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
The Treasure of Tathagata: A Research of Master Sheng Yen's Thought on Tathagatagarbha

作者:杜正民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2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631

ISBN:9789575987848

定價:NT$220

會員價:NT$172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編者序〕如是因緣–—釋常慧

↑TOP
2016年10月8日,我與胡麗桂居士,坐在杜正民老師的淡水居家客廳內,偶爾遙望落地窗外一大片綠意盎然的紅樹林,更多時候,是看著杜老師瘦弱的身軀倚著沙發靠墊、瞇著眼睛看我那為了省紙的縮小版講綱,同時專注聆聽他發出那沙啞微喘的聲音,手指著講綱文字為我一一詳盡地解說。快結束時,竟然扶著眼鏡、面帶笑容地對我們說:這是他這陣子不斷肝昏迷以來,頭腦最清醒、心情最開心,而且話說得最多的二個小時。可是,對我而言,這二小時卻是必須時時按捺著內心的不忍與不捨,以及深深地自責於沒有設身處地為病者著想,不僅讓老師費神地看資料,還讓老師費力地不斷回答我層出不窮、單刀直入的問題。本書付梓在即,重讀當時的錄音文字,深深感受到,若不是因著長者身教帶來的感動力量,以及於病榻前交付重責大任的使命感震撼著我、支撐著我,真不知自己如何能耐著性子,安然度過編輯本書近二年以來,重重的困境、無形的壓力與內心漫長的煎熬。

重讀當日談話的錄音謄稿,再次確認與核對了杜老師對整理與出版此書所指示的方向,由於老師希望能以論文的形式出版成書,故全書編輯就必須盡可能朝嚴謹的學術論文格式、用字遣詞等相關規範的方向來處理。因此,老師明確指示了以下的事宜:首先是全書主要依據的資料,其次是整體的主架構,再者為依此架構下,各章節的鋪陳脈絡與內容中,所依據的資料來源之偏重與取捨。相關內容,將於下文依次說明之。

本書內容的來源,主要是依據杜正民老師對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研究中,四份相當重要的文獻影音資料,茲依時間軸分別序列於後。第一份是寫於2012年的論文初稿,題目為:〈聖嚴法師如來藏教法與當代實踐(I)——法師如來藏學思歷程分期之探討〉。第二份是2016年3月5、12、19、26日於聖嚴教育基金會講堂,共計四場對一般信眾的經典講座逐字稿,題目為:〈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教法與實踐〉。第三份是講於2016年7月1日第六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專題演講,題目是:〈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教法與時代意義〉。第四份則是2016年8月1日至4日杜老師最後一次面對大眾的四場講座的逐字稿。此次是應法鼓山禪堂法師的邀請,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海會廳,特別為法鼓山僧眾所做的四場講座,也是杜老師在研究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後,一直很想發表卻未曾發表,有關「如來藏與禪——以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教法為例」的主題。有關如來藏與禪的重點內容已在第一、二場完整表述,而且可依此補其於2012年論述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歷程之第三期內容的缺漏,也因此完成他最後的心願,即是將聖嚴法師的如來藏及其禪法初步做一整合與貫通,並交付予後人能依此為基礎,進行後續的研究與發展。然而,如何依以上四份文獻資料,彙編成一本有關杜正民老師對「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研究」完整的學術論著呢?

首先確認全書的架構,必須依2016年7月的專題演講內容的三大架構。因為這是老師窮盡一生研究如來藏思想,以及對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教法與實踐的文獻整理、分析與研究後,所做的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學術研究成果報告,也可說是老師長期在學術領域內足以堪慰的重要貢獻,所以本書第一層的主架構,即依之分為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同時也確認此三部的主題:第一部是從提出問題意識開始,也即是「近代善知識」對如來藏的批判,以及聖嚴法師對此批判的三次回應為重點;第二部則詳述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的分期;第三部是重在彙整聖嚴法師所提出的解決方案與現代實踐等相關的內容,老師最後研究成果的呈現。

再者,則是關於全書三大部的各章節內容,是否可以依杜老師於2012年完成的論文初稿內容,或是依2016年專題演講的內容為主呢?杜老師表示專題演講因為時間的要求,僅能在四十分鐘內,以非常濃縮的方式講述三大部的概略內容,而且此演講也沒有寫出完整的論文講稿,所以文字不能以之為主。至於2012年的論文初稿,老師表示當時只是一個初稿的整理,不僅因為內容有些缺漏與論述不完整之處、完稿後旋即出國訪問學人數月、研究重心轉變等客觀因素之外,老師更擔心若論文發表後,可能會引起正反兩方的回應,甚至影響大眾對聖嚴法師及其思想的看法,故決定暫不予發表。

原本杜老師只想透過講學將如來藏思想傳授僧伽大學學僧,但後來發現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相關著作是非常好的入門教材,並能幫助學僧用於修行,例如在法鼓山僧伽大學104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的是「如來藏」課程,第2學期則是開設「法的療癒-如來藏的應用」課程。2016年楊蓓老師也鼓勵他透過到聖基會週六經典講座的四堂課,以及在第六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專題演講,藉此因緣繼續進行先前的研究。

杜老師重新整理與分析聖嚴法師對如來藏思想的現代詮釋與貢獻後,發現可另以對等的角度來看待印順與聖嚴二位法師對佛教、對世界的關懷,即是以「悲心」及「解決方案」來呈現二者同異之處。基於以上原因,杜老師表明本書的第二部,可以2012年的論文初稿內容為主,但第一及第三部,則要引用其他場合的講說內容,以期呈現更具客觀性的論述。

關於本書三大部之細部章節內容的依據,經筆者在現場手持各資料的綱目向杜老師一一徵詢、比對之下,老師指示:本書第一部主要依據2016年7月的專題演講的第一部分內容的逐字稿做修潤,需再加入同年8月於法鼓山海會廳中所說明的印順長老對印度佛教判攝過程及對禪宗的肯定與批判等相關內容。第二部的內容則大多引用其在2012年完成的論文初稿全文,但有關分期中第三期的內容再以其在2016年8月在海會廳的第一、第二堂課的內容來補充。第三部的內容以專題演講相關內容為主,可再補充其在2016年3月在聖基會演講第四場的演講內容或另外三個場合相關的內容。

餘者,杜老師所叮嚀的其他細部重點,已盡可能在相關篇章中,以杜老師所用的表述文字放在適當之處,並多以「筆者認為」等字眼來表示杜老師的歸納、結論、觀點、研究發現等。尤其全書的總結中,引用杜老師的「予藥喻」,除了整理自2016年3月12日講座內容外,更補充老師在10月居家談話中再次詳細說明的文字。這是杜老師於2015年重新回到聖嚴法師如來藏思想的研究後,體會到最能平等表述二大師的貢獻的最佳譬喻,在編輯本書至尾聲時,深深感覺這是老師一生研究如來藏思想的最佳結論,因此將之列在全書最後的總結文字。

以上看似繁瑣的說明,乃基於還原與尊重作者撰述此書的原始立意與鋪陳構思,以及編者對所編輯的內容以示負責的態度,是以,仍需清楚詳明各章節之所依出處與編整過程。唯因杜正民老師這四份文稿都述及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與實踐,內容除了會有重複的現象,也因為四次場合面對的對象不同、講述時身體健康狀況不同,內容有深淺、廣狹、輕重不一的差異。在編輯過程中,比較費神的就是整合同樣的主題內容、依作者研究的脈絡放置適當的資料,重要的是能明辨何者是聖嚴法師的想法、何者是作者歸納整理後的研究發現或個人想法,並潤以論文的語境呈現。因此,在編輯的過程中,我要盡可能讓身心保持清明、安定、專注無雜念的狀態,不能被文字大海所淹沒,更不能生起一點點煩躁的心。所以,全書的文字大多是在幾次支援禪期期間完成,我的內心因此不時浮現聖嚴法師在美國紐約東初禪寺、象岡道場的禪期中,常常起早待晚地佝僂著身軀、伏案振筆疾書、完成一本又一本著作的身影。這段時間,非常慚愧於自己工夫太差,對師父的毅力與決心深感望塵莫及啊!

編這本書,實在需要太多的能力,不只是學術基礎訓練的工夫、簡練通暢的文筆,更關鍵的條件,是不背離作者研究脈絡與研究成果的客觀呈現。只能用「隨身帶」、「苦讀」、「惡補」、「勤作筆記」、「請求救兵」來形容這段整理的過程。我真的是走到哪裡就把杜老師的四份原稿資料帶到那裡,一有空檔就拿出來拚命讀,看不懂的地方趕緊找相關書籍惡補背景知識。在2017年12月完成非常粗略的書稿後,緊急央求當年的學長、現在的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哲學研究所副教授越建東老師幫忙審閱書中的論文邏輯架構與格式,並承蒙賜予推薦序。越老師更找來了以同樣主題完成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學生黃玉真同學一起加入校稿、潤稿、審稿的團隊,她的出現宛如菩薩送來的一支神筆,將全書的標題、內文的用字遣詞修潤得更為文雅精鍊,尤其更細心比對引文、查證資料,一一校正許多細節,真是非常感激。

編輯期間,非常感恩法鼓文化給我最大的空間,也謝謝承恩幫忙查找杜老師引文資料的出處,更感謝禪期期間內外護團隊對我的包容與照顧、所有參與的護法居士大德,以及杜師母張雪卿女士的關懷與協助校對,真的是聚集眾因緣和合,才能成就的一本書。至於內文介紹部分,容我東施效顰地表述:「大哉妙門,至極之說!」有關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內涵,杜老師已經說得非常完整而精彩了,我實在沒辦法再說下去了,請擺好茶席,細細品嘗本書吧!

法鼓山傳燈院研教室室主
釋常慧
2018年4月24日於法鼓山禪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