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慈悲:果梵法師佛畫集

作者:釋果梵,釋果相 編

出版社:內苑出版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大菊八 / 111頁

商品編號:1150650011

ISBN:9789868460805

定價:NT$1000

會員價:NT$850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導讀

< 回商品頁

淺談《華嚴》的「畫」

↑TOP
在中國佛教,《華嚴經》有其特殊地位,引起不少行者與學者的興趣。直到後來,賢首宗建立,重點就逐漸從經文的探索轉移到宗派見解的弘揚。在某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較明顯、強勢的宗派意識或許無法避免,而義理的表述與發揮同時也可以反映思想界活潑的動態,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此發展無非是件遺憾事,因為修多羅本身的研讀從此沒落了,以致傳統學人難以擺脫歷代注釋的框架,進一步發掘經中蘊涵的豐富內容。當然,這是個歷史現象。本文並無野心有所突破,只是值逢機緣,跟大家初步分享一下《華嚴》經群中提及跟「繢」或「畫」有關的文字。

《華嚴》中談到「繢」、「畫」地方基本上包括譬喻、因緣、宗教行為的描述等三種資料。其中譬喻豐富,大體又分兩類。在此先從篇幅最大的相關經文著手。該段見於唐代大部頭譯本《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夜摩宮中偈讚品》,是覺林菩薩獲得佛陀加持,「遍觀十方」之後說的偈頌:

譬如工畫師  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  
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  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  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這段較長的偈頌裡,最有名的是後面四句,常被拿來證明《華嚴》屬於唯識的思想。其實,這是一個複雜的課題,但只要對照晉譯《六十華嚴》在此作「若人欲求知  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就很清楚「一切唯心造」的「一切」並非萬物,而是一切佛。佛自是靠心來圓滿成就的。這點上,聲聞、菩薩見解都一致,不必扯到唯識,當然,上引偈頌裡提到不少重要的佛法概念,撇開思想的層面不談,光是在修辭上覺林菩薩講得此番話頗具特色。可惜,經過翻譯,這一點已經完全聽不出來。原來梵語裡「心」與「畫/彩畫色」,語音極近,分別是citta和citra。「畫師」(cittakara)從字面來看是「畫的造作者」,「跟心的造作」發音便十分相似。換句話說,像「心中無彩畫 彩畫色非心」或者《六十華嚴》對等的「心非彩畫色 彩畫色非心」這類句子,由於獨特音韻效果,原文上別具風味。這是譯文無從模仿的。

同樣的文學手法在《華嚴世界品》也看得到。這次是普賢菩薩「成佛威力」兒說偈頌的,在一連串的譬喻中提及:

譬如心王寶  隨心見眾色  眾生心淨故 
得見清淨剎  譬如大龍王  興雲徧虛空  
如是佛願力  出生諸國土  如幻師咒術 
能現種種事  眾生業力故  國土不思議  
譬如眾繪像  畫師之所作  如是一切剎 
心畫師所成  眾生身各異  隨心分別起  
如是剎種種  莫不皆由業

內容主要說明之所以形成各種差別的國土,既跟眾生的心與業有關,又離不開如來的悲願。就其中所謂「心畫師所成」,透過前面的討論,就可獲得較深入的理解。

以上兩品的描述都未沾上任何批判的色彩,煩是假借畫師的角色來說明心的創造力。不過另外有一個屁煜則指出畫出來或畫上去的形象能導致錯覺。依唐代般若三藏翻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普眼長老為善財童子說法時,針對這個地、水、火、風、空五大合和而成的身體說它像一個竹子編製的可收藏穀子的籃子,到最後還是會壞掉了。「如是身器。由業所持。非自在天之所能作。亦非自性。及時方等。譬如陶師埏埴成器。內盛臭穢。彩畫嚴飾。誑惑愚夫。」話中,雖然把漂亮的外表哄騙無知的凡夫這個概念新帶出來,但跟前面引的譬喻一樣,強調事間的現象皆為緣起,跟業的關係密不可分。這是側重在智慧所談的,也難怪還有一個用到畫師的譬喻來回答文殊提出來的一個問題。

這個地方見於《菩薩問明品》,記載文殊師利菩薩對法首菩薩表示不解:佛講過受持正法的眾生都能夠除斷一切煩惱。既然如此,怎麼會有人受持正法,但不斷煩惱,完全被貪、瞋、癡、忿、恨、嫉、慳等等所擺佈,卻不想掙脫熱腦的控制?依法首菩薩的回答,那是學了一推,但不付諸實踐的後果。答案中運用了譬喻來說明這個意思,如:

如聾奏音樂 悅彼不自聞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盲繢眾像 示彼不自見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譬如海船師
而於海中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在此引述的第二偈頌,《六十華嚴》的文字表達更清楚,說:「譬如盲瞽人 本習故能畫 示彼不自見 多聞亦如是」,亦即有個本來很會畫畫的人,後來雖然眼睛瞎了,憑他長久以來熟練的技術,還是會畫畫,只不過,現在把他的作品擺在他眼前,他自己卻看不到。這譬喻一個很久在聞法下工夫,且善於用語言來傳達的人,若不修持,儘管能幫助別人,自己一點收穫都沒有。

以上這幾個多半講畫師的地方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譬喻。先看看大部頭《華嚴》最後一品-《入法界品》-最後一卷最後一段偈頌。「功德、智慧具足莊嚴,猶如蓮華不著三界一切塵垢」的「菩賢菩薩」告訴大家他要「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而接著他就宣揚了一段偈頌。裡面提到:

如來清淨妙法身  一切三界無倫匹
以出世間言語道  其性非有亦非無
雖無所依無不住  雖無不至而不去
如空中畫夢所見  當於佛體如是觀
三界有無一切法  不能與佛為譬諭
譬如山林鳥獸等  無有依空而住者

其中的「如空中畫」指什麼?《六十華嚴》的「譬如夢所見 亦如空中畫」措詞極像,但不能解決問題,而所謂《四十華嚴》的「如空如日亦如夢」根本不提「畫」。只好看看是否有更多的例子可以參考。

很重要的資料出現在《離世間品》。該品闡釋法門時,提及菩薩「十種智慧助道具」,其中第七種是:「能令自他心清淨故。觀察五蘊皆如幻事,界如毒蛇,處如空聚,一切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如影、如響、如像、如空中畫、如旋火輪、如虹霓色、如日月光,無相無形,非常非斷,不來不去,亦無所住,如是觀察,知一切法無生無滅」。這邊的「如空中畫」,《六十華嚴》作「如空中字」,都把重點放在空中有畫或者字,但更早竺護法的同本異譯《度世品經》卻說「如畫虛空」,變成在空中畫畫。這樣的比對在《十地》的譯文裡同樣看得到。照《八十華嚴》,該品的首段,金剛藏菩薩曾跟在場的菩薩眾說:「如空中彩畫 如空中風相 牟尼智如是 分別甚難見」,而《六十華嚴》把它翻成「寂滅無漏智 分別說甚難 如畫於虛空 如執於疾風」。前者焦點在物,後者在動作。其實,《六十華嚴》的這個譯法完全沿用鳩摩羅什《十住經》的表達。至於後魏菩提流支等譯的《<十住經>論》,「如彩畫虛空 如虛空風相」的表達方式同樣偏重動感。但不管動態或靜態,這個譬喻究竟該如何理解?

首先要注意的是:佛教並不否定「焰」(海市蜃樓)、「水中月」、「響」(回音)、「虹霓色」、「日光」、「月光」這些自然現象的存在,只是把它當作譬喻來說明現象真正存在的樣子並不是我們從表面誤解的那個樣子。「空中畫」既然並列,那麼它本身也應該是一個緣起有的自然現象,跟眼前畫師的畫迥異。這從《十地》幸運保留梵語傳本可以獲的證實。該句”antariksaiva rangacitrana”似乎單純只天空種種顯明的色彩。天空的顏色看來實在,但捉摸不到,猶如夢裡的種種當下頗為真實,實際上卻無形無相。

以上《華嚴》六品經文均以「畫」為喻來陳述菩薩偏重智慧的修行。例如:

《夜摩宮中偈讚》、《華藏世界》二處主要用畫師來比況心的創造力。當然,這只是一個比方,千萬不要把一般的認知-畫加是一個有意創作、能獨立作業、真實存在的人-拿來說心是自主、實有的。為了避免這樣的誤解,經文特別提是「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甚且《菩薩問明品》還出現一個眼睛看不到的畫家!

至於《華嚴》裡跟畫有關的因緣,那是普救眾生妙德夜神在《入法界品》對善財童子講的:「復於此前,過十大劫,有世界,名日輪光摩尼,佛號因陀羅幢妙相。此妙眼女於彼如來遺法之中,普賢菩薩勸其修補蓮華座上故壞佛像。既修補已,而復彩畫;既彩畫已,復寶莊嚴,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念過去由普賢菩薩善知識故種此善根,從是已來不墮惡趣,常於一切天王、人王種族中生,端正可喜,眾相圓滿,令人樂見。常見於佛,常得親近普賢菩薩,乃至於今示導、開悟、成熟於我,令生歡喜。」因為修補破舊的佛像,並上顏色,用珍寶來裝飾,歡喜而發菩提心竟然能感得如此不可思議的果報!

當然,普救眾生妙德夜神敘述的行為有其文化背景。這一點可以從《度世品經》講「菩薩大勤」的經文看出:「是諸如來滅度之後,無央數劫,供養舍利一切寶蓋、諸鈴、幢幡。為一一佛無數國土興諸大廟,圖畫形像,所可立像周遍無量無思議國。」換句話說,佛陀入般涅槃之後,弟子的一種重要修福的方式是為佛畫像或立像。這本身屬於宗教行為。若是進一步像妙眼女那樣發菩提心,再加上「如工畫師」、「如空中畫」的緣起、性空的思惟,就變成圓滿的修行。

高明道 謹識於樹林沐風樓新文義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