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人生405期:你在忍什麼?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05

定價:NT$150

會員價:NT$30 (20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分享篇】修慧為忍 隨順因緣體驗無我

↑TOP
出家前的果醒法師,
曾是孤僻剛強、不懂溝通的獨行俠,
在聖嚴法師的調教,以及團體生活的相互磨合中,
學習隨順因緣,安忍心性、消融自我;
並且深入教理,在生活中用心體會無我智慧。

■ 果醒法師(法鼓山禪修中心副都監)

三十多年前,我尚未出家時,就對禪修很感興趣,每天禪坐六小時。原本想像出家後能整天禪修,甚至期待能夠閉關十年,但出家後,過的卻是農禪生活,當時在農禪寺主要作務是房舍的建造,還要分擔大寮的執事、維護環境,以及管理車輛。和自己原本的預想全然不同。

無我的修練,消除人我對立

不過,我曾看過《六祖壇經》提到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我對這段話的體會是:「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便以這句話為座右銘,做為自我修行核對的標準,因此也漸能適應這樣的出家生活。執事調度也都隨順僧團派任,例如我是第一個被派往南臺灣辦事處擔任輔導法師的男眾法師。另外,像美國象岡道場需要派僧眾常住,方丈和尚向聖嚴師父推薦我,表示要徵詢我的意見時,師父如此回應:「不用了,你叫他去哪裡,他就會去哪裡。」師父真的很了解弟子。

對我來說,一開始比較困難的反而是與人相處,可能是因為出家前我習慣獨來獨往,因此與人溝通互動的能力較弱。後來,聖嚴師父教導我三項溝通的原則:一、沒有請你提意見,不要想提意見;二、請你提意見,不要不提意見;三、提了意見,不要期待被採納。在謹守原則十多年後,我才恍然明白,師父要我不堅持己見,並隨順一切人事、環境、因緣,藉此消除人我的對立,是在幫助我消融自我。

如如不動,學習三輪體空

記得有一次,師父和我搭計程車,我因為開過計程車,對路很熟,可是司機走的路線剛好會塞車、距離又長,我便忍不住開始指揮。師父說:「你讓他開!他按照自己的方式還開得到,你這樣一講他反而不會開了。」所以再遇到這類情況,我就全身放鬆,學習安忍。後來,我把這個原則應用到團體裡,遇到與他人意見不同時,我會先評估是否違背團體主要的理念和方向,如果沒有違背,就採納對方的做法。

因此,被派往美國擔任東初禪寺住持時,我就是充分授權及配合,並且練習師父說過的「祖師三通」:一是以對方的心為己心,觀察對方的需要,滿足對方的需求,這叫他心通;第二是語言三昧,用語言關懷對方、成就對方,如柔軟語、讚歎語、愛語、應時語、真實語等;另一個是神變通,依師父的說法,在大團體的原則或共識下,調整自己來適應對方、配合團體,如此就能減少對立紛爭。這樣一來,我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禪修、也可以深入教理。

正因為能夠深入教理,我才明白所謂的「如如不動」,要從「三輪體空」下手,因為,有「我」看到「你」的時候,心已經動了,已經是對立了。《楞嚴經》說「從真起妄」,究竟法中沒有自他,我們的心本來就空無一物,是自己以身體做為基礎,切割為我與外境,於平等法中起自他想,才會有喜歡和討厭,所以禪宗祖師說「聞聲見色」,認為有個主體的我聽到聲音、看到色相,佛性就已經被掩蓋住了。出家二十五年後,我才懂得這個道理。

現在,我以「三輪體空」為努力目標。回想起來,師父當時要我不堅持己見,要我配合他人、隨順因緣,從教理上來看,其實不是隨順對方,而是隨順被自己感知的現象,隨順自己的前念,根本沒有一個外面的人或外境要我隨順。懂得這一點,就會甘願接受。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慢慢發覺,要度化眾生,必須在對方心中有分量,如果沒有分量,就得先累積資糧。四攝法裡的「同事攝」,就是與對方結緣、建立分量,有了分量以後,才能把究竟的法與對方分享。譬如,我曾去醫院關懷一位罹癌的信眾,原本我想分享佛法,結果他先是抱怨如何不甘心,又開始說起他如何一路努力過來、如何飛黃騰達……其實他並不想聽我說法,我就反過來聆聽他的故事。

現在,我能夠聽人抱怨五個小時。以前,我會觀察自己能不能保持歡喜?對方的癥結點在哪裡?同時觀察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分量;但現在我運用空性、無常、無我觀,練習讓人倒垃圾時,自己能夠被倒得很舒服,就像師父所說的:「要做無底的垃圾桶。」

修慈悲觀,願眾生離苦得樂

經論中有個比喻,如果地上有荊棘,你可以在地上鋪上地毯,以避免被刺傷,但是,全世界到處遍滿荊棘,哪裡找得到那麼大張的地毯?其實,只要穿上鞋子,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改變心態。只要改變內心,無論遇到什麼境界,都能過關。

記得出家後第五年,有一次,我看到兩個計程車司機因為排班問題起爭執,其中一個人很霸道,自己不排班還不准別人排班,我看得很生氣,很想上前去,但想到自己出家的身分,就安忍下來。經過十年,又有一次看到兩個計程車司機在吵架,本能地又去判斷誰是誰非,當下感覺到血液往上衝,那時候我正好在修慈悲觀,於是心中生起一念:希望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那一瞬間,突然一股清涼往下流瀉。奇妙的是,從原本打抱不平,到轉念希望眾生能離苦得樂,發現他們其實很苦,都處於煩惱之中。當下我看待事物的眼光不一樣了,因為心態改了,感受也跟著變了。

出家至今三十一年,閉關曾經是我最嚮往的修行方式,然而,現在我已經不會嚮往在一個特定的地方閉關,而是隨順因緣,接受因緣,關閉六根的分別心,然後去轉化。對我來說,這種隨順因緣的閉關,是最好的閉關,而且,不只是關閉貪和瞋而已,最主要的核心,是長養無我的智慧。(釋演化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