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15期:人生,路上書——共讀《遊行經》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15

定價:NT$180

會員價:NT$29 (16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遇見最真實的佛陀

↑TOP
垂垂老矣的佛陀,在最後的旅程中,
儘管色身疲乏已極,仍近乎嘮叨地對弟子囑咐著……
這是南傳《大般涅槃經》中令人觸動的場景。
弘化的路是無止盡的路,
歷史上真實的佛陀,仍在說法,
策勵我們了知諸行無常,慎莫放逸。

■ 鄧偉仁(法鼓文理學院副教授)
在美國講授佛學的時候,曾有學生問我:「佛教最觸動我的是什麼?」我答,不是佛證涅槃的大地震動,不是佛擊退魔軍的禪定工夫,不是燒出無數舍利的佛,也不是一開始佛所證悟的精妙的緣起法或四聖諦感動我,最觸動我的是佛本人。
《大般涅槃經》中,描述一個垂垂老矣、年逮八十的老師:「阿難,我今年已老矣,衰耄矣,旅程將盡,壽命將滿。我行年八十,譬如舊車方便修理,尚勉強可行。」(註)
跟一般人一樣會拉肚子的佛:「爾時薄伽梵於服食鐵匠窮達所設齋供後,匆患嚴重性血痢,劇痛幾瀕於死。但彼攝心自持,忍受而無怨言。」非但不責怪鐵匠窮達,佛怕其他弟子怪罪他,還幽默地說窮達的供養,是佛入大般涅槃的最後一餐,因此有大功德。

佛陀諄諄囑咐的用心
老人在弘化的旅途中,不時要停下來喘口氣:「爾時薄伽梵離開大路而去坐於一樹下,告尊者阿難說:『阿難,你將我衣疊為四摺并敷設之。我疲乏已甚,宜稍休息。』」儘管最後的旅途中,老人已疲乏至極,仍近乎嘮叨地對教團囑咐這、囑咐那。在《大般涅槃經》中,最能看到這位八十老者的用心:
薄伽梵語尊者阿難說:「阿難,你往告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諸比丘盡集講堂。」薄伽梵說:「諸比丘,當諸比丘(一)仍常相集會;(二)當彼等仍是一心一德相會、相起及相盡力於僧團職務;(三)當彼等依照所制定的律法而行,仍是未興者不興,已興者不廢;(四)當彼等仍恭敬尊奉年高望重富於經驗之長老,僧伽之師父,并接受其忠告;(五)當能使人轉世的貪欲既起,彼等仍不為其所影響;(六)當彼等仍樂於隱居;(七)當彼等仍守心於一,其同道中之良善者將趨赴之,而已來者將平安居處,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當此七法尚存在於諸比丘中,當諸比丘仍諄諄以此相訓,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
「諸比丘,復有七種興盛法,我將宣說,且專心諦聽!」
老人家就這樣停不下來,一口氣講了六種讓僧團興盛的七法。老人家對弟子的修行念茲在茲,唯恐弟子對自己的教法仍有不解之處,留下疑惑,因此老人在臨終(入大般涅槃)時,仍再三跟諸比丘說:「諸比丘,若比丘心中於佛法僧正道等有所惑疑,即當諮詢,不應後來自責說:『當面對導師時,我等未能親向如來諮詢!』」

佛陀本懷與人間淨土的建設
這些都是《大般涅槃經》描述的場景,一部記載著佛生前一年多弘化的經典。故事的開始是阿闍世王想攻打一個叫越祗的小國,而派大臣去詢問佛陀的意見。一般人可能會用佛法慈悲為懷或殺業帶來的惡果,來勸消阿闍世王的念頭,但是佛陀關注的卻是越祗這個小國的社會運作,這個社會的百姓是否常常聚會,負責任地討論公共議題,是否重視制度法律的公義性,是否照顧社會弱勢,是否重視傳統、尊重宗教信仰等。佛陀結論說如果這個社會這樣運作,這個社會只會強盛而不會被摧毀。
今日讀到佛陀的回答,對於強調建設人間淨土的人間佛教有很大的啟發。同樣地,我們在建設人間淨土的道路上,除了強調人心的淨化、培養慈悲心之外,公益與公義的社會制度的建立,也同樣重要。
在接下來的敘述中,佛陀同樣對僧團的興盛,提出重視制度的重要性(如上所說的僧團興盛之法以及六和敬)。到每一個城市,佛陀總是一次又一次告訴弟子,在修行的路上,祛除貪瞋癡的重要;一次又一次地強調四念處的修習、七覺支的培養、四聖諦的證悟,更強調解脫與利益眾生。

佛陀教法的最後總結
佛四十餘年教化的核心內容,在《大般涅槃經》中又完整地總結了一次。從佛對僧團的遺教,我們看到佛是反對權威的,他雖為佛教創立人,但他不以「教主」身分自居。他說:「若人作如是念:『我將引導僧伽。』或『僧伽以我為依怙。』此人應對僧伽設立教言,但如來不作此想。」
佛陀也沒有指定接班人,佛說的教法、戒律,就是弟子的老師。僧團乃至社會到國家的興盛,不是對領導中心的鞏固,而是每一個成員提昇自己的品質,以法為明燈,以自己為明燈,而不是依賴他人。這從《大般涅槃經》中,佛提到的「四大教說」,也可以看出佛法,不一定要出於佛親口所說:
薄伽梵說:「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語:『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言,我從佛親口聞受。』諸比丘對該比丘所言,不應稱讚,也不應藐視,應了解其每字與音節,而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既較對以後,若其不與經律相符,則其結論應為:『誠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該比丘之誤會。』因此,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若與經律相比較、相對照以後,彼能與之相符,則其結論應為:『誠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該比丘善了解之。』諸比丘,此是第一大教法,應當學。」
同樣地,佛法如果是從一位或數位多聞的比丘聽來的,雖然不是從佛聽來的,也應該以同樣的標準檢視之。這種對個人地位或權威性的自我消除,也是佛陀最感動我的地方。
老人知道,弘化的路是無止盡的路,心中仍是掛念弟子、掛念眾生。老人的最後一里路,雖然辛勞,依然掛心,但也坦然,佛的最後遺教,也是聖嚴法師捨報留下的法語「寂滅為樂」,提醒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而復滅,寂滅為樂」。

註:本文引用之南傳《大般涅槃經》譯本,為太虛大師弟子巴宙居士翻譯自巴利文原典。

BOX:記載佛陀最後教化的經典——《遊行經》、《大般涅槃經》、《佛遺教經》
《遊行經》、《大般涅槃經》、《佛遺教經》這三部經典,都是以佛陀的涅槃為題材,或以此為契機,記載佛陀入涅槃前的法教,以及相關的事蹟,可說是佛陀涅槃前的珍貴開示。其中,南傳《大般涅槃經》內容與《長阿含》的《遊行經》相當,與北傳法顯或曇無讖翻譯的《大般涅槃經》完全不同。
《佛遺教經》與南傳《大般涅槃經》相比,同樣強調理解四聖諦的重要,提出戒律、禪修、智慧的次第修行,但《佛遺教經》文字簡短,對象也僅限於僧團弟子。
三部經典記錄佛陀說法時間長短也不同,《遊行經》和《大般涅槃經》記錄的是佛陀涅槃前一年多的遊化;《佛遺教經》只提到佛陀在娑羅雙樹間即將涅槃的開示法要,沒有《大般涅槃經》佛最後一年多弘化的場景敘述。(更多內容請見415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