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20期:聖嚴法師教幸福告別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20

定價:NT$180

會員價:NT$29 (16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當代關懷】 自我安頓五部曲⸺緬懷楊國樞院士

↑TOP
編按:
倡導華人本土心理學的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臺灣大學心理系退休教授楊國樞院士,於7月17日逝世。楊院士曾任法鼓大學創校董事,於法鼓大學籌備過程著力甚深,並多次參與法鼓山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每每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提出精闢言說,深具人文關懷素養。
本刊摘錄楊院士與聖嚴法師於1999年,針對二十一世紀來臨,人們如何追尋平安與自我安頓的對談語錄,重溫其智慧珠玉,藉以緬懷。

■ 編輯室

陳月卿(主):請楊院士從心理學或其他哲學的角度,談談您對平安的看法。

楊國樞(楊):聖嚴法師非常有系統地提出了一個關於平安的架構,從自己開始,推及於自己、他人、自然、宇宙;這很像我們丟一塊石頭在小池塘裡,從中心一圈圈的漣漪盪出去,這是非常好的一個看法。因為這樣來看平安,就有很大的幅度與架構,不過最後還是歸結到「我」,也就是自己的問題,亦即自己如何安身立命。

如果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會發現人是從沒有自我的觀念開始,到了某一個年齡,才形成自我的觀念,這個自我會思考,會觀察,會看自己,看別的人,看別的動物,這都是一個自我在發揮,一方面想自己的事情,一方面想外界的事情,然後再擴及於整個大社會、大自然。

所以聖嚴法師剛剛提到這個很大的架構,要點就是一個自我安頓的問題,自我安頓好了之後再擴而充之,所有五個大層次都可以統合在一起,並無往而不利。但如果一開始就不能安頓好自己的話,就會層層皆錯。所以法師雖然講了很大的架構,但最後還是落實在自我的問題上,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

自我安頓從清楚自己做起
所以我想就自我安頓的問題,提供一點看法。

關於自我安頓,我覺得有五部曲,第一是自我活動,第二是自我探索,第三是自我了解,第四是自我肯定,第五是自我實現。

所謂的自我活動,是我們每個人要安頓自己,必須先要清楚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否則會安頓錯了。在生活當中,必須讓自己有機會參與不同的生活層面,而不是「面壁」三年就忽然頓悟;即使是很多大法師,或悟性很強的人,也不是從小就「面壁」的,而是經過很多歷練,參與人生的活動,人生的事情已經了解很多了,到了某一個年齡,然後才可能頓悟。所以首先要活動,不要畫地自限。

不要把生活變成例行公事,那不是生活,不是生命。生命的意義在於「生」,好好的「生」,好好地保護這個命,把它「生」出來,活動出來。生命本身要在當下的每一剎那,都很充實的活,最後自然活出味道來,也不會特別感覺到死亡;就算會想到,也會很坦然,因為現實生活過得很充實。

藉著嘗試不同的生活,藉由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現,就比較容易自我了解,接著就可以進一步自我探索,想想自己是怎樣的人;然後進入第三步,了解自己是怎麼樣一個人;第四步是自我肯定,因為了解自己的能力、自己與別人對待的方式;情緒的內涵與表達的方式等,就可以接受自己是這樣一個我。當然,如果有缺點,就要改;改不了的,就接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

例如有人講話結巴,改不過來就接受好了,因為結巴就是我的一部分,拿掉以後就不像我了,能這樣想的話,心裡會很放鬆、很坦然。不過不是因為那是自己改不了的,別人就得接受,如果是涉及別人的事,那就非改不可。

把自己「活」出來
自我肯定之後,最後就是自我實現,了解自己有什麼優缺點,然後在生活當中把它展現出來,把自己活出來,每一剎那、每一個時刻都全心全力,努力把自己的特點活出來。而且不羨慕別人,別人頓悟聰明,是他的事,我不羨慕,我的聰明就這麼高,不跟他比,把自己恰如其分地發揮出來就很好了。

這個自我實現,不是要去跟人家競爭,不是要鑽營、賺大錢、做大事、做大官,到後來卻身不由己,一輩子都不得安頓,甚至自殺,因為沒有安頓好自己,會真的活不下去。

很多人以為自我實現就是搶搶奪奪,就是出人頭地、要風光,其實是弄錯了。自我實現是一種歷程,就是此地此時活得很充滿、很努力,活得津津有味、心安理得,覺得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地,那就是生命最大的光輝,生命最踏實、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自我實現的意思是,你有什麼特點,有什麼秉賦、天分,就把它很認真、很盡責、很努力地活出來,那這一輩子已不虛此生,不但可以跟自己交代,跟父母交代,甚至可以對天地、宇宙都有所交代了。你這麼一個人,古今中外,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你把它活出來,那就夠了,這就是你最大的人生意義與生命價值。

所以我覺得透過五個步驟,從自我的活動、自我的探索、自我的了解、自我的肯定,到自我的實現,就是要你活得像自己,不要被外在的虛名、功利、世俗或他人所定義的虛無飄渺價值觀所迷失。好好掌握自己、認識自己、尋回自己,然後好好地活得像你自己,把自己活出來,那就很好了。

提昇宗教素質
主:聖嚴法師提出了八種臺灣目前的宗教形式,從心理學、人類學或社會學的角度,對此有何回應?

楊:針對聖嚴法師所列的八種宗教(編註),我認為很生動地描繪出臺灣現在各種各樣的宗教型態,或者說是功能的分析,其實很多信徒之所以信宗教,就是為了某些目的,或想達到某些功能而信。

其實臺灣宗教上的最大問題,應該就是功利化,而這在臺灣信眾當中比例占得非常大,我認為這是臺灣宗教信仰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仍有很多像聖嚴法師這樣的高僧大德,或水準較高的信仰者是第七類的,但我相信,一般社會大眾的信仰多是前面那幾種。所以我認為宗教家或關心臺灣宗教素質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尤其現在很多奇怪的神棍,對一般人的吸引力遠比第七種來得更強。

所以我想應該要好好去推廣第七種,宗教素質才能提高,人的素質也才能提高,這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每個人素質提高了,第七種宗教信仰的人就會增多。所以我也要藉這個機會建議法鼓山,不光要從人的素質的提昇來建立人間淨土,也要直接從宗教素質的提昇來著力。

所以我想我們面對信仰時,也要注意我們的動機,不是為了前面的那幾種,尤其是賄賂式最要不得,但也最多,現代這個社會,不但賄賂人,還要賄賂神,賄賂鬼,這就是很大的危機了。希望兩位宗教方面的專家,想想到底要怎樣,提高宗教信仰的素質,這是非常重要的。

「父親式」的宗教
另外我倒想建議在第七種前面再加一種,我發現很多人的信仰,是把信仰的對象,當成父親,而這個父親一方面是萬能的,我只要信了他,即便沒有實際的利益,但覺得受保護了,心裡就平安。我們小時候有父母保護,感到很平安,長大後誰來保護我?外面的人不但不能保護我,甚至會占我便宜,隨時可能剝削我、讓我吃虧,很不安全,所以要有一個神,好心好意,絕不欺騙我,絕不害我,至少傳教的人這樣講,所以我覺得受到保護,就像是父親一樣,強而有力並且很慈祥,像牧羊人一樣,保護我們這些迷途羔羊。

最後我想補充一點,宗教信仰跟宗教感是不同的,很多人有宗教信仰,但境界並不那麼高,甚至不那麼富有宗教性。另一種人,他不信具體的宗教,但他有宗教感。(摘自法鼓山智慧隨身書《平安的追尋》,標題為編輯所下)

編註:聖嚴法師在對談中,將臺灣宗教分類為八種:一、急診型;二、賄賂式;三、證人式;四、存款式;五、健身院式;六、捨與愛;七、哲學性、道德性、經驗性、超越性的;八、勢利、無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