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人生427期:與記憶的美好告別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27

定價:NT$180

會員價:NT$29 (16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本期專題/導論】 認知障礙,修行無礙

↑TOP
「不過是不方便一點而已。」
對認知症者,如果能這麼想,
也許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沒關係,就慢一點。」如果認知症者被這樣溫柔對待,
應該也會溫柔地對待別人吧!
這堂課,是進入老後社會的我們所該認真學習的。

■ 釋演真

曾有人對聖嚴法師說:「我現在身體健康、家庭美滿、事業有成、財富無虞,十分幸福滿足。」法師反問:「如果有一天這些都沒了,你就不幸福滿足了嗎?」同樣地,我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於是勤奮學習、博聞強記、辛苦工作,不斷累積知識及技能,以成為有用的人……但如果有一天,這些都消逝了,我們還能自信且尊嚴地走下去嗎?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老病死不再是一瞬間的事,它可能延續十數年,甚至伴隨著身心功能、理性認知的剝落,使得人一向被認為勝於其他動物的價值──「我」之所以為「我」,獨一無二的記憶與心智,都一一隨風而逝時,其所引發的恐慌,更甚於其他疾病。
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中,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女主角愛麗絲曾說:「當我們偏離了原本的自己,誰還會正視我們?我們的怪異行為和語無倫次,改變了別人對我們的觀點,也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觀點。」她甚至傷感地說:「真希望我得的是癌症。」

最後留在手中的價值卡
心理工作坊有個常玩的遊戲:每位玩家手上握有十張空白價值卡,玩家在卡片上寫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物,接著在每一輪遊戲中依序捨棄。同樣的過程,何嘗不是活生生地搬演在失智症患者和家屬身上,甚至沒有選擇的餘地:對熟悉環境的模糊、效率生活的瓦解、閃耀才能的消逝、記憶流逝的空洞,乃至親密關係轉為陌生,以及自我逐漸模糊……這勢必失去的過程,讓許多病人和家屬充滿沮喪、挫敗及驚慌。遊戲中,逐漸捨棄的價值卡, 會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失智症不也是如此?

以往,人們昧於對「失智症」的認識,總汙名化為「老番顛」或「癡呆症」,目前日本、香港正式將其更名為「認知症」或「認知障礙症」,以減少望文生義的偏見,不僅為了尊重患者及家屬,更希望透過中性、客觀的症狀陳述,增加患者的自我認同,以及持續有意義的生活。

著有《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的佐藤雅彥,就以患者立場真切告白:「其實只要能夠懷抱著熱情生活,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今年91歲的林添發爺爺,在73歲那年被確診罹患失智症,失智初期,連國語、臺語都忘失了,只記得年輕時認真學過的日語,有人請他開班教日語,儘管擔心,但憑著「既然人家需要,我就試試看」的信念,加上籌辦關懷獨居老人的志工隊,忙著忙著,失智症竟不藥而癒。原本只有高中學歷的他,2018年更拿到南華大學碩士學位,他的生命歷程,著實鼓舞人心。

不欠債的歸零生活
行醫34年,臺灣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退休前後持續在媒體上傳遞正確的失智症知識,不僅鼓勵失智症患者「維持既有功能,有尊嚴的生活」,更親身實踐,指出正向看待老年、規律健康生活、多學習多活動、享受當下,就是預防失智症、自在熟齡的不二法門。

「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死得有尊嚴。」聖嚴法師這十八字箴言,看似簡單樸實,卻蘊含佛教最深刻的生命觀及智慧。對此深有感觸的法鼓文化總監果賢法師分享,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但每個人境遇都不同,那是因為自己的業力、業緣而展現的獨家版;重要的是,當我們遇到疾病時,如何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坦然接受。聖嚴法師所說:「懂因果,凡事不會怨尤;明因緣,凡事不會強求。」是佛法送我們的最好禮物。

長期投入善生及善終關懷的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更進一步指出緣起的生活觀。如實面對失智症因緣,從最根本的「戒、定、慧」做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終身學習;維持永續、合理、良性循環的「不欠債」生活──不欠身體、不欠生活的債;把握每個當下盡心盡力,便毋須擔憂。這就是修行,更是疾病預防之道;即使生病了,也能身苦心不苦。

在《優雅的老年》一書中,作者斯諾登博士發表了關於阿茲海默症的「修女研究」。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678位去世後捐贈大腦以供研究的修女,有68位大腦解剖呈現中度和重度阿茲海默症病理變化,但其中五分之一的修女,生前並沒有阿茲海默症的症狀;揭示儘管腦內已明顯病變,仍可靠後天努力讓症狀不出現,享受自在老年。

作者在書中還特別提到,修女研究有兩項關鍵因素無法量化呈現,卻至關緊要:一是修女們深刻的修行經驗,二是團體支持的力量。這二大支柱,對一般人來講也尤其重要。

家庭力量的支撐,不僅提供安穩照顧、情感支持,更能刺激大腦,鼓勵失智症患者積極面對人生。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吳佳璇,分享自身照護父親的經驗:「與失智症患者相處,不是將對方拉回現實,而是要走進他的世界。」此外,不過度期待、適時表達感謝,讓她為父親的好體力感到高興之餘,更珍惜與他相處的時光。

身為佛教徒的會計師Suling Chang,除了為患病的父親安排規律生活,定期針灸、復健、運動外,更加入固定聽經、念佛的學佛行程。往後,「阿彌陀佛」不僅成為親子間最佳的溝通橋樑,更為父親帶來不可思議的安定力量。

熟悉的生活環境,更是讓失智者安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國內居家安寧療護重要推手、臺北市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醫師,便倡議「介入生活,守護生命」,在臺北市推動以「人」為本、以「社區」為基礎的長照服務體系,致力於社區「醫養結合」,希望提昇大眾「生命識能」,打造讓失能、失智患者可以安心的友善社區。

「這個社會不只是效率優先,希望也可以是一個溫柔對待老年人、身心障礙者,以及弱勢者的社會。」這是身為失智者的佐藤雅彥所衷心企盼的。

歡迎光臨「無刻度」幸福樂園
或許,我們太習於將疾病視為「非常」,其實失智者因為大腦的病變,致使熟悉的「日常」崩落,不復以往,不符合社會期待;然而從醫學的角度上,從緣起的理解上,老病死是自然、是日常,是可以被解釋的。畢竟日常的崩落,不就成為「新的日常」?端看我們能否敞開心胸如實看待。

失智症者猶如處在一個沒有刻度的世界:沒有時間、距離、效率的刻度;沒有記憶、言語、功能的刻度,更逐漸失去人際、社會的刻度。但除此之外,與一般人沒什麼不同,一樣希望生活得精彩豐富,做自己想做、可以做的事,貢獻心力,活得有尊嚴、有價值,只是有時候花更多的時間,而且經常失敗,需要大家耐心等待。就像一直走在眾人背後的身影,但,究竟是他們落後了?還是這個社會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