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倒吹無孔笛—明清佛教文化研究論集
Blowing the Holeless Flute Upside Down: Collection of Research Papers on the Buddhist Cultur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作者:廖肇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552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641

ISBN:9789575987947

定價:NT$600

會員價:NT$510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泠然萬籟作,中有太古音——從《古今禪藻集》看明代僧詩的自然話語與感官論述

↑TOP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不論是一般百姓與上層菁英的知識社群,皆深染尚佛之風,佛教成為理解近世文化最重要的關鍵字之一,特別是在文藝創作方面。從大的方向說,「以禪喻詩」是近世中國詩學最重要的命題,不論贊成與否,都無法對「以禪喻詩」此一重要命題視而不見。中唐以後,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為詩僧的大量出現。自此,傑出的詩僧在中國文學史上代不乏人,明末清初時仍然達到極致頂峰。晚明清初的詩禪關係具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特徵:(一)就普遍性而言,詩僧廣布是一個全國性的現象,從江南到京畿,乃至滇黔都有為數甚眾的著名詩僧,同時,明末清初的詩僧往往也是叢林宗匠。例如憨山德清(1546-1623)、紫柏真可(1544-1604)皆與文人往來無間,同時期的雪浪洪恩(1545-1608)身繫賢首、唯識二宗法脈,晚明叢林尚詩之風半出其手;嶺南曹洞宗尊宿天然函正(1608-1685)、祖心函可(1612-1660)能詩之名亦有稱於當世。清初學者潘耒(1646-1708)曾說:「前代多高僧,亦多詩僧。詩僧不必皆高,而高僧往往能詩。」在此之前,詩僧的佛學造詣經常是論敵批判的焦點,但從晚明以後,能文擅詩似乎成為不分宗派的高僧之共通特徵。(二)就理論架構的深度而言,叢林詩禪論述最重要的理論經典首推《石門文字禪》與《滄浪詩話》,明清的禪林與知識社群不但就此展開論爭,同時也將其層面推及戲曲、小說;論述的主題除了禪宗一向關心的語言問題以外,也觸及家國、性別等重要議題。(三)就與當時社群互動的情況來看,雖然傳統文人與僧人的來往屢見不鮮,然而就文學創作而言,傳統文人往往居於領導者的地位,例如惠洪覺範(1071-1128)與黃庭堅(1045-1105)之間的關係。然而在明末清初,詩僧經常居於理論指導者的地位,例如湯顯祖(1550-1616)與紫柏真可、雪浪洪恩一脈與錢謙益(1582-1664)、覺浪道盛(1593-1659)與方以智(1611-1671)。當然文人的理論體系未必全與其佛學相通,但從中獲得相當程度的啟發,且其於理論深度與廣度之擴展甚得其力殆無疑義。

然而晚明清初叢林尚詩之風並非一個孤立的現象,必須深入其歷史發展的脈絡當中,才能對此一脈絡有更深的認識。宋代開始,詩人與僧人往來十分頻繁。例如參寥道潛與蘇東坡(1036-1101)的友誼至今仍令人稱道不已。以《石門文字禪》一書聞名的詩僧惠洪覺範著作宏富,迄今仍然是了解認識蘇軾、黃庭堅、王安石(1022-1086)等宋代詩人的第一手文獻資料。南宋禪林資料過去不甚為學界重視,近來美國的黃啟江教授、南京大學的金程宇、卞東坡諸先生近年對南宋禪師的文獻(主要流傳到日本)頗多發掘之功。特別是北間居簡(1164-1246)、物初大觀(1201-1268)、無文道燦(1213-1271)、淮海元肇(1189-?)等詩僧的作品與流傳,日本學界對此尚未加以著意,因此黃啟江教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拓宇之功。元代傑出詩僧亦精彩輩出,例如著名的「詩禪三隱」——覺隱本誠、天隱圓至、笑隱大訢。此外,石屋清珙(1272-1352)、中峰明本(1263-1323)等禪門宗匠亦有能詩善書之名,石屋清珙的〈山居詩〉、中峰明本的〈梅花詩〉不僅傳頌四方,其影響廣遠,甚至遠及日本,在東亞漢文創作史上,深具典範意義。

過去關於詩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朝隋唐的中古時期,特別是皎然、齊己、貫休等人,其中一個極為特別的例子是寒山詩。但寒山詩已經超越詩僧的境界,成為禪門公案重要思想源頭之一,有必要另外單獨處理。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從宋元到明清,精彩的詩僧輩出,而其著作質量皆遠邁前賢,如同蘊藏豐富的大寶山,有待有心人進一步充分抉發。

本文希望從自然話語與感官論述兩方面切入,以晚明編就的僧詩選集——《古今禪藻集》一書為主要研究對象,冀能對認識明代詩僧的文化意涵有所裨益。從以上兩種不同的進度,就近世漢傳佛教的詩僧作品重新反省其文化意涵,特別是:(一)當中的自然觀、身體觀、語言文字觀、文藝觀、社會倫理觀及其與當時思潮之間的互動關係;(二)禪法思想的特徵;(三)與知識社群的互動關係;(四)在不同的時代脈絡,其創作風格與理論架構之間的異同;(五)理想的世界圖像或生活方式等五個不同的思維向度,重新省思近世詩僧的文化定位與社會脈絡,並以此為基礎,重新觀照詩僧在當時知識社群文化實踐版圖的座標定位。

二、詩僧歷來研究述評

自佛風東扇,詩僧固然無代無之,但不論在文學史或佛教史似乎皆未受到充分的重視。二十世紀以來的文學研究,以浪漫主義和國族主義為中心,正好是傳統詩僧避之唯恐不及的題材,故而傳統文學研究者的理論工具多不適用於僧詩研究;另一方面,詩文往往被定位為「外學」,意味並非核心所在。雖然如此,詩僧研究亦有不少積累。中國詩禪關係的研究,臺灣前輩學者如巴壺天、杜松柏,大陸學者如孫昌武、陳允吉、項楚,日本學者如入矢義高、阿部肇一、飯田利行諸位先生都有重要的貢獻。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入矢義高,其從俗語言研究進路對禪宗語錄進行全新的詮釋,廣泛註解《碧巖錄》、《臨濟錄》、《趙州錄》、《玄沙廣錄》,將學界對於禪宗語錄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境地,而南開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孫昌武近年傾注畢生心血,獨立完成一套五冊《中國佛教文化史》的堂皇鉅著,亦前人所未到。然而即使於此,貢獻卓著的入矢義高與孫昌武教授等人皆未著意於宋、元、明、清等時代的文化表現,五冊《中國佛教文化史》中宋代以後所占的篇幅竟然不及半冊,宋代以後的詩僧,獨立章節討論的只有蒼雪讀徹(1588-1656)與擔當普荷(1593-1673),尚多有補充的可能。筆者管見所及,就中國詩僧發展歷程進行整體觀照的著作,僅有覃召文《禪月詩魂》一書,然而《禪月詩魂》一書並非完全嚴格意義下的學術著作,並未就問題意識與理論觀照加以深化。

影響深遠的忽滑谷快天《中國禪學思想史》一書,直接將元代以後定位為「禪道變衰」,這種退化論式的觀點影響深遠,連帶影響學界研究的價值取向。近年學界於此已經略有改觀,例如周裕鍇、張培鋒對於宋代詩禪關係著力甚深。周裕鍇對於惠洪覺範的生平、年譜以及相關文獻的處理,讓我們對文字禪在宋代的文化意涵有新的認識。臺灣學者張高評、蔡榮婷、蕭麗華、黃敬家教授皆對宋代的詩禪關係有所發明。黃啟江教授兼通佛教、歷史、詩學,近年對南宋詩僧的文學與文獻發掘之功居功厥偉。另外近年在宋代禪宗思想方面,石井修道最受注目,其雖然主要是宋代禪宗思想(特別是大慧宗杲),亦偶爾及於詩偈,小川隆、衣川賢次堪稱旗手。後起之秀如土屋太祐、齋藤智寬皆有可觀。筆者與日本學界上述諸人皆有過從,深知日本學界良窳所在。大體而言,其論學精細,又傳承有自,然罕能論其詩,此實我臺灣學人利基所在。西方學界近年亦開始注意宋代佛教的特殊性,Peter N. Gregory and Daniel A. Getz, Jr.集合各家,編成Buddhism in the Sung一書,具有相當程度的代表性,說明宋代佛教逐漸受到美國的重視,但除了臺灣中正大學中文系蔡榮婷教授曾就牧牛詩與《祖堂集》的詩偈加以探析以外,皆罕及其詩。遼、金、元、明、清的研究雖然亦迭有新作,但於詩作往往輕輕看過。明代佛教在聖嚴法師、荒木見悟、長谷部幽蹊等前輩的努力之下,成果略有可觀,然對於成員眾多、資料宏富的明清詩僧的關心仍然不夠。拙著《中邊.詩禪.夢戲——明清禪林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是少數專門處理明清詩禪關係的專著,然影響尚淺。近年亦有劉達科《佛禪與金朝文學》一書用力稱勤,亦有見識,可謂別開生面。晚清佛教與文學的相關研究亦寡,當時詩名最盛的詩僧當推八指頭陀寄禪敬安(1852-1912)與蘇曼殊(1884-1918),蘇曼殊實為風流文人,不足與論。八指頭陀詩禪並高,一時人望所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黃敬家教授曾有專文論及,王廣西《佛學與中國近代詩壇》一書仍是此一領域最有參考價值的代表著作。

雖然如此,近年來近世佛教思想近年有愈來愈受重視的傾向,然而除了宋代文學的研究者對於詩禪關係著力較深外,歷來傑出詩僧其實代不乏人,即令並非以詩僧名世的法門龍象,亦多有精彩動人的詩作(例如破山海明、蕅益智旭)。詩僧是中國文學與漢傳佛教融合無間的表徵,同時也是東亞諸國禪林共通的文化現象,兼具普遍性與特殊性,蘊藏豐富的象徵意涵,有待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