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人生408期:佛陀花園賞花去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08

定價:NT$150

會員價:NT$30 (20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人生講堂】獨行熊徑二十載——臺灣黑熊教我的一堂課

↑TOP
被原住民暱稱為「黑熊媽媽」的黃美秀,
投身臺灣黑熊保育工作二十年,
她深入山區收集臺灣黑熊的資料,
希望讓大眾更了解牠們,
不要再發生斷手斷腳的慘事,
那是她為熊族發出的卑微請求。

主講人: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
時間:2017年5月20日
地點:高雄紫雲寺
活動名稱:法鼓青年開講
文字整理:《人生》雜誌編輯室

我是一個科學家、研究者,並不是虔誠的佛教徒,只偶爾看看佛書,我的道場不在日常的誦經,而是在學校與山上。追熊二十年,我發現這條路跟禪修有些相似,從中我悟出了一些人生真諦。

1991年,我就讀大學四年級,因太魯閣國家公園尋獲一隻迷路的野生臺灣黑熊,要進行野放,由於師大生物系王穎教授的關係,我有了第一次貼近野生黑熊的研究機會,之後二十年,我看到了幾乎沒人看過的一幕。

後來博士論文研究期間,我在玉山國家公園做臺灣黑熊捕捉繫放研究,曾經抓過15隻熊,有8隻被斷手斷腳,有的是整個熊掌完全斷掉,不然就是趾頭斷掉,讓人看了「捶心肝」,因為不曾預期會是這樣的情況。我立刻生起一個念頭:如果能藉著研究,收集更多臺灣黑熊的資料,藉由教育宣導,讓更多人認識臺灣黑熊,知道牠們的實際況狀,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鄉下孩子成了黑熊媽媽

常有人好奇:我從小就愛熊嗎?其實,我跟大家一樣,對熊很陌生。我的故鄉在嘉義,是嘉南平原長大的孩子,小時候家裡很窮,不過那個年代大家經濟狀況都不太好。我最喜歡下雨天,因為只想趕快下課去撿蝸牛賣錢。小時候,我可說是視錢如命。我們鄉下有食品加工廠是做辣椒醬,我就跟一群老人,在一堆辣椒山前剝辣椒,最高紀錄一天賺35元,這是我印象深刻的記憶。小時候沒有童話故事書,沒有繪本,更沒有黑熊。

從小,我一心一意想成為藝術家,讀水上國中時,我拿過全國漫畫比賽的獎狀。除了畫畫,我的體育也很好,看我的體格那麼好,可是這跟抓熊一點關係都沒有。我讀嘉義女中時,也沒有特殊的培訓,混在人群裡,沒有人知道裡面藏著一個日後叫「黑熊媽媽」的人。但是上高中之後,我就沒有畫畫了,因為我怕考不上師大美術系,而且政府好像不重視體育,所以我選擇念最愛的生物系。

大學聯考時,我沒考上師大生物系,因為物理科考壞了,上不了師大生物系,只能上臺大植物系,可是家裡堅決反對,我只能讀不用學費的師大。由於兩個姊姊都是師專畢業,因此我選擇了第四類組的第一志願--師大家政系,我常笑說自己是含著眼淚,提著棉被上臺北讀書。

大學二年級時,我轉到生物系,現在回想起來,發現人生的一扇窗關了,佛菩薩會幫你開很多窗,端看自己要不要走出去,這是我的體認。畢業之後,因為我是公費生,我先在臺東教書。後來,我想繼續念書。雖然臺灣第一篇臺灣黑熊的圈養觀察研究,是我在大學四年級時寫的,我卻沒想過研究臺灣黑熊,但很多事情似乎都留有伏筆。

後來,我考上臺大動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寫的是關於食蟹?。臺大畢業後,我開始思考,要繼續念書還是要教書。如果有個工作,要做三十年才能退休,三十年很漫長,我想要找一個很愉快的工作。我想,如果能在山上工作就太好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也許跟童年經驗有關,因為小時候都在田裡跑來跑去。

想在山上工作,如果當挑夫,我大概沒幾年就掛了;當生態攝影師,在臺灣看不到未來,除非成為國際級的攝影師,但我沒有自信。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接計畫在山上做研究。可是要接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的身分須有博士文憑,因此,我在1996年赴美攻讀博士。(註1)

我的故事很簡單,但結束了嗎?沒有,才要開始。

投入臺灣黑熊研究終不悔

至於我為何研究臺灣黑熊?正如佛法所說,一定有其因緣。

我到美國攻讀博士時,認為一定要念生態領域最好的學校;未來如果要擔綱生態研究,應該找個大師好好學習,才能堪此大任。當時有兩個願意收我的老師,一位研究貓科類的老師,很受學生歡迎;另一位則是研究大型熊類的老師,治學嚴謹,不少美國學生都避而遠之,而且他表明如果要跟他學習,就一定要做黑熊研究(註2),他說美洲黑熊還很多,可是亞洲黑熊不多了,尤其他去過臺灣,知道臺灣黑熊瀕臨絕種了,如果我不回臺灣,誰回去啊!1998年,我將美國的課業修完,回來臺灣做三年野外研究,包含啟動臺灣第一次的捕捉繫放研究。

以前我都認為是黑熊選擇我,後來才慢慢發現,我們的意志、信念,已經決定我們要走哪條路。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有近兩萬隻熊,北美有將近一百萬隻黑熊;而我回到臺灣後,在早期研究時,人們會問:「臺灣還有熊嗎?」我明查暗訪,問了很多原住民,後來得知大分山區的熊可能比較多。因為大分有一種植物,布農話稱為「Harvida」,其實就是青剛櫟。「青剛櫟結果時,大分滿坑滿谷都是熊。」這是很誇張的形容詞,他們只是想表達這裡比別處有更多熊。

村民告訴我,熊在大分很安全,因為光是走路就要三、 四天,獵人根本不會去那裡,換言之,就是要到一個連獵人都不願意去的地方做研究。如果不是「憨人」,為什麼會去那個地方?我的想法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因為我愛山,所以旁人覺得苦的地方,對我來說卻不是苦。興趣是一無所有時的後盾;當所有的事情已經沒有價值時,唯有信念可以撐住。很多的未知在前面等著我,如果選擇了那條路,最好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然後放下它。在面對野外的種種風險時,學佛幫助非常大,讓我面對無常時,將困頓視為修行,並保有一顆平常心。(節錄。完整內容請看《人生》雜誌4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