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勝鬘經輕鬆讀:男女平等成佛的關鍵根據

勝鬘經輕鬆讀:男女平等成佛的關鍵根據

作者:蕭振士

出版社:大喜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7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128頁 / 14.8 x 21 x 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商品編號:1151690081

ISBN:9789869646338

定價:NT$260

會員價:NT$221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如來藏的證悟功能

↑TOP
佛教的教義及理論是一路逐漸發展,才建構出今日我們所接觸的完整體系。在這發展的過程中,代表覺悟的最高真理,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名詞及内涵,分別代表不同理論的中心思想。如果能抓住這個中心思想,各個理論的綱要便不難掌握,對整個佛學的發展脈絡,也自然能輕易掌握。

一般將佛學的發展,概分為小乘與大乘兩個大階段,這種分法是以修行的實踐為劃分的標準,並沒有掌握到理論的内涵。因此,本文希望以思想的中心、悟道的意義,作劃分的標準。依據這個標準,可劃分出四個系統:一、原始教義;二、般若思想;三、唯識思想;四、如來藏思想。這樣的分法,是源於太虛將佛法分為「般若、唯識、真如」 三系。印順則將之進一步說明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三系。以下分別簡介:

一、原始教義:這個系統的思想,代表覺悟的最高真理是「無我」,具體的實踐便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不論無常或寂靜,都是以無我為中心,眾生只要體悟到無我,並實踐無我,入於寂靜,便是悟道。

二、般若思想:這個系統的思想,代表覺悟的最高真理是「性空」、「實相」,實相的本質就是性空。具體的實踐便是一實相印。眾生的解脫道,除了了解形質世界是空,一切的存在都是虛妄所現,更進一步要了解根本也沒有空的存在。此「空」猶如道家的「道」,是宇宙的根源。

三、唯識思想:到了唯識思想出現以後,進一步解釋虛妄世界的存在,都只是第八意識——阿賴耶識起認知的作用,變現出有形的山河大地,同時也變現出眾生一切的心識活動。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的現象都根源於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能善能惡,因此必須透過正聞熏習,開發善的無漏種子,去除惡的虚妄習氣,這便是悟道成佛。

四、如來藏思想:在唯識思想興起的同時,另外一派的如來藏思想也同時出現。如來藏思想與唯識思想在表象上有相似之處,於根本處則完全不同。如即真理,藏即胎藏。簡單地說,眾生都具有成佛的種子,如胎兒般,終必成長成人,這成佛便是如來、真理。《大乘起信論》中,將這成佛種子稱為眾生心、本覺,正說明了如來藏的内涵。眾生心即表明如來藏是眾生都具備的;本覺即表明如來藏能自己發動自具的覺性,達到成佛的目標。如來藏本性的開發,就是覺悟的最高真理。

以上這四種思想,又同時說明了覺悟到最高真理時,所呈現的狀態清淨,清淨是無限時空中的永恆狀態,這便是解脫、成佛。原始教義用寂滅表現清淨;般若用空、實相表現清淨;唯識學用阿賴耶識的正聞薰習表現清淨;如來藏思想用本覺、真如、佛 性表現清淨。佛學中的四大思想體系,雖然各有不同的成佛主張,但最後的境界則是相同的——清淨。

從歷史的演進觀察,又可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這事實就是,佛學理論的發展,是由外在現象的觀察,一路向内在心理、潛能,一層層地深入分析與探討。原始佛教的無我觀是由外在的無常出發,主張人由四大組成,也是無常聚合,終究沒有一個恆常的主體存在。般若思想進而將人與外在世界同歸一個實相——空,沒有本質的差異。精神與物質同樣是空,此時是大乘思想的初期。到了中期便是唯識與如來藏思想發展的全盛期。這個時期已超越了現代心理學對意識的研究範圍,而深入到潛意識或潛能的探索。到後期大乘是密教全盛的時代,不再著重於理論的探索,轉而著力於人類潛能的開發。用佛學的說法,就是密教的實修,講究身口意三密,要能夠與佛相應。與佛相應就是將眾生潛藏的佛性實現,即身成佛。

唯識思想的特色表現在第七末那識與第八阿賴耶識上。人類的精神活動在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上面是很容易察知的,這些活動都隨著外在的刺激而流動。到了深入一層的第七識——末那識,則是恆常而執我,約略可說是生命的執著與動能。第八識——阿賴耶識,含有多層的意義:能藏、所藏、執藏,綜合地說就是能含藏一切, 包括善與惡,及一切不善不惡。所藏的一切善惡業果,便是下一輪生死輪迴的主體。因此,修行的人如果要脫離輪迴,便要以正聞熏習阿賴耶識。正聞熏習包含一切修行,如此從外在的熏習改變内在的心識,完全是一種藉助他緣的行為,事實上是否定了人有自我證道解脫的能力。這一點正是唯識與如來藏思想最大的不同點。

如來藏思想即是從根本主張「如來藏自性清淨」,人有依自緣證道解脫的能力,「如來藏者,無有前際,無生無滅,法受諸苦。彼為厭苦,願求涅槃。」(勝鬘夫人會)這個能力有許多的名詞:真如、佛性、本覺、眾生心等都是。每個人都具有自發的能力,自我熏習,開發自己的智慧,去除自我的執著,不受外在的污染,使真心顯現,得覺悟而解脫。在如來藏的思想中,學佛的功用就是在「破妄顯真」。

前面提到潛能的問題,如來藏的本質就是潛能,而且是眾生都具備的潛能。據此,所謂「一闡提」十惡不赦的人都可以成佛,這是眾生本然,只是未能顯現,所以現出凡夫身;如來藏現起時,便能現出佛身。現凡夫身是因為佛性被外在的客座煩惱覆蓋,但不是被侵入。客塵煩惱只是覆蓋,因此修行的目的也只要除去這些覆蓋,便能顯真心、現佛身。這些是就理論而言。

就實踐而言,中國的宗派中,最能實踐如來藏思想的是禪宗。六祖慧能初見五祖時,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便是最好的註腳。禪宗思想以「自性」為核心,反映在修行功夫上,就是直指人心的頓悟法門。簡單地說,這自性就是如來藏,也是頓悟法門的根據。弘忍講:「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為什麼?因為思量也是外塵,根本上已遠離自性。慧能講:「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因為觀淨也是 向外尋求。這些都是向前面所說的「他緣」去求,不是向如來藏的「自緣」去求解脫。 但吾人必須了解,禪宗思想也不是純然的如來藏思想。譬如禪宗講「自性能生萬法」,基本上不就是「萬法唯識」的唯識思想嗎?「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不是空觀的思想嗎?在強調禪宗的如來藏思想時,同樣地必須說明禪宗融合性的思想,以免形成偏見,誤導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