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楞嚴經新詮
A New Syn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Shurangama Sutra

作者:李治華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34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321

ISBN:9789575987718

定價:NT$360

會員價:NT$306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自序〕 自從一見楞嚴後

↑TOP
佛教千經萬論,佛學義理深廣,何部經論足以做為完善的佛法通論?歷來《楞嚴經》被稱譽為「統攝大藏、大藏總序、教海指南、禪宗正眼,無逾此經」,有「開慧(悟)的楞嚴」之美名。
筆者初讀《楞嚴經》時,雖然對於此經不甚了了,但是經中開示的宇宙人生事理,卻令我大開眼界,因而決心深研此經。不忘此念,便是本書產生的原動力。
此經第一部注疏的產生機緣,是唐相國房融家人,供養十位僧人,齋前取出房融助譯的《楞嚴經》十卷,請每位僧人開題一卷,其中惟愨法師舒展卷四,見富樓那問宇宙的生起義,文婉理玄,當下發願疏經。筆者對惟愨的著疏心情,甚有戚戚焉之感。
古德有詩云:「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這是寫詩之人的有感而發。為何《楞嚴經》能夠吸引古今之人一讀此經便欲罷不能?這部經層次分明的深入廣顯,浩瀚壯闊而剖理細密,廣包佛法卻在在獨到,精彩絕倫,令人歎為觀止。也因此,筆者體會到為什麼被尊稱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的楊仁山居士(一八三七─一九一一),在書攤初次看到此經時,一口氣讀至書店關門才忍離去,因為此經的確引人入勝!
本書分為五大主題,三十八篇子題(以下簡介摘自《人生》雜誌編案),略述如下:

一、開慧寶典
宏觀《楞嚴經》的來歷、價值、主要內容與特色:
1.跨宗派的寶典《楞嚴經》-《楞嚴經》的傳譯過程與輝煌價值:被譽為「總攝大藏、圓滿究極」的《楞嚴經》,由龍樹菩薩在龍宮見到後默誦而出,文辭簡奧巧妙、勝妙獨出,是天台、華嚴、禪宗、淨土宗共倡的跨宗派寶典,被許多大師奉為修行的準則,如憨山大師、蕅益大師,乃至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等。
2.展開學佛歷程的全景圖-《楞嚴經》的宗旨與全經結構:《楞嚴經》經旨在開示楞嚴大定,以使修學者能夠得全道力,本文將《楞嚴經》的宗旨與全經脈絡,搭配經名進行詮釋,修證楞嚴大定貫穿了信、解、行、證從始至終的學佛歷程,正是本經的宗旨與歸趣。
3.顯密圓通的楞嚴法門-〈楞嚴咒〉與《楞嚴經》:說明〈楞嚴咒〉在經中的特出之處,並解說〈楞嚴咒〉的版本差異。在楞嚴法門的修行上,經、咒是合一的,持咒不持經或持經不持咒都不究竟,兩者不能偏廢。

二、尋找真心
《楞嚴經》開經後的三個重要橋段:摩登伽女、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在在從身心實存感中啟發覺性,引導我們尋找真心。
1.飲食男女-《楞嚴經》的啟教因緣:《楞嚴經》的宣說緣起,乃因阿難尊者遭受邪咒淫術之難,摩登伽女淫躬撫摩阿難,即將毀犯阿難的清淨戒體;佛及時派遣文殊菩薩以神咒保護阿難,阿難與摩登伽女五百世以來的欲海糾纏,今生終於斬斷情執,共成佛道。
2.尋找身心的實存處-《楞嚴經》七處徵心︰修行常說要修心,到底心在哪裡?針對佛陀「心在何處」之問,阿難七番覓心的回答,一一都被佛破斥,這便是《楞嚴經》開經後著名的「七處徵心」,又稱「七番破處」。
3.覓心了不可得-《楞嚴經》攀緣心即空:《楞嚴經》的「七處徵心」中,佛陀透過析空觀、體空觀來破阿難的「攀緣心」,阿難不懂其真義,竟害怕自己如同土木「無心」,佛陀予以棒喝,欲警醒阿難,讓其領悟「覓心了不可得」。
4.破妄心顯真心-《楞嚴經》的根本命題:在《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真心是眾生本有的佛性、覺性,但眾生錯認妄心為本心、真心,向外貪求攀緣,心水擾動,喪失定慧光明,導致惑業苦的生死輪迴不斷。
5.水窮雲起-《楞嚴經》十番顯見︰阿難從桃花劫歸來,佛陀使阿難覓心、破妄心,力陳真心,希望阿難悟入真心,阿難終知自身的病根在於依恃佛陀、倚賴聽聞,因而慟泣復加反省,大死大生,從妄心的攀緣多聞,進而求取真心的真知灼見。
6.真心超越時空-《楞嚴經》覺性不動不滅︰《楞嚴經》「十番顯見」中,首先指出「能見是心」,從「能見(視覺)」指點真心的特性,再從「顯見不動」、「不滅」、「不失」,來彰顯覺性的時空屬性,可知真心超越空間,也超越時光,更超越得失。真正體會身心、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物。
7.找回自家主人翁-《楞嚴經》覺性無還無礙:佛在《楞嚴經》的「顯見不失」中,責備阿難失卻自家的真心,但阿難實不知佛陀所指「真心」為何?佛陀再以「顯見無還」、「顯見不雜」、「顯見無礙」,開示有關覺性的主體屬性,希望阿難能找回自家的主人翁。
8.真心妙不可言-《楞嚴經》覺性超情離見:佛向阿難解說真心的不可思議,但阿難一再以概念把捉佛說,無法悟入,佛陀再以「顯見不分」、「超情」、「離見」開示真心,希望阿難破除主客、是非二元概念,返照自家真心。
9.擘開祕密千重鎖-《楞嚴經》的心性結構:《楞嚴經》精闢深奧,經中開示常令讀者拍案叫絕、驚歎不已,但佛與阿難的重重論辯過程,卻也常讓人困惑難讀,難以洞明其中奧旨。從經中「徵心、顯見」的相關經文與注疏,彙整出的「《楞嚴經》心性結構解析表」,讓讀者依此可掌握到《楞嚴經》的心性特色,一解真心與妄心之間的流變關係。
10.佛陀遇見蘇格拉底-《楞嚴經》徵心顯見的啟示:佛陀是東方智者,蘇格拉底是西方智者,但他們生前無緣相遇,透過《楞嚴經》與《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讓我們見到「心」的重要性,人生意義的彰顯即是「覓心」的過程。東、西方的價值觀也許不同,但心靈的需求是一樣的,覓心是人一輩子的功課,無論是《楞嚴經》的阿難,或是《蘇格拉底》的丹.米爾曼,隨著佛陀與老人的教導,逐步體悟人生真理。

三、真空幻有
《楞嚴經》從五陰、六根、六塵、六識等組成身心及宇宙的基本元素中,指出諸法緣起性空、唯心幻現,證悟真理的聖者紛紛現身說法。
1.虛擬世界-《楞嚴經》五陰皆空:五蘊又稱五陰,指的是色、受、想、行、識。《心經》概要指出「五蘊皆空」,但缺少生活化、具體化的例舉;而《楞嚴經》則分別以空花、摩掌、望梅、流水、瓶空等比喻「五陰皆空」,讓我們了解「現象皆空」,進而顯現「本體不空」。
2.觀空與參禪-《楞嚴經》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楞嚴經》很重要的觀念,空性與如來藏是一體兩面,觀空的常用方法是觀察現象之間的緣起關係,從而證明緣起性空,現象無實,是如幻如化的生起;參禪則更須參究現象如幻生起的終極來處,從現象追究至本體,徹法底源。
3.六根清淨方為道-《楞嚴經》六根虛妄與圓通:《楞嚴經》談「六根虛妄」,指的是「合塵的六根覺性」,而經中在「二十五圓通」中則有「六根圓通」,六根圓通,是覺知能力的提昇,離塵而知,逆流而上的法門。
4.櫻花下的約定-《楞嚴經》「誰明空色」:佛陀舉了種種譬喻直指「五陰皆空」,但誰又能明空色?透過電影《櫻花下的約定》,櫻花的盛開、凋零再盛開,描述女主角經歷喪女、女兒的輪迴重生、放手,明白生死無常的人生真相,也讓我們了解「五陰皆苦」,唯有放下,才能解環自在。
5.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楞嚴經》根塵虛妄與圓通:凡夫總以六根結合六塵的現象為真,常在見色聞聲之時,處處執著,《楞嚴經》舉出生活例證,佐以聖人見證,要我們當下體驗,分析根塵組合,終究緣起性空,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6.眼見為實不足憑-《楞嚴經》識性虛妄與圓通︰六根、六塵、六識為十八界,是形成認識的「因、緣、果」,若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認識官能「六根」為因,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則為緣,產生「六識」即為果,緣生如幻,當體即空。
7.戲夢人生-《楞嚴經》合塵與合覺:人們喜歡看電影,因為「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從中觀照人們因貪、瞋、癡,而不斷攀緣、執取、追求,從《美麗境界》、《千年女優》可清楚看見人心的清昧;回到現實人生,如果能返觀自心,明白一切皆塵勞虛幻,從虛幻中醒悟,將窺見本已具足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