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20期:聖嚴法師教幸福告別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20

定價:NT$180

會員價:NT$30 (17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焦點話題】 法緣匯聚 驟變時代安心有道⸺「世界佛教村」座談會紀實

↑TOP
《人生》雜誌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創刊七十週年,
邀請東西方僧團代表、佛教文化出版人士,
參與2018年6月27日舉辦的「世界佛教村」座談會,
禪師的風範、出版者的使命,以及學者的宏觀,
激盪出智慧火花,為驟變時代的人心,提供安心之道。

■ 編輯室

驟變時代,種族衝突、極端氣候等問題日益嚴重;科技帶來便利,也帶來疑慮……佛法如何看待當前龐雜的問題?出版作為佛教文化重要的一環,如何積極回應社會,推廣佛法深入人心?

2019年,《人生》雜誌即將邁入創刊七十週年,亦是人生導師聖嚴法師圓寂十週年,值此重要時刻,《人生》雜誌與法鼓文化於2018年6月27日,假集思臺大會議中心主辦「世界佛教村」座談會,聖嚴教育基金會、法鼓山普化中心協辦,邀請多位東西方僧團代表、佛教文化工作者和學者展開對談,共有近六百位聽眾與會,並透過網路直播,有1772人次關注點閱。

驟變時代,更須覺察不變
「在驟變的年代,東初老和尚做出的第一個回應,就是創辦《人生》雜誌。」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在開幕致詞時,呼應座談會主題之一「佛教於『驟變時代』的因應與回應」,介紹於1949年創刊的《人生》,其背景面臨的正是大環境劇烈變動的不安年代,當時東初老和尚看到人們亟需佛法,以「佛教普及,文化先行」的積極行動,邀集青年法師投入筆耕,於佛法的新生地上耕耘播種,帶動了後來臺灣佛教的發展。

現代科技與交通發達,似乎形成世界佛教村的條件,同時也面臨多元、迷失方向的新課題。方丈和尚引用聖嚴法師對佛教未來的看法,期盼眾人從宏觀的角度,「把釋迦牟尼佛整體的教理和教義,從歷史源流、義理來釐清開合的現象」,回歸佛陀本懷,契理契機地普及佛法,共同開創「世界佛教村」的新局面。

當天的兩場座談主題為「佛教於『驟變時代』的因應與回應」,以及「佛教文化的全方位發展」,分別邀請美國索諾瑪山禪中心創辦人關寂照老師(Jakusho Kwong Roshi)、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宗教導師繼程法師發表主題演講。

八十三歲的關寂照老師,為第三代華裔美國人,1959年親近鈴木俊隆禪師(西元1904~1971年),並傳承其日本曹洞宗法脈。先後創辦舊金山索諾瑪山禪中心、波蘭觀音禪中心及冰島夜牧禪中心,於歐美教導日本禪逾四十年,也是第一位邀請聖嚴法師至美西弘化的人。

關老師在主題演講中提到,他來自非常傳統的禪宗傳承,看到這次大會主題「驟變時代」,感覺世界好像一直在變動,但其實我們是被表相吸引、迷惑了而不自知。「能夠覺察到什麼是『不變』,才是真正的重要。」關老師並反覆提醒:「我們每一個人,早已具足了所有本然的明淨及安定。」「修行非常簡單,就是不斷地重複練習。」

關老師提及聖嚴法師的理念「建設人間淨土」,指出如果我們不了解淨土本來已在我們心中,如何憑空創造一個淨土?就是因為「它」本來存在且具足,所以才能看得到。「宇宙無涯,我們就是這個大千世界、因陀羅網中的一顆明珠。」關老師表示,每個人都在因緣法中,祖師大德教我們的,只是如何用一顆清明的心,來看待這變動的大千世界。

人工智慧無法取代人類心靈
接續的第一場座談,由紐約東初禪寺監院常華法師主持,關寂照老師、美國夏斯塔寺(Shasta Abbey)住持梅安法師(Rev. Meian Elbert)、梅村香港基金會執行總監法欽法師(Ven. Phap Kham)、法鼓山副住持果暉法師,分享各自傳承的特色與修行理念,並就面對社會世界的劇烈變化,佛教組織如何傳承、生根,回應時代需求又不失本質等議題,展開對談。

梅安法師認為,身處由經濟與科技主導,瞬息萬變的時代,仍應以戒定慧為根本的生活方式,才能脫離物質生活的無形制約,讓心趨向清淨與慈悲。然而,現代人面對海量訊息,卻須瞬間下決定;即使安頓了自心,卻無法避免個人與組織間的衝突……在這種情況下,保持修行生活最有效的方法,仍是「回到當下」,每個當下僅處理眼前的問題就好,別無其他。

儘管科技發展大幅改變人類生活,增加許多便利,但法欽法師認為,科技無法賦予人心之間真正的連結,也永遠無法取代人類心靈的功能。舉例來說,即使生物科技能夠在生理上完全複製一位一行禪師,也無法重現越戰背景成長所造就的一行禪師。

法師分享,世間智慧最高的還是人類,無須擔心被科技取代。好好認識無常、苦、空、無我的生命實相,比考慮外在世界對人類會產生什麼負面影響更重要。面對現代生活的各種挑戰,最有用的方法就是應用正念於日常生活。

甫當選法鼓山第六任方丈和尚的果暉法師則回應,法鼓山的傳承為漢傳禪佛教,核心理念是心靈環保,利他的方法是「大悲心起」,自利的方法則是「煩惱消歸自心」。面對人工智慧時代帶來的挑戰,法師強調科技文明是中性的,可應用於惡,亦可應用於弘法,如善用網路上傳佛法課程,因此可以佛法為體,科技為用。

法師也建議忙碌的現代人學習漢傳禪佛教的現在觀,不論何時何地都清楚覺照,即「身在哪裡,心在哪裡」。
至於未來的世界佛教願景,法師援引聖嚴法師的理念總結:「我們提供佛法的智慧與慈悲給其他人,但不改變他們的宗教。」

佛法文化,指引生命方向
「佛教不僅是生活之道,而是生命之道。」午後,第二場主題演講由聖嚴法師法子繼程法師主講,法師提及生死是生命重要的一環,佛陀教導我們的正是解脫生死之道。無論用呼吸、音樂、念佛,還是連結心理學,引領我們走入生命解脫的佛法,沒有一定的形式。因此,「佛教得以與世間文化、藝術相結合,找到彼此的共同點,全方位發展,讓每一個人可以在生活中各個層面,找到身心安定、入門的、解脫生死的方法。」

第二場座談由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主持,繼程法師、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美國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執行長丹尼爾.艾特肯(Daniel T. Aitken)、《三輪:佛教評論》(Tricycle: The Buddhist Review)讀者開發總監山姆.茂(Sam Mowe)、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從所屬團體扮演的角色,為瞬息萬變的多媒體時代,如何推廣與深化佛教文化,提出見解及因應之道。

佛教刊物反映時代趨勢
「佛教雜誌的定位,是對於當下的議題,可以給予立即的回應。」來自美國指標性佛教刊物《三輪》,兼具佛教出版編輯和商業背景的青世代佛教徒山姆.茂,從雜誌訂閱情況中,發覺將佛法帶入環保、性平、氣候變遷等議題的探討,往往受到來自佛教徒和非佛教徒讀者的熱烈回響,猶見美國社會渴望從佛法汲取智慧,以回應當前環境的變化。

擁有佛教哲學博士學位的丹尼爾.艾特肯,聽聞東初老人創辦《人生》的初衷,是為了分享正信佛法,深深感佩與認同。並提及,至今在西藏的印經院(Parkhang),僧侶仍維持將佛經刻在木板上,仔細校對、印製的傳統,目的是為了讓原真的佛陀教法流傳下來。「這就是佛教出版的核心,不會隨著環境而改變。」

藉網路書店之便,現在只要在網路上鍵入佛教,就會出現成千上萬筆資料。艾特肯指出,在這個年代,佛教出版社所要做的,正是繼續分享純正的佛法和保持品質,而智慧出版社過去所累積的經驗和聲譽,對讀者而言是種保證,得以從書海中找到正確的教法,因此書籍銷量不減反增。

做對的事比市場重要
投身佛教文化出版志業二十三年的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親身經歷佛教出版的演變,不僅書籍質與量都提昇,出版品更多元延伸至影音出版、生活用品、文創產品。雖然現今是多媒體時代,但法師認為這只是載體不同,內容還是最重要的。尤其,「《人生》雜誌取自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理念,便是要以佛法智慧解決人的生老病死問題。」

面對今日世界看似動盪紛擾、人心不安,法師指出,聖嚴法師曾說:「沒有最好的時代,也沒有最壞的時代。」身為法鼓山的出版單位,立足漢傳禪佛教,秉持「心靈環保」理念,推廣正信、正知、正見的佛教,是不變的出版原則。

繼程法師在馬來西亞也成立出版社,在馬國個人出書不易,所以他不以市場為考量,只為鼓勵有文采的青年繼續寫作,「有意義的事就該去做!」法師強調,只要出版了就有機會讓人看見。

任教於多元文化交流的香港,陳劍鍠強調,今日要反思人間佛教在現代社會的積極作用,例如佛法藝文化與文學化,《人生》雜誌就是很好的詮釋,而臺灣佛教文化的高度發展與精緻度,可提供全球參考。至於現代人愈來愈少閱讀,他幽默地說,佛教學術著作本就曲高和寡,但鑑於學術研究是針對外道挑戰的最後防線,縱使沒有市場仍堅持出版,佛教思想必須深化,是身為佛教學者的使命。

法的饗宴 拓展視野
這場匯聚東西方僧團代表,佛教出版、雜誌代表,以及佛教學者的座談會,堪稱一場「法的饗宴」。時常親近法鼓山、梅村二個佛教團體的顏卉池表示,座談會打開自己認識佛教的視野,從每位法師和老師的分享中,深刻感受佛教於世界各地的不同發展和特質,以及從「心」領略佛法的共同性。特地從員林搭高鐵北上的廖明璇,對於關寂照老師所散發出禪師風範,心中格外感動,「在現代多元活潑的學佛方法中,關老師依循傳統的教法,以及長者穩重的行止,帶給人攝受安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