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18期:好說好好說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18

定價:NT$180

會員價:NT$30 (17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本期專題】 來上佛陀的說話課

↑TOP
您可曾有過話脫口而出,卻懊悔不已的經驗?
或是天天說話,卻覺得把話說好很難?
您想知道佛陀怎麼說話,又怎麼教導弟子說話嗎?
來上佛陀的說話課,您也能口出蓮花!
■ 釋演化

《雜寶藏經》記載,一次,舍利弗與摩訶羅到舍衞城一戶人家應供,由於這戶人家喜事連連,舍利弗於是說了一偈為他們祝福:
今日良時得好報,財利樂事一切集,
踴躍歡喜心悅樂,信心踴發念十力,
如似今日後常然。

舍利弗說完,男主人歡喜地供養兩張毛㲲,卻沒供養一旁的摩訶羅。回去後,摩訶羅便請舍利弗教他這個偈子,並每天認真記誦。不久後,那戶人家遭逢連串意外,為了消災祈福再次齋僧。受請的摩訶羅,當著悲傷的一家人,迫不及待誦出舍利弗所教的偈子,男主人一聽,氣得讓人把摩訶羅痛打一頓,趕出家門。離開後,摩訶羅又不小心踩進胡麻田,挨了一陣打罵後,被逼著祝願「來年收成多多益善」,結果遇到送葬隊伍,他也祝福喪家「多多益善」,又換來一頓好打……

佛陀聽完這件事後,教導弟子們:「為他人說法、祝願,應當明察時空因緣,恰當表現憂悲喜樂,並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不得輕率亂說。」

為何而說?為誰而說?
摩訶羅為我們示現了NG說話術,讓我們看到同樣一句話,帶來截然不同的後果。語言的作用,可見一斑。其實,西方從古希臘時代,東方從戰國時代,便有哲人對語言的運用提出見解,如柏拉圖說:「語藝是以語言文字使靈魂愉悅的藝術。」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則說:「語藝是在任何既定的情況下,發覺所有可運用的說服方法的藝術。」

在中國,先秦時期即有《鬼谷子》一書,深入分析語言用於縱橫說服的技巧,包括「捭闔」、「揣」、「摩」、「權」、「謀」等,並依語言的作用而分類,教導策士如何觀察人心、評估情勢,採取不同策略遊說對方。可見語言做為人類思惟、溝通、說服、合作之重要工具,極早便受到重視。

佛教同樣重視語言,為了利益眾生,佛陀成為擁有四無礙辯的說話高手,十二分教即是佛陀以不同說話方式度眾生的記載分類。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如此分析佛陀演說的殊勝性:「佛語美妙,皆真實,有大饒益。」「佛所演說,亦深亦淺:觀實相故深,巧說故淺。」「佛以一言答,各各得解,各各自見佛獨為我說。」此外,對於種種提問、質疑,也都能靈活自如地反問、置答(不答)、定答(直接肯定或否定)、解答(分析詳述)。

好好說話,慈悲利他
法鼓文理學院助理教授溫宗堃便從經典中整理出,佛陀與弟子、大眾互動對話時的要點,指出佛陀教導弟子學習說話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先學會不說話,也就是「默然」。

此外,還要懂得覺察、傾聽與理解;當開口說話時,則要抱持「慈心」:「慈是予樂,悲是拔苦,說話的目的是希望對方快樂、獲得幫助。」並依八正道中的「正語」,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四種口過。

在與一位摩揭陀國的大臣對談中,佛陀也曾指出,話該不該說,是考量所說的內容,能否「減不善法,而增善法」,意即能對人對事有益的話才說,對人對事無益的話就不說。因此,《別譯雜阿含253經》中,佛陀明確指出說話的「四句義」:
善說為最上,仙聖之所說;
愛語非麤語,是名為第二:
實語非妄語,是名為第三;
說法不非法,是名為第四。
其中,包含了善說、愛語、實語、法說等四個說話的要點。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依這些要點與人說話,或許不見得能成為舌燦蓮花的說話高手,至少能夠提昇溝通品質,營造良好的互動關係,進而讓語言發揮助人、利他的作用。

著有《自在溝通》一書的楊蓓曾分享,在桃芝風災後,她與一行人陪同聖嚴法師至南投山區,當時,一位失去了多位家人的母親,已經好幾日不吃、不喝、不睡,也不說話,就坐在被土石流半毀的屋子前,眼神空洞地看著前方,任社工與親友怎麼安慰,都無動於衷。當時,聖嚴法師走向這位母親,把手中的念珠遞給她,安慰道:「如果心裡很痛苦,就多念佛吧!」

只見這位母親突然嚎啕大哭了起來,楊蓓當下也鬆了口氣,知道這位母親的心,此刻終於打開,這是心理工作者想做而做不到的。後來,楊蓓追問聖嚴法師為什麼他能做到,許久之後,法師才回答她:「要修行。」

把話說好,靠修行
「要修行」三個字,乍聽之下或許很玄妙,但這正是摩訶羅的故事中,佛陀教導弟子們的工夫—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就是精勤培養戒定慧。

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所為何事?在《法華經》中,佛陀說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即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雜阿含110經》中,佛陀對外道的自述:「世尊覺一切法,即以此法調伏弟子,令得安隱、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世尊為涅槃故,為弟子說法。」佛陀將自己修行的道跡及證得的法,教予弟子及一切眾生,就是為了讓眾生皆得安穩、無畏、解脫煩惱,乃至解脫生死,得到究竟涅槃。

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而存好心的;絕大部分的人,都想好好說話。然而,我們卻經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明明是關愛,脫口而出的卻是指責;明明極為在乎,卻口是心非;明明知道該說愛語,卻怎麼都說不出口;明明想坦誠,結果卻撒了謊;明明想安慰,卻讓人反感;明明想好好溝通,說著說著就吵起來了……

這些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反映的是我們的心不由己、身不由己、口不由己,更根本的原因,正是戒定慧不足,因此無法管好自己的嘴,逞一時之口快;無法讓身心、情緒處於安定平穩中,好好表達自己;無法智慧地說出讓彼此都得到滋養、得到利益的話,而陷入糾結……

正如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常說的:「觀念知道,境界來了卻做不到。」如此一來,語言自然無法產生正面的力量,也正是如此,學說話,說到底,是學思考、學做人、學修行、學利他。「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聆聽森羅萬象的放光說法,學習祖師大德與諸佛菩薩,讓慈悲與智慧體現在語言中,開展自利利他的說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