inter-are)的教法。若無過去,亦無現在,更不會有未來,它們是相即的。這提醒我們所有事物皆是互存互依的。「相即相入」是《華嚴經》的教示,就是相互依存的關係。這又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上呢?生活中如何看待世俗諦和第一義諦呢?平安和快樂就在痛苦和磨難中。唯有從生活中觀察,才能看到在痛苦和磨難中,包含了平靜與喜樂的元素。

第四個要點:我們的「藏識」(阿賴耶識)是不斷在變遷跟成熟的。「藏識」是「唯識」的說法,在我們的傳統稱為「唯現教法」,所有心行種子,包括快樂、平安的,或是痛苦、苦難的,都含藏在其中,都在等待時機現行。我們應當做好準備,去覺察,且覺察這一切後,我們就能夠用正念去創造條件。我們可以滋養這些喜樂的種子,讓它更能經常現行。而當痛苦、苦難發生時,則可以轉變它們。這就是梅村所修習的四個教義,一百年後,如果我們還持守這四個東西,那便可說是梅村的教法了。

主:請果暉法師分享法鼓山的修行傳統與核心價值。

果暉法師(以下稱「暉」):我們的傳統是漢傳禪佛教,我們的核心理念是心靈環保,以大悲心起來利他,以煩惱消歸自心來自利。

聖嚴師父曾以「如何培養法鼓山優秀的執事」為主題,從身為在家人到出家人、漢傳佛教出家人、漢傳佛教法鼓山出家人、現代世界漢傳禪佛教法鼓山出家人、為法忘軀的現代世界漢傳禪佛教法鼓山出家人等六個層次來開示,太虛大師也提出「人成即佛成」,我想這也很適合每一個人來學習。

如何進一步與世界保持互動?必須先了解當代世界的脈動,才能夠進一步結合佛法,為世界奉獻。法鼓山具體的實踐方式,是透過三大教育--大學院教育、大關懷教育、大普化教育來達成,廣泛地與世界各傳統的佛教團體乃至宗教團體互動,這提供我們的資源之外,我們也從對方身上學習。

最後一點「為法忘軀的現代世界漢傳禪佛教法鼓山出家人」是最重要的目標,也就是佛教所提倡的無私奉獻,以利他來自利。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29期)

2018世界佛教村座談會英文全文,歡迎下載
The Full Text in English of Global Buddhist Village Symposium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