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18期:好說好好說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18

定價:NT$180

會員價:NT$30 (17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佛學新視界】 禪定、心流與創意

↑TOP
■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緣起無我」的創見與禪定
根據佛傳文獻,佛陀捨棄世俗享樂而出家,也放棄無益苦行而受用飲食,採取「不苦不樂」中道行,如《增壹阿含經》卷23所述:

比丘當知,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

爾時,我復作是念:「我自憶昔日,在父王樹下無婬、無欲,除去惡不善法,遊於初禪;無覺、無觀,遊於二禪;念清淨無有眾想,遊於三禪;無復苦樂,意念清淨,遊於四禪。此或能是道,我今當求此道。」

在菩提樹下,佛陀運用少年時曾經體驗之四禪方法,觀察「因緣」法則之「無常、無我、不生不滅」法印,對於「不死法」(Deathless State)的終極目標,有別於當時宗教界之「一因」(傳統的婆羅門教)或「無因」(新興的沙門教團)的主張,開創「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之「緣起性空」的「無我」觀點,突破「常我」之追求與「斷滅」之極端。

如此創新的覺悟,引起當時許多宗教領袖或社會菁英的認同,例如:三迦葉兄弟、舍利弗與目犍連等人紛紛在佛陀座下皈依,因此開展佛教,並且傳播亞洲乃至全球。

佛陀觀察「緣起無我」的創見與四種層次之禪定有關:「初禪」尋(覺)伺(觀)各種感官欲樂之過患,離欲而生喜樂;「二禪」離尋(覺)伺(觀)之分別,是內在淨信而生喜樂;「三禪」離喜,成就「捨、念、樂住」;「四禪」離樂,成就「捨、念、清淨」。禪定雖分上述四種層次,但都是屬於「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專注)狀態,這或許是聖者們「緣起無我」創見所共通具備的條件。

創意與心流經驗
對於人文學、社會或自然科學的「創造力」(創意)共通點之研究,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彌海.契克森彌海(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和他的學生,於1990至1995年,訪談了包括14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91名創新者,出版《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等系列書籍。

契克森彌海教授提出:富有創造力的人之間彼此千差萬別,但有個共同點,他/她們都樂於創新,樂於讓「不斷地面對新挑戰」與「不斷地充實新能力」成為動態平衡,行動與覺知的合一,從中體會到「心流」(flow)經驗,這是屬於自發性、高度專注的意識流注狀態。這或許類似於上述四種層次禪定之共同點:「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專注)狀態。或者如《瑜伽師地論》卷30:「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三昧);亦名為善心一境性。」之「流注」狀態。

心流經驗與注意力系統
對於創造力與注意力關係,《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提到:「創造力是指一項在文化中的符號領域被改變的過程……而注意力的資源有限……要在既有的領域裡達到創造性,就必須要有多餘的注意力。這就是為什麼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十五世紀的佛羅倫斯,以及十九世紀的巴黎成為創造性的中心所在。這些中心大抵位於不同文化交會之處,信仰、生活型態和知識在那裡混合,使人更能輕易地看到新式理念的結合。在整齊畫一和一成不變的文化裡,要達到新的思考方式就得投入更大量的注意力。換句話說,人們能夠不太費力就感受到概念的地方,較可能有創造性。」這是從時空環境背景提供注意力的資源。

對於內在的注意力的資源,美國認知心理學家麥可.波斯勒(Michael Posner)與其同事史蒂文.彼得森(Steven Petersen)提出「注意力網絡」(attention networks)之架構(Posner & Petersen, 1990; Petersen & Posner, 2012),包含三種網絡,分別處理不同面向的注意力功能,包含警覺性(alert)網絡(達成並保持對傳入刺激的高度敏感狀態),導向性(orient)網絡(從感官傳入中選擇信息),以及執行功能(executive)網絡(涉及監控和解決思考、感受和反應之間衝突的機制)。

2013年4月,法鼓佛教學院邀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連韻文教授,講演「從心流經驗與身心互動談注意力與意識控制的提升」之議題。她提到與創意有關之「認知彈性」(認知運作入出自在:進得去,出得來)與注意力系統中的第三「執行控制功能」有關,因它的功能是:維持、更新正在處理的訊息(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抑制與目標無關的訊息,注意力運作轉換,偵測和解決作業中訊息和反應衝突。若此功能提升,可以提高學習、工作動機與主動性專注力,可以鍥而不捨地專注鑽研某個目標,產生成就感。

心流經驗與身心之淨樂
契克森米哈賴教授提醒:心流經驗和享樂不同,享樂不會導向創造力,容易成癮,成為散亂力的桎梏,無法專注。因此,心流與快樂的連結,取決於產生心流的活動是否能引向新的挑戰,有裨益於個人和文化的成長,而非有害。這或許是上述《瑜伽師地論》「云何心一境性?……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之身心淨樂狀態有關,值得我們時時反思與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