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05期:你在忍什麼?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05

定價:NT$150

會員價:NT$30 (20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已搶購一空
目前無法購買

訂閱雜誌 可購買時通知我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世界佛教村】法,會帶領一切——夏斯塔寺(下)

↑TOP
參訪夏斯塔寺並與資深老師交流會談後,
讓人對這群西方出家眾更加讚歎,
雖然僧團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挑戰,
但因為對法的信心,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也讓人深深感動在這千里之遠的千尺高山上,
他們讓佛陀的空谷跫音,格外響亮!

■ 文/釋果毅(法鼓山普化中心副都監) 圖/法鼓山普化中心提供

Date:2016年8月27~28日

在此次北美參訪的行程中,夏斯塔寺是唯一由西方出家眾組成的道場,應該也是歐美社會中,絕無僅有的純西方出家眾的日本佛教道場。僧團運作、僧眾管理照顧、僧俗合作、弘化方式等,都是我們想多了解的部分。

抵達當天傍晚,我們與道場的「資深老師」進行會談。10位法師中,有2位男眾,8位女眾,包括住持梅安法師(Rev. Meian Elber)。大部分法師看起來都有些年紀,其中不乏已出家三、四十年以上,是創辦人法雲慈友禪師(Master Houn Jiyu Kennett)的第一代弟子。

住持梅安法師是繼創辦人之後的第二位住持,前任住持為男眾,因故離開後,大家經由選舉推舉出她。住持為終身制,既是行政管理的負責人,也是修行的指導者。身為女性,不論威儀、談吐、見地,都具備威而不慍的「大人」相。在與其他法師談起時,最常聽到的形容就是:心胸開放、願意聆聽、樂於溝通。

資深老師很年輕?

「資深老師」中有一位男眾法師,看來「相對資淺」,原來2000年聖嚴師父到英國的畫眉鳥洞佛教修道院(Theossel Hole Buddhist Abbey)訪問時,他還是沙彌。他說,聖嚴師父當年的開示,對他出家的決定有很深的影響,因此和師父的合照,至今都還是他電腦螢幕的桌面圖。另外,還有一位也「相對年輕」的女眾法師,始終默默在場聆聽而沒有發言。

不同年紀、不同戒臘,都被稱為「資深老師」,讓我們很好奇:「所謂『資深』的定義是什?? 」

住持梅安法師解釋,夏斯塔寺的「資深老師」是專指「得到傳法」的法師,和戒臘、年紀、性別、執事高低無關,那位「年輕」的女眾法師,甚至都還只是沙彌尼,因為已得到傳法,所以也是「資深法師」,得以參與僧團的主要運作和決策討論。

夏斯塔寺以此很清楚地向大眾揭示:體證佛法是出家、弘化、教學、行政的核心和目的,「法」是團體的最高領導。其實,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也都認同,但是真要能透過制度、組織運作來落實,確實不容易,必須打破現實中諸多既定的認知;而夏斯塔寺單純的經營運作模式,也是得以施行的有利條件之一。

「資深老師」每年有一個月的個人自修時間,也可以拆開運用,總計以一個月為限。自修地點在更深的山區,占地約是夏斯塔寺的兩倍大(將近15甲),日常生活、三餐都要自己打點,所以在自修之前,就要把一個月的食物準備好。如果修行基礎不夠,一個人在深山獨修很容易出狀況,所以只開放給「資深老師」。而且為了安全起見,每天都要打電話確認平安。

上街托缽化緣接觸人群

除此之外,每年4月、12月有兩次僧眾禪修,期間除了飲食起居等生活作務外,全部的時間都在打坐,住持法師會進行一對一小參。禪坐固然是修行的重點,他們更重視行住坐臥的日常禪修,因為地處偏僻山區,平時沒有義工,只有少數短期來掛單的居士,大多數工作都必須由法師親力親為。看似悠閒的山區,其實有做不完的勞務,說是現代版的「挑水砍柴」並不為過。

在對外弘化上,有禪訓班、禪三、禪七、禪修營、佛法講座、週日茶會等。所有的課程活動都免費,連來道場住宿掛單也免費,這在歐美社會中是非常罕見的。道場經費全部來自信眾捐款,法師說:「到目前為止,還過得去。」但絕對稱不上豐厚。

幾年前,他們開始每個月到鎮上托缽化緣(Alms Round),主要的目的倒不是為了物資,而是為了讓鎮民認識他們,和居民結緣,希望他們能來學習佛法。為了怕引起誤會和排斥,還先在當地報紙上刊登廣告,介紹佛教托缽化緣的意義。法師們在談到這部分時,語調中充滿了熱情,很樂於對外弘法,歡喜與人群接觸。

出家的重重考驗

然而受限於地理位置偏僻,生活型態嚴峻、佛教戒律等因素,夏斯塔寺不可避免面臨年輕人接引不易、僧眾老化的問題。接觸道場的年輕人本就不多,發心出家的更少,目前也僅有二、三位行者和沙彌尼,能否通過嚴苛的考驗順利出家,都還是未知數。

想要出家的人,要先在道場擔任義工,學習禪法及適應僧團生活,一段時間後得到許可,才可落髮受沙彌十戒成為沙彌(尼)。加入僧團後,每個人都可依各自相應的因緣,在資深老師之中選擇自己的老師,日後還是可以換老師,師生關係是自由的,不是固定的。

最少一年時間,經由老師推薦和多數資深老師的同意,才能正式受「大戒」。傳戒是由五位法師主持,傳授的是十六戒--三皈、三聚淨戒、十重禁戒,主要是菩薩戒的內容,便成為法師(不論男女眾一律稱為monk)。這和佛教各系成為比丘、比丘尼的過程,非常不一樣。

創辦人法雲慈友禪師從日本回到西方時,她的師父告訴她,最重要的是帶回佛法、禪法,凡是不適合西方社會的儀式、規範,都可以捨棄,並鼓勵她開創屬於西方人的佛教僧團。在沒有其他出家法師可以傳戒,以及傳統戒律內容諸多不符西方社會的情況下,為了傳承法脈,法雲慈友禪師做了非常勇敢的改變。

如果要嚴格追究其正統性,確有其待商榷的餘地。但在真實接觸這群堅持獨身、清淨精進、恪守佛陀教法,努力於學法、弘法、護法的法師們後,心中只有無比的讚歎和佩服。這讓人不禁反思:「傳戒」的真正意義是什??儀式的正統性比較重要,還是佛法得以傳承比較重要?

雖改良仍保有傳統

不過,這不等於他們揚棄了所有傳統的儀式規範,看起來更像是萃取核心精神後,將之融合在西方習俗之中。法雲慈友禪師在日本期間,鉅細靡遺記錄了儀式的進行方式、使用器物等等,這些筆記至今都是弟子們依循的根據。因此,在早上晨坐開始,住持法師穿袍搭衣,捧著香板在佛前禮拜,其他幾位法師立於旁,有固定的步伐和儀式;早課時,在電子鋼琴、大磬、引磬的「伴奏」中,大家坐在如同教堂一般的椅子上,一起持誦《心經》、〈大悲咒〉,並唱誦一長串從釋迦牟尼佛到日本禪宗祖師大德的名號禮祖,住持法師穿袍搭衣、持具在佛前上香、禮拜。其嚴謹的程度,完全不亞於我們。

法師的服裝,也是經過改良。深咖啡色的袍子、腰帶,和基督教的修士服非常類似,胸前掛著日本僧人所使用的「掛絡」(但他們稱此為kesa:袈裟)。掛絡的背面,是每個人的老師為他所寫的訓勉語。掛絡的顏色也有區別,一般是咖啡色,紫色代表資深老師,黃色是沙彌(尼),黑色是行者。

從儀式、制度的分享,也談到居士講師的養成,主要為協助法師教禪訓班,但不講開示;在佛教臨終關懷的做法上,沒有助念,主要是給予陪伴和關懷,化解對死亡的恐懼,也會主持追思會;西方人比較難接受輪迴的觀念,所以不強迫接受,但一樣可以來禪修,反倒是有些人先學習內觀或正念之後,想要更深入禪修而來到此,這時候對佛法觀念的接受度就很高了。除此之外,也談到創辦人圓寂後,僧團的凝聚、管理等等,這都是僧團最切身實際的問題。

修行一點也不無聊

離開前,大夥三三兩兩輕鬆地閒聊,好奇地問:「在山中一待三、四十年,這麼單純的日子,不無聊嗎?」法師瞪大了眼睛:「怎?會!」「走路、做任何事、都要觀照自己,都是修行,一點都不無聊啊!」

個人修行固然很好,佛法的傳承還是最重要的事,沒人、沒錢,不擔心嗎?法師們說:「我們都看過聖嚴法師的傳記《雪中足跡》,非常受到感動。您們的師父真不簡單,曾經流浪街頭,一無所有。我們的師父也是,也是從一無所有開始,經歷無數的困難,才建了道場。」

「只要有『法』就沒問題,『法』會帶領一切,我們一點都不擔心!」

在這千里之遠的千尺高山上,佛陀的空谷跫音,格外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