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壇經講記
Retreat Talks on 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29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291

ISBN:9789575987466

定價:NT$360

會員價:NT$306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一講〉禪的思想:自性清淨

↑TOP
《六祖壇經》雖然是中國祖師所說的話,但它並不離根本佛教的事相,因此它與佛法的各種觀念,有其一脈相承的連貫性,換句話說,這部經典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在談它的內容時,自然不能夠離開根本的佛法,因為離開了根本佛法,那就不是佛法了。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佛陀說法有深有淺,有時我們會說,世間一切微妙善法,一切對止惡行善、自淨其意的修行有所作用的,都可說是佛法,不過這一類是屬於比較對治性,較針對個別根性而契機的說法,但佛法必然有其最根本、最中心的觀念,而能夠被稱之為「經典」者,自然當屬於根本,所以對《六祖壇經》的認識,就要著眼於這個根本來了解。

以「眾生皆有佛性」為根本

《六祖壇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佛法根本事相,即這部經典,是根據大乘佛教所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觀念所建立起來的。這是大乘佛教最核心的事相;然而從緣起的角度看,這樣的一個事相,放在不同的事相體系裡,就會有不同的解釋,儘管有的事相體系,並未直接談到佛性的問題,但大乘佛教幾個重要的系統,多少觸及到這個問題,有的是直接切入佛性,強調佛性以有情為本,有情的功能則體現在心的作用上,因此,心就是一切法的根本,即「唯心所現」。有的體系則是談整體的法,例如四念處中提及的「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其中的「心」和「法」有其不同,而「法」的範圍較「心」更為廣闊。在此要知道的是,四念處的「觀」是有次第的,首先觀身,即身體的覺受,此處就與意識的作用產生關係;接著再深一層談心;最後談得最廣,即法。循著觀的次第,自有深和廣的不同,而法的範圍是最廣的。雖然此處談的是至深至廣的法之本性,但因為最後還是要通過人或有情來修,所以又必須扣回到談論心的本性,由此可見法與心雖屬二元,實則互攝互融。

綜上所述,在大乘佛教的思想裡,有側重於談法者,因此出現各種談法的論典,內容主要論述如何區辨「法」與「法性」。以《辨法法性論》為例,論中的「法」指的是一切法,即所顯現出來的一切現象,較偏向於事相的說明;「法性」則是法的本性,屬於比較內在與理性的層面。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論典中,有時法含攝了法性,有時則否,而近代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分析法時,則提到法可分為從語言文字上了解,即「文義法」;再者是透過心識、意識與種種知能去了解,即「意境法」;當明白了上述一切法,就能夠知道法的本性,此時就能見到「真諦法」;而見到了真諦法後,就要修「中道法」,最終得到解脫,即「解脫法」。這後面的真諦法、中道法、解脫法,再統歸稱為「皈依法」,取學佛人修行所皈依之意。

而在這整個次第之中,還是需要先通過經典、論典,以及各種語言文字的傳達,輔助我們理智洞開,這是文義法的作用;此外還要通過我們的意識,去了解、接觸一切的意境法,從中觀察,方能見到法的真諦,然後才知道該怎麼修行,如何解脫。

儘管對法的解釋,各個系統各有不同,一旦進入到真諦法、皈依法,就必然與修行產生關係,而修行又必須要回到個人身心,其中又以心為重。所以談到修行,就一定要談修心,了解心有什麼樣的功能,方能幫助我們完成修行。

初期佛法在談心的時候,較偏重個人的解脫,此外也談到凡有情皆具有解脫分,也就是解脫的能力,此處講的實際上就是心的功能,而後隨著佛法含攝的內容愈來愈廣,到後期佛教就屬於三乘共法的解脫道了,我們都很熟悉的「發出離心」,這個出離的心就具有解脫的能力,通過修行,即能得到解脫。而從大乘佛教的角度言,心具有覺悟的功能,此功能即是佛性。我們說佛即是覺悟,所以心的本性,就是佛性。人若是成就了佛道,就是證得了佛果,而要證得佛果,前提就是要具有能覺悟的心,也就是佛性,所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成為大乘佛教的根本核心。