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承先啟後的孤僧:東初法師佛教文化學行略探
A Lone Monk Inheriting the Past and Inspiring the Future: An Introduction to Ven. Dongchu's Insight

作者:釋演正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52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00541

ISBN:9789575987602

定價:NT$620

會員價:NT$52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自序】

↑TOP
二十世紀的亞洲佛教,面臨了許多重大變革。晚清以降,中國文化中的佛教命脈,更是數度懸繫於生死一線間的關卡,經常處於法難、戰亂不斷之遭遇,頗令佛門內的有志之士,加深憂患意識,也強化了他們護法衛教的使命。今日,回顧這段延續至今,隸屬幾個世代集團間的精神戰役,眾多典型人物,力挽狂瀾、可歌可泣,面臨傳統價值與現代社會轉型挑戰,因應未來何去何從的路向抉擇,逐步接力探索出當代實踐道路的歷程,確實令我們不得不虔敬地獻上一份禮讚!

本書的主人翁──東初法師(1908-1977),正是其中具有深刻歷史文化洞見的一位獨特僧侶。上接其師長的慧命願行,下開彼弟子學生的規模,浩浩蕩蕩,承先啟後;既有事功於佛門的實務經驗,又能開創佛教思想領域的嶄新天地。在治學、著作與言論上,秉持恢弘的國際眼光,指點後進,踽踽獨行、孤明先發,澈若燈火、洞悉幽微,研究範圍看似環繞佛教史學領域,實則是以他的信仰為核心,解行例證、相輔相成,主要針對現實意義下的改革及復興,著眼於中、印、日與亞洲佛教,乃至全人類社會的未來脈動,全面性地展開相當具備戰略布局、戰術運用的教制與教史論述,並非一般單從學院立場出發的純粹學者。對於文化大革命毀佛浩劫以後,有心發揚佛教慧命精神的讀者而言,從其思想言行,自能發現他晚年在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所開闢的人文宇宙之美,不但結集了千百年來佛教涵容大陸與海洋的偉大智慧,更開啟預示了後人無限揮灑的自由天地。

筆者無才,不揣淺陋,雖於研究生時期完成此書的論文結構,然於畢業口考以後,親自行腳拜訪了研究對象相關的地點與人物,並在民國九十八年(2009)、一○○年(2011)、一○三年(2014)三度深入走訪大陸各省古剎耆老,乃至一○四年(2015)有緣到了傳主生前行蹤所及的海外區域,加上出家時日年愈增長,有緣親近到傳主昔日的幾位門人,已經有非常多角度與體會,截然不同於昔日學院客觀標準化的寫作心境了。本擬以傳主為主題,分頭展開其文集(大陸時期所有著作)、傳記與年譜的編述;然而,因為出家後的課程與活動支援忙碌,一直罕有充分時間得以火力集中,完整展開對於累積至今第一手全面文獻的歸納分析。因此,這個心願僅能留待以後有緣為之,目前呈現在讀者的成果,只是先就此前的論著,進行刪修增補文獻、潤飾文字敘述與部分重新改寫。此外,必須申明一點,由於傳主向來有著眾多稱謂(如東初老人、東初大師、東老等),此處標題採用東初法師,乃取古代三藏法師的尊譽(如玄奘法師),行文及於僧眾,則援用釋東初等釋氏名稱做為全書統一用法,藉以延續漢地自東晉道安以來,對於沙門釋子理念堅持的傳統。

本書之撰述,其實另有一段遠因。記得剛上高中初期,先慈陳張麗盆(1955-2016)居士,在颱風夜冒著危險,從法鼓山臺南分院,幫我請回一套盼望很久的《東初老人全集》。當時,位於偏遠漁村外海的俗家,暴雨、狂電,門窗不時動搖,但一拿到書,翻閱東老法師的文字般若起來,沒多久即頓忘人間世,歡喜得更不知外在的一切事物了!雖然那年家中經濟相當拮据,很多困境猶待努力克服,但始終尊敬奉行聖嚴師父教法的母親,想到這套書意義非凡,並可幫助一個孩子學習做人的品格與德行,因此仍勉力排除困難,在該月一領到薪水的當下,立即奔赴道場請書,滿我所願。把書拿給我時,僅平淡地囑咐幾句:「我沒受過什麼教育,但這些書來之不易,記載著前人的智慧,要珍惜,好好看,用心體會,以後照著去做!」

此後,透過圓香居士劉國香(1926-2015)先生編輯的《東初老人永懷集》,看得比小說、電影還要令人入迷,幾乎是廢寢忘食,陶醉在許多人回憶東老法師的昔日事蹟與其真摯性情。接著詳細讀起《中國佛教近代史》,開啟了查閱古史、遍閱多位大家、哲人著作的思想興趣;並從該書敘述近代法難與高僧大德的行誼中,激勵悲心、樹立榜樣,逐步於高一寒假至農禪寺受菩薩戒、打佛七、定時拜大悲懺,讓我於少年十五二十時,多少能種下一點善根,養成此生重視行解相應的志向。

回首來時路,真要至誠感恩:從東老法師延續下來的深厚法緣,使後學能夠有福報親身聆受寒山寺性空老和尚、佛光山星雲長老及剃度常住聖嚴師父的教誨。特別是出家具戒以來的這幾年,陸續有緣親炙東老門下第一代的圓香居士、李志夫老師、方甯書老師等大陸來臺,實際經歷從軍戡亂與時代洪爐鍛鍊的老前輩。和他們相處交談,才能親身感受到(現代佛門薄弱的)古君子風:一種品格端正、學養醇厚、修持有方的生命典型,不畏犧牲、大公無私,畢生愛國護教,器識寬廣恢弘,目光高遠,關心世界也護念青年的情操,令人如沐春風、清涼法喜。透過多次實地互動的經驗,敝人深刻意識到:東老與聖嚴師父身後,未來(漢傳)佛教迫切需要的僧伽人才,重要的不是學問地位與表象修行,也不是專業能力與宣傳手法,反而是自覺開闊胸襟、為法為人,重視在當下落實慈悲、無我的根本聖教,持續以整體佛教、全球宏觀為首要考量的涵養。

最後,說幾句內心感受已久的話吧!佛教文化,本來即是人類精神向上的一件偉大事業,自覺奮發、積極進取,不但能夠令人慈悲、和諧、包容、法喜,更能超越一切苦難、解決現實難題、開創自他圓滿安樂的世界。可惜如今佛門過度窄化分立,即使刊行文化產品或影音傳播的內容,也多半離不開置入性行銷的單一標準,做為廣告樣板也許品質精密細緻,但遍閱許多佛教刊物,讀來總覺得缺少了什麼。現在冷靜反省一番,應是發展到了末流,難免忽略源頭活水,那股具有單純、熱誠與理智來弘護佛法的心願。譬如傳主與其後輩,早年赤手空拳,白紙黑字,不管在大陸或臺灣,他們所從事佛教文化事業的成果,反而顯得正直捨方便,更足以鼓舞人心,產生共鳴。記得大學時期,讀及當代新儒家幾位先生的著作,一種強烈道德理想主義的形上力量,頗令自己手舞足蹈、興奮不已;但筆者求學時候的佛教界,已然看不到幾本足以媲美那些先生及其門人的著作。如今,具有深厚學養與智慧的東老法師、道安老法師、樂觀老法師、印順老法師及聖嚴師父等兩代人,皆已陸續走入歷史,這種情形,往後恐怕只會更加嚴峻而已。行筆至此,猶憶傳主晚年曾說,民國六十(1970)年代的佛門,還有幾個人可以說大話談理想、撐場面,但佛教界如果不積極重視造就
屬於全體佛教的(思想、文化)人才,三、四十年過後,就連有眼光可以說大話的人,恐怕也沒有了!

讀歷史可以知興替,學先賢能夠明得失,在中國文化的視域裡,做為大乘佛法的信仰者與實踐者,最起碼要有一種廣大開明、利益眾生的胸襟,一份住持三寶、為法忘軀的使命,不然又如何面對宋儒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氣魄呢?這本拙作,卑之無甚高論,但仍有不少節錄精選,提示出東老歷史洞見與護法情操的內容。讀者(特別是東老的後人)翻閱時,得空不妨慎思一下,今日我們還要如此因循下去多久?真的要使他昔日的預言成真嗎?做為畢生以復興佛教、承先啟後為職志的傳主晚輩,吾人今後應該認真面對未來,為解決世界與佛教現實問題,積極地付出、回應,貢獻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努力!

這本書,終能呈現在讀者諸君的眼前,實在說來,也不容易!對於編述、修改過程中,提供支持、鼓舞與激難的人,薄福的我,必須感恩,更當慚愧。受惠於俗家親友、法門眷屬者太多,特別是多年以來指導提攜的師長-慧開法師與果暉法師(亦為指導教授及口考主審),乃至近年給予不少幫助與支持的僧中主管:常遠、常順二位法師。文稿最終之底定,得到不少善知識校對、編輯的付出;發刊前際,又蒙當代佛門耆老聯合撰寫深具歷史價值的〈序文〉,加上鳳山佛教蓮社慧嚴長老尼論述〈導讀〉,頓使東老法師的思想行誼,活潑潑地躍然紙上,彰顯於三位佛教學術先進的字裡行間,念之不勝感佩。此書能在中華佛學研究所果鏡法師轄下,獲得眾多人事因緣無私護持,匯聚成輝映東老精神慧命的長河,三界嶺上,仰望星空,內省無限誠敬,統此寸言申謝。後學闕漏不足,需要磨練、改進的地方很多,爾後學行歷程,常自警惕:清淨、精進莫放逸就是。尚祈諸方師長友朋,不吝指正,切磋砥礪,同為光大法門而共增上!

2017年7月27日 後學釋演正序於法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