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28期:無常的功課 佛說無常經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28

定價:NT$180

會員價:NT$29 (16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佛學新視界】善終準備:人生會議(ACP)與人生期末考(AD)

↑TOP
■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拙文〈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人生》316期,2009年12月)曾提到,宋代慈雲遵式法師所撰的迴向發願文︰「……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是佛教徒的生死規畫願景。為了實踐此理想,除了念佛、清淨身口意業之外,養成終身學習與身心健康習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生活形態。

從「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到「病人自主權利法」
此外,拙文〈死亡品質指數與存在的苦惱〉(《人生》413期,2018年1月)曾介紹臺灣於2000年實施「安寧緩和醫療條例」(2002年修訂),賦予人民可以預立意願書,表達臨終時「拒絕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e, DNR)的權力,讓末期病人可避免「無效醫療」的痛苦,例如:「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或「延命措施」(葉克膜、升壓藥物、血管輸液、鼻胃管等),也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2019年1月6日,臺灣正式實施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更進一步讓我們對於病情、醫療等各選項之可能成效與風險預後,有知情之權利,以及對於醫師提供之醫療選項有選擇與決定之權利。

民眾只要年滿20歲、為完全行為能力人,可至相關服務的醫療院所,由醫師、護理師、心理師或諮商師等人協助,提供當事人與至少一名二等親內親屬,或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d Care Planning, 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d Decision, AD),並註記於健保卡。

簽署人未來若符合(1)末期病人(原「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適用),更擴大範圍至(2)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3)永久植物人、(4)極重度失智或(5)其他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重症等狀況時,就能依照自訂的醫療決定,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分,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人生會議(ACP)
日本雖然還沒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但對於「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積極推廣。在2018年8月公開募集暱稱,有1073件參選,經過相關領域專家們評審,於11月30日公布「人生會議」為暱稱,希望民眾能多認識此議題,以日常會話、餐桌、家庭會議等各種方式,反覆與家族、醫護人員協商,以便知情、選擇與決定。

人生期末考(AD)
在臺灣,安寧療護專業醫師朱為民出版的《人生的最後期末考--生命自主,為自己預立醫療決定》,以各種實例提出如下的題目:

.無法由口進食的時候,你會做什麼選擇?
.得到重病的時候,會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嗎?
.到了生命的盡頭,會想接受維持生命的治療嗎?
.什麼樣的情況出現,讓你覺得生命已走到了盡頭?
.心中對生命盡頭的醫療有什麼想法?
.如果已經做好了預立醫療決定,會告訴誰?
.需要長期照顧時,想住在哪裡?
.想找誰做醫療委任代理人?
.希望後事如何安排?採用何種儀式?如何安葬?
.有沒有哪些人生尚未完成的心願?最想跟親愛的家人說些什麼?

幫助我們解說人生最後可能會面臨的考題,做好「預立醫療決定」(AD)。

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案例
在書中,朱醫師敘述失智又中風的沈爺爺會自拔鼻胃管,因而雙手被保護手套與棉繩固定於病床欄杆,但還是會乘機自拔。有次,朱醫師為他重插管,病人抗拒,因而管子刺激鼻腔和咽喉,引發咳嗽反射,咳到眼淚直流,眼神憤怒瞪著醫師。奶奶看到她先生這樣,也忍不住掉眼淚,跟旁邊的女兒說:「我們不要放了好不好,他以前就很不喜歡鼻胃管,他好辛苦、好辛苦……」女兒挽著媽媽的手,看起來也很難過。但是,兒子則大聲地斥責奶奶:「說這什麼話!不放管子怎麼吃東西!怎麼會有營養!醫師,你不要聽她的。」朱醫師無奈只能繼續重插管,但病人不斷扭頭拒絕配合,兒女只好合力固定病人頭部,好讓醫師插管,如此奮戰90分鐘才完成。

*病情告知之「人生考題」
朱醫師提到:根據調查,九成以上的民眾希望在罹癌的時候被告知病情。臺灣每年將近10萬人被診斷出癌症,但常見隱瞞病人真實病情。問原因,大多回答:「哎呀,醫師你不知道,爸爸很脆弱,萬一被他知道了,會崩潰!」或是「唉呦,醫生,媽年紀這麼大了,平常腦筋就迷迷糊糊的,說也沒有用啦!跟我說就好,我來處理。」

但「隱瞞病情」會有三大問題:

(1)難與病人討論身後事,例如財產規畫、後事交代……未來可能是家族的紛爭來源。
(2)不敢問病人最後的醫療決定,如插管、電擊、壓胸……若等病人昏迷,家屬們如何做適當的決定?
(3)病人無法善用有限時間,完成一些未了心願,以及向家人道謝、道歉、道愛和道別。

因此,我們應適時進行「人生會議」(ACP)與「人生期末考」(AD),減少無效醫療,改善醫病與家族關係,做好善終準備,自利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