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佛學與現代心理學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佛學與現代心理學
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作者:羅伯.賴特 Robert Wright

譯者:宋宜真

出版社:究竟出版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x20.8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51190131

ISBN:9789861372631

定價:NT$380

會員價:NT$32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導讀

< 回商品頁

溫宗堃——用科學、常識的語言,表述佛法心智培育的智慧吧!

↑TOP
  做為一名佛學思想研究者與正念的教學者,讀此書後我最想說的是,讓我們一起向作者學習,用科學的、常識的語言來表述佛法心智培育的智慧吧!

  早期佛典曾將佛陀比喻為一位生命的大醫王。如同良醫清楚知道疾病的症狀、原因、預後情況以及治療方法,佛陀也洞然明白生命的苦難、苦的原因、苦的熄滅,和導向苦滅的方法。佛教徒相信,佛陀為人生苦難提供了精確的診斷並提出有效的應對。但何以能這麼說、如何說?為什麼佛法是真的?對許多人而言仍模糊不清。解答這個困惑,正是本書的宗旨。

  在佛典中,這位出生在印度人間的佛陀,被描述為擅於運用聽者能理解的語言,巧妙運用生活中可見材料,以類比、譬喻、故事講述祂所要表達的真理。在二十一世紀人們普遍以科學為信仰的時代,善巧運用科學常識來闡述佛法智慧,可以說是非常明智而有效的方式。本書作者便是嘗試從演化心理學等科學的角度,論述佛法傳統的「共同核心」對人生的診斷和藥方,根本上正確無誤。

  從科學,找到理解的新角度

  本書內容飽滿而富有深度,留待讀者自行發掘。我在此僅分享個人覺得被吸引的內容以及一點反思。 作者認為,從演化心理學來說,物競天擇所設計出的人類腦袋,是為了繁衍後代,而非認清事實真相,本是讓人們受苦,而非享樂。大腦的功能之一便是製造幻覺以迷惑、誤導,甚至奴役我們,例如:自以為自己是掌控者、CEO,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延續後代。如此用演化心理學來說明人類心智的局限與生命的困境,這是現代的「格義佛教」,卻也是非常有創意,而且頗具說服力的詮釋進路。

  作者運用演化心理學的「心智模組」來論述佛法「無我」的思想,也是非常新穎有趣的詮釋。這理論認為人的內心有許多模組(靜坐時看到內心不由自主冒出的思緒,就知道模組有千百種)。模組行為的啟動並非取決於某個CEO,而是取決於應付外在環境並有利物競天擇的運算法則,而這和感受密切相關。因此,改變其運用方式的重點,也在於我們如何面對、處理「感受」。

  親身實踐,體會徹底的改變

  如果作者只是在以心理學詮解佛法,而自己未曾實踐佛法的道路—「心智培育」,我對此書的興趣便會大減。讓人高興的是,作者自己也是內觀禪修的實踐者。書中提到作者自己本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原是屬難以進入靜坐世界的那一類人。但二○○三年第一次參加七日內觀禪修的經驗徹底改變他。

  他學會客觀地觀察身心的不舒服,疼痛不再如過往疼痛。他領悟到,既然疼痛的感受可以透過新的觀察方式而改變為不那麼疼痛,那疼痛感受本身便是一種錯覺。如此,人所感知的現實,是否可能也是某種錯覺。持續多年的內觀/正念練習,讓作者本身有很好的體驗—「這表示你的生活較不易受到誤導人的或不具效益的感受所支配。」「能讓你與美更相融」。

  作者對靜坐練習的了解並不膚淺,才能說出這樣的評論:「佛教的重點難道不在於面對痛苦更甚於逃避痛苦?並且藉由面對痛苦、不妥協地注視著痛苦,來摧毀痛苦嗎?」我也喜歡作者詼諧而認真的描述他自身靜坐練習的體悟。尤其最後一章,作者列出他持續在日常生活中每日練習的五個原因,這鼓勵讀者將靜坐練習納為生活常態的作息。

  作者在談及「開悟」的章節,也是令我頗為欣賞的部分。他提到「最完整、最傳統佛教意義上的開悟,並不僅止於本書主要陳述的形而上向度。開悟還有明確的道德向度。」開悟並不是讓人為所欲為、無視道德,而是違反物競天擇,成為一個消除物我限界,不再自私自利,更加符合道德的人。

  充分理解,激發持續改善的動力

  作者撰寫此書,除了想證成佛法為真,更重要的是他認為佛陀的心智訓練能克服或瓦解「部落主義」—因為宗教、種族、國族和意識型態,導致群體之間的爭辯以及公開衝突。如同許多倡導佛教禪修的西方人(像是將正念訓練帶入主流醫學界的正念減壓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作者雖然未談及佛法中看似形而上的「業」與「輪迴」的思想(這似是許多西方人難以吸收的佛教思想),但是,他們都相信,光憑佛教禪修和其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與倫理價值,便能逐步改變這個看似越來越分化對立的世界。

  以科學證成和詮解佛法,固然有好處,但「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未必就是不存在、不合理。例如,作者不相信的「業」與「輪迴」。站在佛法內部的立場而言,現代科學本身畢竟有著「唯物」的傾向。我們也須留意這傾向可能無法正確解釋佛法的論述,甚至違反佛法的根本理念。舉例而言,把心識作用解釋為純粹大腦活動的結果,就完全與佛法背道而馳。

  最後,我想向所有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因為這書中所闡述的西方心理學、佛法思想,或作者個人關於靜坐的理解與體驗,都可以引人深思,值得細細品味。我相信讀過這本書的朋友,都會對佛法和靜坐有更多的理解,並能進而找到開始嘗試、重新拾取,或持續深化個人靜坐練習的動力。(本文作者為臺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喬.卡巴金博士認證之正念減壓課程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