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勝鬘經輕鬆讀:男女平等成佛的關鍵根據

勝鬘經輕鬆讀:男女平等成佛的關鍵根據

作者:蕭振士

出版社:大喜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7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128頁 / 14.8 x 21 x 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商品編號:1151690081

ISBN:9789869646338

定價:NT$260

會員價:NT$221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序】勝鬘經導讀

↑TOP
  《勝鬘經》有兩種漢譯本。一是南北朝印僧求那跋陀羅所譯的《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也是本書採用的版本;一是唐朝菩提流志所譯的《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九 勝鬘夫人會》,本書收錄在附錄中。

  本經以波斯匿王信法以後,修書給女兒勝鬘夫人,備贊如來功德,作為說法的因緣。在說法的過程中,是以勝鬘因有所悟道,反過來請佛陀印證,對如來藏思想作系統性的介紹。全經圍繞在「攝受正法」的基本修行要求中,這攝受正法也就是經中所說的十大受。因此,讀者首先必須了解的,就是十大受的内容。

  一、於所受戒,不起犯心。
  二、於諸尊長,不起慢心。
  三、於諸眾生,不起志心。
  四、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
  五、於內外法,不起慢心。
  六、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
  七、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攝受眾生。
  八、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
  九、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
  十、攝受正法,終不忘失。

  十大受是大乘修行的基本信條,以這十大受與八正道比較,明顯地表現本經注重修心、入世,及大乘佛法所提倡的核心價值——慈悲眾生。十大受以守戒為基礎,然後逐漸向慈悲眾生,最後以正法總攝,正是標準的大乘修行法。接著勝鬘再提出三願:

  一、安慰無量與無邊眾生,得正法智。
  二、以無厭心為眾生說。
  三、捨身命財,護持正法。

  此三願再合為攝受正法一大願。可知本經極度發揮了大乘佛法以願力入世的精神,並作為修行必備的功夫。對眾生慈悲,不僅是慈悲的意涵,更有修行的意涵;捨身命財不僅為眾生,也是捨棄執著的修行。

  第二個思想重點是承襲了《法華經》會三歸一的論點,主張一乘包含三乘,又特別指出這是修行的進程,並不因為主張大乘而否定或嫌棄小乘。這個觀點具體表現在羅漢與如來兩種不同的成就中,以及佛、法、僧三歸依上。即歸依如來才是究竟歸依。

  阿羅漢雖然歸依於佛,但心中仍有恐怖,因恐怖才求歸依。換句話說,這樣的歸依是有所求,並非卓然獨立的歸依。因此阿羅漢仍是有生、不純、有作,所得的是有餘功德,所證的是有餘涅槃。只有如來所得是無量功德,所證是無餘涅槃。阿羅漢的智慧只能斷除見一處住地(認知上的執著、邪見,即見惑)、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而無明住地只有如來的菩提智能斷,無明住地的力量又是最大的。

  其次是三歸依的問題,三歸依在原始教義中即已出現。即歸依佛、法、僧。本經主張歸依正法與僧眾不是究竟歸依,只是有限依;歸依如來才是究竟歸依。並且說明歸依如來就是歸依如來法身;這如來法身也就是如來藏。很明顯地,本經藉著說明大小乘的差別、阿羅漢與如來的差別、三歸依的差別,歸根結底就是說明如來藏才是佛法的究竟、涅槃的究竟處。印順長老對如來藏下了一段最簡要的評語:「理論的特色是至圓,方法的特色是至簡,修證的特色是至頓。」圓、簡、頓三項特色具體的表現,便是入世與現世解脫。

  第三個思想重點是對四聖諦的詮釋。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根本教義,本經則將四諦再分為八諦。其中四諦為作聖諦,另四諦為無作聖諦。作四聖諦是有量四聖諦,阿羅漢據此並無法修證一切苦集滅道。無作四聖諦是如來究竟事,據此能知一切苦,斷一切煩惱、隨煩惱所攝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非肉身),除一切苦滅,而證道。並且對苦滅作了詮釋:「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滅。」這便是如來法身,如來法身不離煩惱,這便是如來藏。

  四諦中的三諦:知苦、斷集、修道本是有為法;只有證滅是無為法。這是一般性的解釋。本經則特別再將苦滅提出,強調回到無作、自性清淨的狀態,方是究竟,也就是要排除有作的滅苦行為,並將這八聖諦匯歸在苦滅諦,用這一諦含攝八諦。

  第四個思想重點是如來空智。一如前面談到如來藏不離、若離煩惱藏。空智分為空如來藏,離一切煩惱;不空如來藏,不離一切。從這些論述中,很明顯地反映出,大乘佛法在發展到中期以後,雖然講的是有宗,但根本上還是沒有脫離空宗,尤其是龍樹的中觀思想。本經更是具體呈現大乘中期由中觀思想,逐漸邁向有宗思想的痕跡。

  歸結到最後,便是第五個思想重點。「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這意思是生死因如來藏有,如來藏則無生死。「死者,謂諸根壞;生者,新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藏不是有為相,是常住不變。這常住不變,是世間一切變化所依;這常住不變是法界、是法身,是自性清淨。一切的煩惱都是外染的客塵。

  更重要的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惟佛世尊,實眼實智……如實知見。」勝鬘的看法如此,世尊更補充「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學佛學到這裡,就已不是知識、認知心可以用功的了,而是要依於佛的智慧,也就是隨順法智。用這個智慧去觀察六根的作用、業報、無明住地、禪境、自在神通。如此觀察,才是究竟之道。

  本篇導讀以十大受、三乘歸一乘、四諦歸一諦、如來空智、如來藏無生死等五個思想重心作為主軸說明全經的旨意。最後以隨順法智作五種觀察,為修行進階,證悟如來藏。目的是希望提綱挈領,供讀者閱讀本經時,方便抓住本經的要意。由這五個重心及五種觀察,讀者更可看出《勝鬘經》不僅建構了如來藏的思想體系,也提醒愛好佛道者修行的次序。這修行的次序是階段性的,修行的極致是跳脫「說理」,直入「悟道」的,這一切都是圍繞在圓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